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反枯燥》阅读心得
文/飞舞
一个好的游戏可以让我们得到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成就感。在游戏中,你提升等级、消灭敌人、获得勋章和终极武器,而现实生活中则不行,不是吗?游戏的本质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要求玩家克服困难和挑战,并及时给与玩家奖励。现实生活则是由无数的琐碎细节构成。
五角场的汤姆熊,几乎所有的人都去玩过,大人小孩都会玩,简单嘛。一开始我也玩过几次,后来觉得有一种赌的心理存在,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减少了去的次数,乃至现在都不会再有去的念头,但是我看到身边很多朋友或者学生,都难以抵挡游戏的魅力,尤其是每次看到机器里面徐徐吐出那些可以兑换成奖品的一长串点卡时,心里都会无端的非常的高兴。根据分析,这种游戏之后获得的奖励,导致了我们身体里多巴胺的分泌,会获得一种快感。问题的本质是,我们的生理机制总是一遍遍不惜代价的追求多巴胺,从而使我们热衷于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
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有一种要素。这种要素和心有关。
有一种被称为“心流”的概念,意即玩家进入游戏后全神贯注、无视时间流逝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运动中,这种状态被称为“领域”,无论“心流”还是“领域”,都是一种强大得可以压倒其他一切感觉的精神状态。达到“心流”有几个必需条件:完成任务,集中精神,明确目标,获取反馈,全情投入以及掌控行为。
游戏和游戏机制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磁铁,涉及我们的一举一动。游戏影响行为。在野外生存中,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如何辨识危险的捕猎者,并将这种辨识能力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而成就感来自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如远处虎视眈眈的狮子是否会在下一秒攻击等。大脑不断进化,每次获得成就感,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并产生快感。这听起来和游戏如出一辙。
我经常会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游戏的热情远远超过对学习的热情。按理说学习是正事儿,同理,为什么很多人都爱吃垃圾食品,却不爱吃正餐,答案是垃圾食品好吃。那么,结果显而易见,因为游戏比学习更好玩。的确如此。那么能否在我们的学习中也能设计出如游戏一样的环节?
上午空课时分,和同事一起闲聊了一下,我们的学生现在很难看到他们有笑容,甭提那种发自内心的灿烂表情。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之前一看到这本书,立马被书名“反枯燥”给吸引,毫不犹豫的申请。还真是眼光好,这书,从一开始的翻阅毫无感觉,到最后的爱不释手,着实让我明白了好多,应该说是启发了我的思维吧。如同上周日的合唱排练课,王老师教我们作曲。从简单入手,王老师让我们用手机号码作为第一条旋律的基本音符,模仿《红高粱》的节奏类型开始演变,非常有趣。等到王老师教完,我已经在下面编了好几个基本的曲子了,我自己的手机号码编了4个,给旁边的朱莉院长编了一个,她很开心的说下周的作业搞定了,不怕不怕啦。等到排练结束,吃晚饭的时分,我兴致上来了,又用了一个电话号码,立时三刻编了6个,哈哈哈,太过瘾了,太有挑战性了。王老师的这个环节,也是“反枯燥”的一个典型。如果这个创作也是一个游戏的话,未免太有趣了。
周二上午,艺术总辅导员开会,少年宫请来了戏剧学院的语言学家王苏教授。她的讲解,那个精彩,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收放自如的情感演绎,瞬间把在场的所有观众全都带入了情境中。那一刻,我明白了,纵然我们有时候大脑再清醒,但是,有一点可以是肯定的,就是,大脑是可以被入侵的。喜剧导演和营销人员都深谙此道。所谓“环境”影响人,是这样的。王教授,最后她朗读了几篇短文,真正的让我们所有的人都领会了如何用语言去画画去营造头脑里所想象的画面,获益匪浅,深受其益,感恩。如果,这也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理所当然,也是一场“反枯燥”的游戏。
既然如此,也就明白了,如何将所要做的事情变成“反枯燥”,必得动脑筋如何使事情变得有趣。一早,走路上班上学,和小女说了这本书,说了戏剧学院王苏教授的朗诵,往常艺术总辅导员会议开到一半就会有很多人会悄悄溜走,这一次几乎没有一个人走,说明这个王苏教授的朗诵或者朗读实在是太精彩了,精彩到没有人会舍得悄悄离开。还有一个就是王老师教我们如何作曲的例子。严亦桢同学虽是走路,却听得很仔细。我还问她了,那你说我们的学习里面如果加进游戏的因素的话,是否我们的学习就会很轻松了?也就是说凡事都要用心去做,只要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做好的事,你说是吧?
言语之间,已经走到学校了。其实之前,一看到这本书名就立马心动,反枯燥,三个字在第一时间瞬间吸引我的眼球。也许是暗合我内心的要求,凡事让自己尽量用心去做。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哪怕再枯燥的事情,都会变得生动。至于如何生动,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