
吐鲁番是我进入南疆的第一站,可一直到现在我都没什么兴趣来写它,在吐鲁番拍的那批照片也被丢在电脑硬盘的某个角落里,差点儿遗忘。其实吐鲁番并没有得罪我,只不过正如我在以前写的新疆游记里说过的那样,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来到了错误的地方遇到了错误的旅伴,结果注定是一次无奈的到此一游。
刚从北疆清凉的夏季、如画的风景,走进吐鲁番铺天盖地的黄土中,暴晒在南疆八月白花花的太阳下,一向清醒的脑袋顿时有些迷糊,在车站被推销包车游的司机们轮番轰炸之下,我和一位来吐鲁番出差的职员一起拚车“一日游”。俗话说志不同便道不合,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鬼使神差的共拚一部车游览,结果可想而知。他热衷的葡萄沟、火焰山,我觉得一般;我想去的交河故城和吐峪沟,他又完全没兴趣。如果都是强势之人倒还好,一语不和一拍两散,可偏偏都是谦谦君子,于是你谦让我,我谦让你,最终谁也没玩尽兴。不过恰是有了这次经历,在后面的旅程中我开始变得挑剔,宁愿独自一人坐公车一个点一个点的慢慢游览,也不愿为了省钱省时间再和别人一起包车游了。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山腰”的意思。千佛洞散布在火焰山中断木头沟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到了20世纪初,俄、德、英、日等国的探险队还偷偷带走了很多文物。现在的千佛洞可看的东西很少,大部分洞窟都是铁将军把门,有限开放的几个里面的壁画也是残缺不全。



火焰山
《西游记》里这样说,孙大圣大闹天宫时不小心踢翻了炼丹炉里的一块炉砖,掉落人间,落在了吐鲁番盆地,变成了火馅山。
火焰山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七至十公里,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褶皱山脉。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常受风化沙层覆盖。主要由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因此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似热浪滚滚,绛红色烟霭蒸腾缭绕。
我们到火焰山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多,巨大的温度计上红色的刻度依然高高的挂在摄氏60°上,据说这是一个能将鸡蛋烤熟的地方,我想我一定是疯了,居然跑到中国最热的地方来看风景。





坎儿井
坎儿井是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葡萄沟
资料上说,葡萄沟是位于火焰山西侧峡谷中的一条不太深的切蚀沟,一条清澈的溪水由北向南流淌。春夏之际,从沟底望去,层层叠叠的葡萄藤依山势布满山坡,其间露出些许村舍的屋顶,别具特色。
我眼前的葡萄沟不过是一座专供游人参观的大葡萄园,通往园子的道路两旁,密密相连的都是出售葡萄干的店铺,葡萄园内水榭别墅、餐厅歌厅,应有尽有。数条葡萄长廊藤蔓交织,廊下光影迷离,游人如织,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2006年8月
佳能350D】
————————————————【游
记】————————————————
行走的快乐
遇见喀纳斯
迷失美丽峰
失意白哈巴
迷幻五彩滩
伤情额河
惊艳魔鬼城
美丽的巴音
赛湖的黎明
穿行独库公路
吐鲁番的葡萄
无言高昌故城
简单的快乐
恋上喀什
遥望慕士塔格 沉醉石头城
盛开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