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体有问题,原因在心里

(2014-10-26 08:19:30)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身心结合疗法》阅读心得

文/飞舞

 

身体有问题,原因在心里。

 

这句话一阵见血,直指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同事阿姐的老公常年不生病,却是一朝生病就是大病。从此同事开始了奔波的路程,只要单位里一上完课,就已经回家了。她不是一个爱说的人,自然脸色也开始灰暗起来。因为平时关系一直比较好,偶尔谈起,她也不愿多谈。不多谈,那就尊重她。倒是不问了,她自己就说了,说起她老公,整日里唉声叹气的怎么的怎么的,这个时候特别的依赖她,一直想着自己是个病人,一直把自己当个病人,事实上他现在是个病人。不过,我怎么听怎么听都觉得她老公的心理因素占据了太多的事实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心态已经全然失衡。

 

每逢她轻轻说给我听的时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在医院宣布的这么严重的疾病之前,我只能听着,也许她需要的不是建议,需要的是一个倾听的人。我就这样在几个有限的课余时间陪陪她,听她哀怨的诉诉苦。以前我们经常一起打球,她说,跟着我打球,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开始阳光起来,而且很明显,身体状况因为运动的关系,日益好转。唯一的女儿也在加拿大留学以后工作了。这日子已经眼看着越来越好了,生活偏偏跟人过不去。

 

女儿听到这个消息,马不停蹄,乘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从加拿大赶了回来,并在上海临时找了工作。这一来,她老爸的状态自然好转。也是为了老爸,回来两个月的女儿决定不再回加拿大了,托付朋友变卖了在加拿大的车子和房子,在上海开始谈朋友并且结婚了。如此一来,生活又开始好了起来,虽然她老爸的病情依旧,但是因为女儿的陪伴,同事阿姐的脸色已经不再那么灰暗,只是,不再打球不在运动了。

 

每次,我听同事阿姐说一些说一些的时候,偶尔我说,他心态若能转过来坦然对待,或许情况会好许多。她笑了笑,有点苦涩,说是的,但是很难。也许旁观者的建议永远要轻松得多,因为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只能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

 

看了这本书,和前面看的那本《别了,背痛》,我明白了,其实很多的疾病源于心里。也看过一些佛教的书,说生病的时候,其实应该说不是生病,而是去病。毛病发生了,其实已经开始去病了,真的生病的时候,人是不自知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感冒。感冒是有潜伏期的,潜伏期的时候,其实就是生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自己是不得知的。而去病的过程,是病情已经发生了。再举个更有典型性的例子,爱情发生,到发展,到最后,修正正果还好,若是不成,情殇带来的伤痛无异于生了一场大病。所以,爱情也是一张病,只是,这病很难看好,需要自我调节,而这个病,医生根本就无法医治。

 

当下社会,最流行的是病是——心身疾病。有人预言,21世纪的毛病,不是身体上的毛病,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毛病。似乎是有这个苗头,也许是社会期望值太高,也许是价值观的偏差引起所有的失衡,也许是所有的为了生存而倍感的压力导致。媒体上网络上一直会有这样那样减压的方式,来帮助人们发泄压力。譬如有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减压吧,干什么的,就是人可以在里面大喊大叫,或者拳击吧,干什么,到里面对着沙包打拳击,来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得来的负能量消耗掉。

 

再举个例子,就在昨夜,晚餐之后,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歌声,虽不是特别优美,却也是真情真意的在喊唱,由远及近,由近至远,不断起伏,不断重复。貌似是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这声音摆明了他的年龄,我却在他不成调的声音里听出了他的苦闷以及他内心需要极度的发泄的感觉。也许这样肆无忌惮的喊叫,对别人来说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噪音,却是他能自我调节和平衡的一种无法避免的手段。诚然,他很勇敢,敢于用自己不太优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不适,以期能够让自己心下舒服。如果不是在上海,咋一听的话,还以为是在黄土高坡哪,能这样毫无顾忌的歌唱,印象中,在荒凉地区是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歌者,但是在上海人口如此密集之地区,是需要太大的勇气的。也许,如果不这样宣泄的话,那年轻小伙可能从此就抑郁成疾了。这社会多的是心理无法调节的人,我们单位上周刚刚有一位同事查出严重抑郁症患者,结论是压力太大了。

 

如此一来,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掌握了自己的情绪,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健康?有很多的书,譬如说,要争气不要生气,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等等,其实都是对身心有益的劝告。所以,一旦有什么不合理的事情激发了我们的情绪患得患失,我们一定得让自己知道,这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坦然面对自己,也请坦然接受自己。如果可能,还请放下。这个需要我们有一个理性的大脑,要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破坏性。一定要有意识的考虑被压抑的愤怒及其原因,不管哪个时候他们是否意识到疼痛,这是对大脑正在做的事情的一种否定,终止大脑策略的努力是一种反击行为。然后把对这种疼痛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就如四两拨千斤般,把疼痛的着重感降低至最小注意力甚至忽略。

 

除此,还可以用知识的力量来打败疾病。往往一句有益或者有力量的话就能把我们自己从心灵的泥淖中解救出来。据说香港有一个大学生,多处求工作未果,郁闷了好久。有一个晚上,爬上高楼楼顶,准备一跃而下,觉得活着实在是没啥意思了。就在他前脚刚抬起来一刹那,他忽然想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于是,他收回了抬起来的脚。至此,一出悲剧被自己演变成了一出励志剧,后来的他愈挫愈勇。

 

所以,病从哪里来,还从哪里去;掌控了情绪,便掌控了健康;掌控了健康,便掌控了自己的人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经常会惹怒我们的“自我”,而我们的内在又会对外在的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所以,要学会正确对待着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如何产生,我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学会了,就会很好的对待自己的情绪了。

                                                                                                      2014-10-17 13:41: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