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间百态】灯塔与婚纱

(2015-01-20 15:29:45)
标签:

历史

旅游

鹅銮鼻灯塔

巴丹岛灯塔

      灯塔婚纱,两不相干。灯塔,在天涯海角,红尘之外。婚纱,在喧嚣市井,红尘之中。

 

      巴士海峡两边的岛屿,都有灯塔。

 

      在台湾尽南的鹅銮鼻,立有一座白色灯塔,十八米高。一百多年,三建两毁,身负沉重历史,世所罕见。

 

      自古,台湾山民以强悍著称。同治六年(1867),美国商船罗发号在台东南触礁倾复,十四人游水上岸。十三人遭土著“出草”(土著语:斩首)。四年后,琉球赴日本那霸的贡船,遇台风飘至台东南,六十六人弃船上岸,五十四颗脑袋又被山民“出草”。为此,美、日先后遣兵上岛复仇,引发外交事端。

 

      鉴于此,光绪七年(1881),清廷掏了一百两银子,从土著手里买下鹅銮鼻这块地面,再耗银二十万两,请来英人设计,建起一座灯塔。并派五百营勇驻守,以防“生番”前来“出草”。据说,是当时世上唯一的武卫灯塔。甲午战败,清廷割台,恒春县令欧阳萱是条热血汉子,令人将灯塔焚毁,知县大人自己也在抗日战火中捐躯。1898年,倭人二建灯塔。1945年二战尾声,盟军空袭台湾,将灯塔炸毁。1962年,台湾三建灯塔。2005年,观光局将这座全岛烛光最亮的灯塔列入“台湾八景”。世上灯塔,多在幽静之处。而鹅銮鼻灯塔,被当局喷着吐沫星子四下忽悠,诱来游客无数,以致人头涌动,乌秧成患,毁了一方美景。

 

      巴士海峡之北的巴丹岛上,也立有一座灯塔,二十米高。灯塔所处的岬角,依山靠海,景色壮丽。美国治下时,曾在此建有一座电报站。二战中,被倭人大炮轰毁。2003年,巴丹岛上一个叫阿巴德的豪绅,砸下银子,在巴丹群岛三座有人烟的岛上,各建起一座灯塔。在巴丹岛上的这座灯塔,便选址在当年美国电报站的遗迹处。世上的灯塔,多是国立。而在巴丹岛,灯塔却是私产。我妄猜,豪绅树塔的目的,与其说是用于导航,莫如说为自家树碑扬名。

 

      与台湾迥然不同,巴丹岛的灯塔,渺无人迹。骑车到此,耳边,只闻风声、涛声、牛哞、羊咩、猪哼,唯缺人声。眼前,只见青山、绿草、蓝天、海涛、残垣,唯缺人头。这世上,有幸独享美景,最令人欢欣。我想卧在这草坡之上,敞开衣衫,背枕灯塔,沐浴阳光,极目苍穹碧海,做横路敬二式呆望。乘着没人,再嚎上一嗓子:“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似孤雁归来……”此时此景,爷不是薛平贵,爷是活神仙!

 

      推开灯塔前面的栅栏门,未承想,里头有人。卧草、沐日、唱戏成为泡影。定睛细看,那几人不是来此流连,而在举办婚礼!

 

      灯塔前,三根木头搭起个架子,架上挂两束白纱,象征教堂。奇巧的是,白色灯塔高耸于架后,借出背景,让人联想到教堂的钟楼。木架前,摆两把木椅,端坐着两位新人,俯眺大海。椅前一张木桌,桌上一本圣经,一位穿着随便的牧师主礼证婚。三、四男女着便装坐在一旁,观其神态,麻木漠然,断定不是亲友,或是临时抓来充数的观众。

 

      这场婚礼,简约至极。无红毯,无唱诗,无婚曲,无傧相,甚至无戒指交换。符合礼俗的,唯有新娘身上一袭白色婚纱,和她手捧的那束黄色野花。最让老夫开眼的,是新娘靓丽的婚纱下,赤脚穿了一双人字拖!

 

      闲着也是闲着,我厚颜跟在那位摄影师屁股后头,窜行于灯塔上下,学着揑了几张婚照。镜头后面,觉得白色灯塔对白色婚纱,过于靠色。不禁想,新娘要是着一袭中华嫁衣,袝托着白塔、蓝天、乌云、苍海,会是怎样一幅美仑美奂的画面!

 

      吾华的传统嫁衣,大红当家,透着喜兴。凤冠霞帔,红裙披风。早先,新娘身上的曳地红裙,还有个美词,曰“拖地锦”。《西厢记》中红娘对张生说:“不图你甚白璧黄金,只要你满头花,拖地锦。”别说情哥哥张生,就是老夫见到“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的女子,多半也会酥麻了下半截。

 

      红色嫁衣,非吾华专属。南邻天竺国,也跟天朝相仿。女子出嫁,身着红色纱丽,不同于汉人嫁衣的宽袍大袖,印度新娘贴胸束体一袭红装,腰间袒露一骨节明晃晃的肚皮。难怪印度婚礼上,阿三哥们个个两眼发直,魂不守舍。

 

      西戎的欧洲和东夷的日本,凡事好跟天朝拧着。他们的嫁衣尚白。日本地界,女子出嫁,仪式上着穿白色和服。而欧洲女子的嫁衣,早先更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乱穿一气。直到跟慈禧老佛爷同时代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大婚,才将西方嫁衣“统一”起来。1840年2月10日那天,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举办盛大婚礼,与她的德国表弟成婚。当女王出现圣詹姆斯宫里的皇家礼拜堂时,身穿一袭镶着蕾丝花边的白色曳地长裙。那时,“日不落帝国”的国力强盛,国土广袤。媒体将女王的婚纱照广为传播,世人争相效仿,各式各款的白色婚纱陆续派生,延续至今。

 

      上帝端着天平,没人能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帝国女王也不例外。维多利亚女王有着泼天的权力与财富,上天却没给她美丽容颜。这位盛世女王出落得像只腌菜坛子,不足一米五的身亭儿,牛眼、猪脖、海豹腰。这尊“太平水缸”,套在白色婚纱里,那副模样必然十分“宝气”。居然也能引领世界时装近二百年,与其说女人爱美跟风,不如说世人趋炎附势罢了。

 

      灯塔下的两位新人都已年届中年,看来选择这种仪式不是出于冲动。礼罢,我问牧师:“岛上婚礼都是如此简约?”牧师的回答,有点八婆:“哪里。这俩不是俺们本地人,家在菲国中部的威萨亚地界,俩还来自不同的岛。他们过去来踩过点儿,现在专程飞来举办婚礼。要求仪式一切从简,我还是头一次主持这么简单的婚礼。他俩都是警察,这女的是坐办公室的,警阶比那男的还高。”

 

      两位新人沉浸在幸福之中,自始至终,没合拢过嘴。叫人跌落眼镜的是,离去时,他俩搭乘的婚车,是一辆小运货卡车。我望着他俩站在车斗里欢欣而去,禁不住有些肃然起敬。方才觉得新娘的这袭白色婚纱,同这座白色灯塔是如此般配,素静朴拙,超然物外。往高了说,颇有道法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睥睨红尘的禅意。

 

      新人走后,灯塔下复归宁静。我跟山坡上两头白牛一起,卧草沐阳。忽然,看到身边有几朵从新娘手上掉落的黄花,我捡起它们,送到鼻下。不知怎的,那袭婚纱在眼前若隐若现,让老夫心中无端地飞起醋来。

 

      “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似孤雁归来……”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灯塔婚纱照贴在下篇,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