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塔普尔(Bhaktaper)是我最喜欢的一座古城,这里的每一座神庙、每一栋建筑、每一扇门窗都令我惊讶、令我着迷。窗外的屋檐下、古老的木廊上,满是花纹繁复的木雕,那些精雕细琢的木刻,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如昨。浓浓的历史回旋于每一座神塔庙宇、廊角檐间,渗透在每一位古城居民的衣食住行、举手投足的细节里。
巴克塔普尔也叫巴德冈,是中世纪尼泊尔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发源地,据说是九世纪的国王 Raja Ananda Malla
根据毗湿奴的外形为蓝图而建成的,也是加德满都河谷中三个马拉王国的首都之一。这里拥有尼泊尔最古老的庙宇、最吸引人的老房子建筑、最著名的孔雀窗、陶艺制作广场,还有马拉国王的金身塑像。和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拥挤、嘈杂相比,巴克塔普尔显得更加宽阔和更加清静,著名的55窗宫和所有红砖砌成的庙宇塔楼、光彩夺目的黄金门,静静的矗立在广场上,几百年都是这样,巴克塔普尔仿佛一直存在于600多年前的那个世纪,呼吸着和600多年前一样的空气。
(巴特萨拉女神庙的大钟)
(黄金门)
(55窗宫)
(孔雀窗)
在巴克塔普尔,无论你行走在大气磅礴的宫殿和庙宇间,或是漫步在古城深处的条条小巷中,当你还在回味着精美的古建筑所带给你的震撼,那些从雕花木窗里探出的或苍老或稚嫩的脸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生活的寻常天地,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公共设施,今天依然在延续着当初建造它的实际功能,而那些广场、神庙和佛塔,甚至成了古城孩子随意攀爬嬉戏的乐园。在这里,古老的历史不是围起来供人参观的东西,而是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生活。穿行在狭窄的小巷里,踩在历经百年风雨的石板路上,和擦肩而过的古城居民四目相对含笑致意,互道一句“Namaste!”,我是这样的安然自若,好像上辈子就熟悉了这些小巷,熟悉了这些友善的人们,我想我是爱上这个国家了。
黄昏时分的巴克塔普尔是安逸、宁静的,这种安逸不需要去刻意营造和想象,或许在不经意间就已经被它的宁静给同化了。爬上尼亚波拉神庙(Nyatapola)高高的台阶,像当地的居民一样一屁股坐在那堆厚厚的历史上,静静地欣赏落日余晖中的古城,看着塔下各式的人来来往往,犹如在看一幅幅流动的画:孩子们在广场上玩闹嘻笑;戴着小花帽的男人们三三两两的在庙前的回廊里闲坐,头顶水桶穿着沙丽的女子袅袅婷婷的走过,路边瞌睡的懒狗偶尔抬一下眼皮……太阳渐渐隐没在尼亚波拉神庙古老的神像后面,偶尔有风吹过屋檐庙角悬挂着的铃铛,扬起一阵悦耳的叮呤声;晚归的鸽子扑哧着翅膀从一个庙檐飞向另一个屋顶,投下它们轻灵、跃动的身影;僧侣们开始在拜拉那神庙前的台阶上唱经,老人们敲着双面鼓吹着长笛……浓烈的宗教氛围和懒散悠闲的人们、贫穷的国度和旅人浪漫的感受不断的交织,历史就这么静谧地、恬静地、平和地流淌着……
“即使尼泊尔什么也没有,只剩下了巴克塔普尔,也值得你跨越大半个地球去看它。”这是上世纪一个叫鲍威尔的英国人说的话。这段话不但印在了每张巴克塔普尔古城游览的图上,也印在了我的心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