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过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的风采之后,一种对于石刻艺术的特殊情节悄悄地在心中滋长,当路牌上“响堂山石窟”这几个字跳进眼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将车子驶下了高速公路。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的响堂山石窟,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主要包括南、北响堂和小响堂(水浴寺),现存大小石窟18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近五千多尊。虽然和那些著名的石窟相比,响堂山石窟颇有些寂寂无闻,但它上承北魏、下启隋唐,尽显豪放浪漫、细腻生动的特征,在石窟雕刻史上有着光彩的一页。
我们抵达峰峰矿区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由于南、北响堂相距约15公里,在请教了当地人之后,我们决定舍南弃小,直奔北响堂。
穿过峰峰矿区大概行驶了近半个小时,一望无际的平原边际出现了山的影子,虽然是地处华北平原上太行山脉的末端,北响堂山却显得有些矮小的不起眼。进入山门,山脚下是始建于北齐的常乐寺建筑群遗址,遗址南面有座九层高的宋代砖塔,最上面两层已经破损,一派凄凉的景象。
过了常乐寺便开始上山,经过弯弯蜒蜒的登山石阶和一段长长的,陡的几乎令人绝望的石梯,来到了位于山腰天宫峰西坡上的石窟群。据说人们谈笑、拂袖、走动的声响在这里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所以被称为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的与众不同还在于,中国最早将佛经刻在岩石上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鼓山一带是北齐佛教圣地,响堂山石窟与北齐皇室关系密切,是北朝晚期造像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特别是它独具特色的塔形窟,在国内其他石窟中很少看到。可惜的是窟龛早有损坏,许多造像头部损失,有的流落于日本、美国等地。
这里共有洞窟9座,大小佛像72尊。从南到北依次为:双佛洞、刻经洞、大业洞、释迦洞、关帝洞、宋洞、大佛洞、明洞、隋佛龙洞,分南中北三区。每区均以一个大窟为主。其中南、中、北三大窟为北齐王朝开凿。
位于北端的大佛洞是这三窟中的精华。洞高达十二米,中间矗立着方方正正的中心塔柱。塔柱上三面开凿出雄伟壮丽的佛龛,佛龛内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生动活泼。
此时,西斜的阳光正好射入黑暗的洞中,犹如光柱一样倾泻在石窟壁上、佛像的身上,形成了道道美丽的光影,这在我所走过的那些石窟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这光与暗之间慢慢的游走,尽情欣赏着这些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令人仰为叹止的石雕壁画,有些被时光磨损得黯淡发黑,有些色彩华丽、精美绝伦、花纹繁复。这一刻,洞中空无一人,似乎被整个人间遗忘。光影斑斓、时空交错,我仿佛走在一段来自天上的路途,带着穿越时光隧道的回音,走进神话、走进寓言,在它的怀抱里超脱人间所有得悲喜和得失而去……
其实无论在哪里,都有日落。
无论哪里的日落,都是美的。
或许很久以后,再回想起这段旅程,我依然会记得响堂山上的那场日落。
寒风凛冽,枝桠摇动,背倚石窟而坐,心生感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