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读者》经典摘录
(2017-02-06 20:41:34)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2017.3《读者》经典摘录
1、真正的修行是遇见你自己
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的原貌。
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每一件烦恼的事都是道场,每一次情绪的旋风都是道场,每一次恐惧的到来都是道场,每一个念头都是道场。
道场在你的每一个受难处,修行必须从那里进行。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修行应该是哪里有问题在哪里修,知道修通这个问题。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显示:“看,这个问题难不住我。”
2、不让人难堪(曾国藩清官,但是非典型清官)
3、所谓“华尔街原则”,就是这些人的教育原则。他们具有某种基本的成功素质,比如:把钱省下来、节制眼前的享乐、有长远打算、懂得用钱来生钱等。
4、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5、所谓门槛,能力够了就是门,能力不够就是槛。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
6、交流困难的原因:大家听别人说话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回应。
7、“会办事”包含许多综合因素,比如准确的观察力、判断力、执行力,以及对对方心里的预测能力。这是对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小型的“运筹帷幄”,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
所谓日常生活里的“修行”,就是要你磨去浮躁,在烦琐里去伪存真,触到生活真正的命门。一旦你成为“会办事”的人,哪怕你没有天分,也总能在这个时间安顿下来,并且还能混得不错。
在你确定自己是谁之前,要非常努力地寻找自己的方向,要学会接受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局限,就算自己是一条平凡的小鱼,我们也有资格平静而骄傲地活下去,这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尊严。
8、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
中国文化中精深的东西全有赖于人的识悟,从来就不是靠一堆人,而是靠不多的几个人根脉流传的。
9、作家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
10、李安的幸福感:我太太能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我每天还是要赚他们的尊敬,我要达到某一个标准,这也是让我不敢懈怠的一个原因。
11、兴趣和快乐是诚实的。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教会了我们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只有耐心性子,用心做事,才不会被自然辜负。
12、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拼命努力。专家姿态:要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拼命的状态。
13、如果你发现在某件事上你天赋异禀,你就会主动去做(不管是什么事),知道你手指流血,眼睛都要从眼眶里掉出来为止。即使没人读你写的东西,你每次的出手也都是一场炫技表演,因为你作为创作者会感到快乐,甚至是狂喜。这种说法使用用于读书、写作,同样也适用于玩乐器、打球,或者跑马拉松。天赋会让你乐在其中。
14、艺术的来源是消遣:酒精把一个人变成了另一个人,或一个人想借酒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歌德式的哲言:“艺术,就是这样,来源于消遣;是时间,把它们变严肃了。”
15、人只有在看清自己之后,才能在别人那里平静下来。
不说或者少说,就是优雅,就是得体,就是岁月赠与的成熟。
16、我喜欢走路,读书写作累了,就出门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约会。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相机原来并不重要,它不过是我双眼的旁白、心的注解。照片,不过是做“看此花时”的心的笔记。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感,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17、敬畏,是一个人身体里的宗教,是人生路上的护身符。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之心,可以呵护成长、引领成功,甚至可以消灾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