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现实与非现实之间
(2016-03-01 08:19:30)分类: 平淡岁月 |
那些现实与非现实之间
文/素心
记得以前我看素黑的书,她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个情感专家,而是心理咨询师。对于外界加给她的头衔“情感咨询师”不置可否。每次给别人心里咨询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负能量爆棚,然后她会去山上疾走,借助疾走来缓泻或者舒缓自己内心那憋得要爆出来的负能量。她说自己前世是个苦行僧,所以要借助疾走才能缓释别人叠加给她的负能量。在她的书里,充满了理性的爱和光辉,还有正能量。但是,事实上她是个不婚主义者,直至现在,都孑然一身。难以想象,给了太多人心理慰藉的她,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始终是一片空白。
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梅婷主演的电视剧,名字我忘了,但是剧情是记得的。梅婷饰演的是一个婚姻情感专家,但是,现实生活中,她自己的婚姻却失败得不可言述。她坦言,我连自己的婚姻都弄不好,又该如何去成为一个好的婚姻情感专家。事实上,她是个很有名的情感专家,尽管这一切,都是在戏里。
这不,女儿给我买来最新的《读者》,第一页就是一篇林清玄的文字《戏与梦》。林清玄的文字,曾在某段岁月的时光里,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因为他的文字优美清淡,且充满了佛家的智慧,所以深得我内心的喜欢。在这篇文字里,他说,看到一个女演员在电影中演绎了很多完美的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却一再的受挫。且容我引用一小段文字,那个女演员很感慨:“演了这么多年的戏,没想到演自己是最辛苦的、最失败的。拍戏时可以根据剧本安排的情节来演,但是演自己时,却没有现成的剧本,没有彩排,也不能重拍,一旦演坏了,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因此,她说:“演别人容易,做自己难。”
也听过身边的同事说过这样的版本,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教学方法好得不得了,很多学生都慕名而来,他也尽心尽力教学。可是,自己的儿子,却是一事无成。无独有偶,我大学的班主任,是个钢琴家,他夫人是上海滩上著名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但是,儿子却读了个计算机系,和艺术完全不搭界。关于这个问题,聚会的时候,也曾问过班主任,他说,他和太太忙于教学,根本就没空管儿子,儿子小时经常是一个人在家,所以,很多时候,亏欠了儿子很多,但是现在再也没机会弥补了。
关于这个问题,是很有警醒性的。我想起曾看到过的一句话,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过了这个时段,父母就不起作用了。那时我的女儿尙小,对早期教育非常的有兴趣,因为深爱女儿的关系,所以养成了善于观察别人教育孩子的习惯。那时听老师说这话的当时,就觉得他儿子是非常孤独的,因为老师的神情有那么一瞬间是很落寞的,倏忽即逝。几年以后,在和女儿纠纠缠缠之间,明白了,爱是最好的陪伴。除此,还在书上看到,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若是父母中有一个能经常陪伴她,也能胜过小伙伴的陪伴,好过度过一个人非常孤单的的童年时刻。由此,我没有错过女儿的幼年和童年时代。那日,晚餐时间,问及女儿,一路成长一来有没有觉得孤单?正低头吃饭的女儿本能的回答:“没有”,且回答速度超快,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那一刹那,我的心里,有一种盈盈的感动一下子像水草一样的蔓延了开来。
我崇尚简单。简单的喜欢一个人,简单的喜欢一份感情,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工作,简单的交朋友,但是,现实世界里其实这样的简单,要么被认为是愚痴和痴傻,要么被认为是不可一世的顽固不化。其实,简单是一种境界。这种状态可以这么比喻,会开车不开,和不会开车而不开,是本质上有区别的两码事。还有一种比喻,就是,会做家务不做,和不会做家务而不做,也是两码事。记得那个唱橄榄树的齐豫,她说过,早晨起来洒扫庭除,是一个人的本分。的确是,有时候,不是人性弱点在作怪,而是有更为重要或者值得的事情要去做。
那么回归到上面现实和非现实的问题来说,还是缺少了一个平衡的问题,毕竟,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甚至于不可逾越的距离。若要逾越,也可以,需要一个关键点来平衡,这个平衡就是,智慧。
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