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五)

1968年12月18日这天,我们县城ZQ由几辆JFPKC送到了离家近百里的水稻之乡,我们6个女孩组成了一个ZQ小组,安置在民主公社新华大队一小队。
那时生产队没有办公室,更没有招待室,我们刚到队里时,队长将我们安排暂住在JM家和BY家,每家住3个人。
吃饭嘛,小队正好30来户人家,队里采取每个社员家供我们一天饭,周而复始;我记得好像一个冬天我们都由社员家供饭。
那时大家都是吃糠咽菜,但是每到为我们供饭的那天,社员们都是倾其所有,将家里最好的饭菜做给我们吃,我们小队紧靠着迟柳河,队里在河里放置了搬鱼网,当地叫搬箏子。捞着鱼了,就送到为我们供饭的社员家;所以吃供饭的日子,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印记!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恩情!
在社员为我们供饭的期间,队里利用冬季农闲在村头为我们盖起了ZQD:红砖红瓦,三间宿舍,一间库房;前面一间厨房。
过完春节,我们搬进新家,开启了属于我们的ZQ农民生活。
附:
搬筝是农村发水时最常用的捕鱼工具,搬筝形状像帐篷,鱼网面积较大,搬筝下面的网格比较小,大小鱼虾等不易漏掉,效率高,选捕捞点,水流速不能太大,最好是拐角处,搬箏就是用四根支竿绑成十字挂在一根主竿上,把鱼网挂在四根支竿顶端沉到水底,利用杠杆原理,每隔一两分钟用绳子拉起搬箏,鱼正好从网里游过就被捕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