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
人生处处充满了节奏感
——第二次直播后的反思
文/素心
做课件的时候我往往都是一气呵成,基本上两三个小时全部做完。但是在做课件之前我都是一直在思考,我确定上课的是什么内容,我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我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完成我想要的结果,我的材料从哪里来,我怎么去组织并整合材料等等,其实思考的过程远胜于做课件的过程。而为什么课件要做两三个小时,其实真正做课件是很快的,慢就慢在,我做完以后还要不停的自己先给自己上课,自己跟自己说和讲解。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中,一直自己先和自己不断的磨合,直到我觉得,好,可以了,我可以给学生上课了,我才会安心的关掉电脑,安心的去结束这个课件的所有准备工作。
我想起那个一级作家霍达,她写《穆斯林的葬礼》之前,她不是先动笔,而是先动脑,然后找朋友不停地给他们讲故事。往往是,朋友听得泪流满面,然而她还是不动笔,讲给身边人听,一直讲到她自己认为这个故事已经了然于胸很成熟了可以游刃有余脱口而出而不用去考虑前后逻辑关系的时候,她才信手写下来。事实是,这样的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断沉淀不断修改不断打磨不断思考的过程,直接决定了她文字的含金量,所以拿奖也就不是稀奇的事儿了。
今天上完课以后,认认真真的看了回放,包括上周第一次的回放,我也都非常仔细的去听了。对于第一次直播的慌乱,对于电脑技术的不娴熟的我来说,虽然课件做得很好,但还是有很多很多的欠缺的。虽然我有反思的习惯,每次上完课我都要自我小结一下,争取把每次上课没有完美的地方,在下节课的时候尽量避免或者是去很好的改变和完善,但是,人其实是不可能完美的。尽管今天的上课我自己认为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应该来说很充分,但是,很明显,内容太多,没来得及上完。说明我还是在时间的安排上,和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充分的协调好,就这么简单。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哎,下次再改,在每一次的回看中,寻找可以改变的突破口。
这一次的空中课堂的内容是《玩转酷乐队——节奏和音色》,从头至尾我都很仔细的看了,讲的是乐队音色,偏重于音色这个内容,而我恰巧准备的是节奏,正好,在这个空中课堂之外给学生拓展节奏这个概念。
说到节奏,其实我是好有感觉的。对于学生时代后知后觉的我来说,这个真是太感同身受了,所以,真的很用心的去准备材料以期让我的学生尽量不要像我一样的在非常有灵性的年纪里木知木觉。就是说,我以前傻到只是认为,唱歌是有节奏的,跑步是有节奏的,仅此而已,认知非常有限。后来看了好多好多的书,才发现,任何事情都是有节奏的,包括说话,包括走路,包括看书都有,任何事情,都有节奏。而一旦领悟了这一点,就拥有了掌控自己做事的能力,因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节奏。
所以,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对于我们所有的大人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多听多看多了解,是多么的有必要,而这个多听多看多了解必须建立在排除自己固有思维习惯性思维的前提下,就是不带任何想法不带任何偏见和主观想法的前提下去看待问题,做到这一点,是很有难度的。而现实是,学生埋头于书本的知识,因为这是个要分数的年代。我们都知道只要分数的后果,弊大于利。我也知道提高成绩的方法在于成绩之外,所以,之前,我对于亦桢同学,一直致力于开发她的悟性为主,直到现在都是,对于我的学生同样如此。
每一次的做课件和说课,是我和另一个自己的不断磨合,是和另一个自己的相处,是和另一个自己无声的没有硝烟的较量。
革命尚未成功,我将继续努力,耶!
20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