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已嫁《琴童》,请勿转载)
(2015-09-02 08:19:09)
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手记 |
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文/飞舞
上学第一天,亦桢同学背着一只很重塞满了书的书包去上学,自己走过去。平常轻轻松松快走10分钟到的路程,因为一个大书包的缘故,第一天走了近20分钟,看来的确挺重的。好在教室后排提供了箱子,可以把一些本子和副科之类的书都存放在那里。
上学第二天,晨读结束,到时间,她要从家里出发了。这个时候,在厨房不知道干什么的老爸对她说,他要跟她一起走,可以开车送她。亦桢同学说,她要自己走,如果坐车过去的话,太早了。她老爸强调,再等几分钟,他跟她一起走。言下之意,一定要送她。她不要,说要自己走。这时外婆发话了,爸爸要送你,你就跟爸爸走吧。可是,亦桢还是坚持要自己走。
我很欣赏亦桢的这种态度。这时的我发话了,为什么不让她自己走?你能天天送她吗?
我一发话,老爸不说话了,外婆也不说话了。
让她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人,我喜欢她这种态度。
已经背好书包了,她过来,在我脸上似小鸟般啄了一下,去外婆脸上轻轻碰了一下,再去厨房,在老爸脸上蹭了一下。轻快的走出了家门,明显减轻了负担的书包,使得她第二天背着书包的状态很轻盈。
我觉得亦桢她没有依赖思想,这一点非常好。我对外婆说,你们为什么老是要去强求她?不仅仅是这件事,其他事情上也是。让孩子成为孩子自己想成为的人,让她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的父母就是有这个通病,控制欲望非常强,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让孩子听话,自己就觉得非常开心,这样是不对的。我摆明自己的观点。不管她外婆和她老爸是否同意。在教育理念上,我一向不会含糊。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这样做好,在不触犯原则的问题上,就让她自己去做好了。
教育向来是个大问题,见仁见智,没有一定的约束,也没有一定的章法可言,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向来不去勉强亦桢同学。因为我深知我小时所受的教育,不是我所喜欢的教育,所以,我绝对不会去沿袭我父母对我的那种非常严厉导致到了青春期就非常叛逆的教育,绝对不会。而且非常严厉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没有了灵性,没有灵性也就没有了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人是悲哀的。
好在外婆比较明智,我这样一说,她能接受我的观点。能接受最好,不能接受,我也不会再强求,毕竟价值观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也不会顺从,除了教育,其他的事情我都不会去计较的,我不崇尚愚孝。即便我在理念上不顺从母亲,但这无碍于我还是很孝敬她,这是两码事。
坚持一个观点,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帮助孩子成为她想成为的人。我又想起了纪伯伦的诗,想起那句我曾经一看就流泪的话,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她终将离开你,她只是通过你的身体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记得那个时候,亦桢才两岁半,那个时候,她的世界只有我,我的眼里也只有她。每天下班时间4点半,我会丢下一切往家赶,因为这个时间,小亦桢总会在门口翘首期待我的出现,展露着世界上最纯真的笑容,美好着我的一切。那个时候,我还全心全意觉得,她就是我的,是来拯救我完善我给我快乐的人,是我的,就是我的,我是她的,她是我的。所以一看到纪伯伦先知的诗,我一下子崩溃了,泪流不止。从那以后,我开始端正我的思想和理念,慢慢抽离自己,正确的对待我和亦桢之间的关系。因为太过于感性和猛烈的母爱,会灼伤了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清醒,所以,能够很好的把握好亲子关系的分寸,不让自己患得患失。
中国式的家长,在很多场合很多方面其实是个贬义词。我不想成为这个贬义词中的一员,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不陷于中国式家长的弊端和陋俗,不去控制孩子,尽量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同时也教会孩子学会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无论如何,他们终将离开我们去远方翱翔,所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决定,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清醒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也不例外。
就这么简单,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前一篇:9月1日,在家里自觉启动上班模式
后一篇: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