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之行(十一):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


标签:
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roberthickson |
分类: 欧洲之行 |
一提到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总是和爱尔兰共和军联系在一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恐怖活动一直笼罩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好莱坞许多Action的影片,都发生在贝尔法斯特。


其实贝尔法斯特是一座非常美丽而且文化气息很浓的城市。我先来到老城参观,第一站就是作家广场(注意:不是政治家广场),许多文豪的名言,被永久地刻在广场的地上,给大家人生中的各种提示,而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近二十年的疯狂建筑,又有几座城市,能够给我国的优秀作家,留下小小的一隅?



教堂区域是贝城最古老的城区,我走在Donegall大街上,这条街也是贝城的“败家子”街,因为长街的端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象征着财富,而街尾则是一处破败的宅子,比喻了由富至衰的挥霍败家之路。二战轰炸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1872年建的新闻报业大楼,它是典型的精典后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这家报业公司曾在1737年印刷了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隔壁的John Hewitt酒吧,当年是印刷车间。


教堂区有着众多的历史沉淀。Waring街是贝尔法斯特最古老的马路之一,早在1680年,就被叫做broad街,后来才被一名发财的皮革商人William Waring,以他的姓重新变更了街名。

这条街一直与城市的商业活动相关,1680年就有制糖厂在街上开工。到了十九世纪,则更加繁华,有帽子店、裁缝铺、律师楼、地产中介、印刷厂、船运代理、鱼贩子等诸多行业在此发财。最大的棉花交易所,随后也在Waring街上开张,但在二战时,这一带几乎全被炸平,如今所见大部分都是二战后重新修复的。

返回教堂区,则看到教堂后的安妮广场和广场旁的Ulster大学,离此不远,是狭窄的Cobbled小街。夜晚来临时,这里挤满了来喝Guinness啤酒的人群。







周末的圣·乔治市场人声鼎沸,我逛了一大圈,没看到像样的古董,倒是品尝了号称来自法国风味的大烹饼。



午餐后向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进发,学校附近是安静的居民区,基本都是两层的联排别墅,几乎每户都挂出房间出租的广告,供来此就读的大学生选择。校园内的植物园非常漂亮,中央大草坪的周围布满长椅,坐满游客和学生情侣。






我来到Lagan河畔,这里是现代化的商务区,高档宾馆写字楼临河而建,过桥到对面的新区,这一片是现代化的娱乐中心,大学游艇码头和高档公寓,二十世纪初的造船厂和船坞,如今已成建造Titanic是邮轮的博物馆和纪念地。


从1849年贝尔法斯特修通维多利亚水道之后,吃水深的大船得以进入海港。1850年在女王岛修建的1000吨滑道,迎来了造船的黄金时代。1853年Robert Hickson的第一家造船厂开业,它聘请了在英格兰和苏格兰造船厂工作过的制图员Edward Harland做总经理,而这位富有野心的年轻人,在五年后就用五千英镑从Hickson手里买下了船厂,并把他的副手Wolff变成生意的合作伙伴,船厂迅速发展壮大。

实际上早在1854年,贝尔法斯特港口委员会就得到国会批准,大力发展港口的木材仓储与造船业,只是因同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耽误了十余年,到十九世纪末,造船业已成为贝尔法斯特统治性的行业。二十世纪初,仅1912年,就有176条船,总吨位达130万吨同时在建,总计20万吨的各种船支下水。
1911年开张的Thompson船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厂。Olympic 、Titanic等巨型游轮,都在此建造,它有三个一千马力的泵房,其船坞在100分钟内可以注入两千三百万加仑的水,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




如今朝华已逝,造船业的辉煌早已不在,庞大的车间已改成迪斯科舞厅、健身俱乐部等娱乐设施,Titanic博物馆也拔地而起。




船坞、Titanic的设计大楼,全靠旅游业撑着,Titanic的造船历史和沉船的灾难史,像埃及遗留的金字塔一样,成为后人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