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映潮教学实录22篇--20、21、22

(2013-08-07 17:13:31)
分类: 语文名家教学实录

 

20、《背影》

话题讨论

1 活动创意:巧妙设计话题,利用话题讨论,让学生高效深入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出示话题: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____的父亲。要求: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说话

教师示例,学生思考,学生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参与学生的发言

(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这个环节要求将课文内容说得比较透彻。也许可以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所以,教师要有流畅的、及时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准备。)

教师就此话题的讨论进行课中小结,要求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说父亲的形象。

(此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左右)

2 朗读

活动创意:通过朗读指导,朗读实践让学生既进入课文,又感受文章的情感范围。本课的朗读一定要进行指导,指导重在对情感基调的体味。教师可以先进行总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也可以选择重点段落,一段一段的朗读体味。朗读活动宜以整体活动为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

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思念,应深沉而舒缓地进行朗读。

第一段:读得平而深沉,注意两句之间的停顿,读好的重音,举重若轻的读好背影二字。

第二段:注意语调层次的变化,第一个层次读得低沉而略显哀伤,第二个层次是父亲说的话,读得低沉、坚定。

第三段:用叙述的语气读

……

(此环节大约需要18分钟左右)

环节四:

精读

活动创意:此时的活动顺势转入对课文重点片段的阅读。对课文第六段的阅读理解,在《背影》的教学中几乎是不能淡化的,所以应该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透此段。

教学内容:

可从如下角度引导学生对此段进行品析、欣赏。

1、诗意的概括此段内容,分析此段层次

2、从记叙要素的角度再理解此段的脉络层次

3、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的表达作用。

4、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

5、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

6、再朗读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有条件的话,可在小结中穿插一点学术资料对此段进行品析的内容

环节五:

略读

活动创意:这一次阅读的任务是进行回扣顺联回扣即回头扣住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顺联即顺势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恋的真挚情感。从而使全文的教学形成一种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格局。

教学内容:

教师出示主问题:

如果比较单纯的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故事会有这样感人吗?

引出对课文首尾部分的品读,朗读。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对课文首尾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

博主记后感:

观大家之文,常有望洋兴叹之感,时时觉得自身的渺小,然而也感觉到在提高!

学习了那些精美的创意和设计,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岂不美哉?

如有机会一定选用几篇文章试着设计一下。

如我讲此课,可加入分组,互评等合作教学的内容。

 

 

21《夏》

    师:今天我们学习梁衡先生的《夏》。梁衡先生著名
    
的散文家,新闻出版家。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在的前面加什么词?2、根据课文内容,在的后面加什么词?
   
生:热烈的夏。
    
师:他扣住了文章第一段的词。
    
生:紧张的夏。
    
师:紧张的旋律。
    
生:急促的夏。
    
师:夏这么快就过去了。
    
生:沸腾的夏。
    
师:夏的热浪啊。
   
生:生机勃勃的夏。
    
师:换一个说法。
    
生:蓬勃的夏。
   
师:多么蓬勃大气啊。
   
生:骄阳似火的夏。
   
师:好的。可惜差一个很关键的词。
   
生:金色的夏。
    
师:对了。后面加一个什么字?
    
生:夏闹。
   
师:从这个课文的意境看还差那么一点雅趣。
   
生:夏的旋律。
    
师:加了几个字。作者写的就是夏的美好的,热烈的急促的旋律。
    
生:夏的色彩。
    
师:色彩这个词的力度还不够。
   
生:夏的旺盛。
    
师:夏是个旺季哦。
    
生:夏的升腾。
    
师:好的。这个字你们可能一下子还说不出来。作者文章的标题其实还不是夏,而是(在黑板上板书:夏感)。夏感,文章通篇写的都是感觉、感受、感悟。这个字没有找出来吧。根据课文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字,赞美夏。赞美的内容都被同学们说出来了。夏感,对夏天的感觉和感受。继续。我们读这篇课文,过程是美文细读。两个环节:细细的阐释,细细的品味。
    
好,开始我们第一个环节:细细的阐释。话题:每一段都好。这篇课文五个段落,我们只有把每一段都好解决后,才知道文章怎么好。现在拿笔,每个人选一个段落分析一下,你说这一段怎么好,既要说在全文中的作用,又要说怎么好。读书五分钟,开始吧。
    
(学生读出声音)
   
师:这个读是默读,是写你对课文的看法。
   
(生默读书,批注。老师在调整ppt。然后巡视。)
   
师:好的,抓紧时间同桌之间讲一下。每一要段两个人说。
   
(学生自由的互相说,然后老师点名说。)
    
生:第一个写出了夏天的特点:紧张,急促。第二个写出了作者对夏的喜爱。第三个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夏天是怎样的紧张急促呢?
    
师:我把你后面的整合一下:概写夏的特点……
    
生:总领全文,为下文做了铺垫。下文围绕这紧张、热烈、急促三个词展开的。
    
师:这一段不叫铺垫。铺垫是很厚实的说一些内容,这是全文的总起,有了这一段后面的文章就可以展开了,扣这一段来写。我们一起要
    
注意一个词:旋律。出了紧张、热烈、急促外还要注意旋律。文章写了几个旋律啊……
    
生: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手法,缠在树叶间的长鸣,为夏是金黄的做铺垫。第一句可以看住作者对夏的热爱,尤其是夏是热烈的,为下文做铺垫。
   
师:对啊。这一段才是铺垫。金色出来后第三段一开始就扣住字来写啊。这个同学扣住了色、声、味道。还有触觉美,还有形态的美。……淡淡的绿烟
    
生:第二段有好像,一样,一片密密。这些词也能突出夏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还有,“……终于沸腾……”我认为也体现出夏的旋律。还有下面火红的太阳……烘烤可以看出夏天的温度非常高,麦浪扑打着……”可以看出麦浪翻滚的样子是非常美的。
   
师:谢谢。这个同学分析扣住两个字:旋律。夏天的旋律奏响了。请大家把这些词滑下来:麦浪,太阳,热风,……它们奏起了夏的交响乐。
    
第三段主要描写了夏天的色彩和特点。作者把夏天的色彩比作金黄色的。以及后面对农作物的描写,夏天是旺盛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到了夏天热烈的旋律。
    
生:这段写了两个字,突显了夏的蓬勃。
    
生:这一段首先开头就写了夏与秋天春天的比较,写出来夏的热烈,然后用等词语围绕生命来写。写出了动作,让夏天更充满了活力,更体现了她的旺盛
   
师:好的。比喻用得好,动词用得好。精细的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生:第四段,诗写出了夏的充实紧张,农民的辛苦忙碌和勤劳。
   
师:谢谢。这个同学读出了这一段的层次,前面写了农民的辛苦紧张。后来就用诗句来赞美农民。他们肩上挑的是夏秋两季。
   
生:课文第四段通过催肥等字,让我们感到夏紧张的旋律。后用诗歌表现。
    
师:注意,第四段非常重要,重写夏之热烈,急促,农民的紧张。由静到动,由植物到人。我的课堂观察,老师讲到重要的地方你们都没有记啊。上课不能只听,要把瞬间的感受变成笔墨记下来。
    
生:最后一段用对比衬托的
    
手法写了夏的紧张,书法了作者的赞美。师:请大家做笔记,每一段写四个字:第一段:总写一笔。第二段,宕开一笔。就是延展一下,而是从春天开始写,描写春的灵秀。文章就委婉有致,就好看了。第三段,赞颂一笔,讴歌夏的承前启后,赞美夏是生命交替的忘记。第四段,深化一笔,赞叹在下的紧张旋律中辛勤劳作的农民。第五段,收束一笔,再次表达对夏的衷心赞美。五笔,笔笔都有讲究。
    
师:好,再换一个角度理解。第一段,全文的线索,设置之美。全文就扣住四个关键词来写的。总写,概写,表达了情感。第二段,着力的铺垫。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画这么多词呢?为的是第三段的出现,议论描述金色的夏。充满活力的夏,议论描述之美。第四段,笔锋转折之美。描写农民的赞美。第五段,从抒情的角度看,直抒胸臆。所以,每一段都好,都有它丰富美好的作用。所以是篇美文。
    
师:下面我们宕开一笔,做点其他的事情。刚从这个环节我们主要进行了文意把握,表达作用阐释能力的训练。下面继续做笔记,我来讲点什么给你听:课中知识积累。《夏》,语言的音乐美。对称。记下来了吧?
    
师:这篇文章句子中间的对称,是句中自对。有的短语也是自己跟自己对的,现在你们读读就感觉到了。你看看,有加粗的字,只读加粗的字。山坡上的仙仙仙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远处的山,天上的云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老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师:谢谢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对称,特点是:句中自对。
    
师:我们学习第二个环节:细细的品味。课文第三段美点欣赏。我们一起来读,男生读到旺季,女生读你看,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就要想一下了。
   
学生读。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一定有理由。猜一猜。
    
生:男生读的那一段主要是描述夏的色彩,女生读的是秋天的活力,以及麦田中秋天的活力。
   
生:男生读的是夏,女生读的是特点。
    
生:男生读的是说夏是旺季,女生读的是描绘的内容。
    
师:分析到位了。这一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议论,第二层描绘。第一层充满理性,第二层充满感性。第一层大气,第二层细腻。下面我们静默思考,手法之美……我不说了,自己考虑。开始吧。
    
师:好。默默的想该怎么说。每个人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思考。
    
生:我的感受是,这一段用了一系列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夏的生机勃勃
   
他说的是第二段,拟人的手法用得很精致。
    
生:第二段的动词描述了动植物很享受这个季节。如:这句话中的挑的字,感受到棉条的喘息。
   
师:我觉得不一定是喘息。是自豪,棉苗出来了,挑,多好的动词。
   
生:这一段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层的细滋满长和蓬勃。
   
生:我觉得了写了春和秋季的色彩,更说明了是承前启后的生命交替的旺季。
    
师:是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是文章中最重要的感受之一。
   
生:这一段话用国拟人的手法,夏天的农作物也具有人的气度和灵秀
    
师:我觉得大家有点粗,还要说细点。如迸发,活力好不好?这样来说话就更好听了。
    
生:我觉得有些地方承接的很好。如果这正是一个……旺季。下面就举例,……上文说特点,下文举例。
    
师:很喜欢你分析的承接之美。这是很重要的词,旺季。后面的描写都是支撑旺季这两个字
    
生:通过旺季我们联系到夏天的蓬勃。更体现出夏的旺盛与活力
    
生:蒸腾,勃发,冲刺等等都是写旺季的。
   
生:把春秋夏三季的颜色对比,体现三个节不同的特点,春充满希望,冬是终极,夏是承前启后的旺季。
    
师:好的,这里优美的两个比喻句就引出了作者重要的感受。再听老师小结:清晰的层次。(学生笔记),有非常精妙的动词运用,有及耐咀嚼的比喻美句。第二层拟人精段。有优美的穿插,绘画的观点就是穿插,是文章有波澜,还有深刻的感悟。
   
师:我又要考大家一下:深切的感悟是那句话?一起读。这是他们……”这是形象的说法。理想的说法在哪里?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所以这段话是诗意的赞美夏之蓬勃的生命力。有了这一段,笔锋一转再来赞美农民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这个环节我们进行的是精锻品读,语言欣赏能力训练。这节课我们进行了美文的阅读,进行了你能力的训练。谢谢同学们。

22、《行路难》

: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直万钱。注释告诉我们,“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渡过。”,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请做记录: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
  学习活动()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 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生6:我选第四句。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教学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正是这些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余老师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透全文。本课以 感受诗中的美句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二、精致的对话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自然流露的谢谢等话语,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三、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 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齐读诗歌出现明显错误时,余老师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抑扬作了及时充分的点拨;
  对美句的分析精炼含蓄,颇有见地: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余老师更是用两次微型讲座作了极为巧妙的讲析。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匠心独运。
  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显现了余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四、丰富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
  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在多次的朗读演练中,学生领会了朗读的必要知识——节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扬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
  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用典的知识;
  课文联读无疑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这一细节自然妥贴,别具一格。
  这些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余映潮老师深厚的教材研读能力、不凡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