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为何如此深重
(2014-10-18 08:19:30)
标签:
娱乐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看不见的大猩猩》心得
文/飞舞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我被这句话吸引,一看见就乐了,读了好几遍,还是乐。好玩,却又有深思的韵味,是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哈哈哈。
那个实验吸引了我,就是明明看见一只大猩猩在眼前走过,事后却竟然不知那只大猩猩什么时候走过,甚至于根本就是忘了曾经有大猩猩在视线里出现过。
这是一本好书。但凡我认为的好书,除了给人享受之外,就是让人能够思考的书。而这本书,显然就是后者,是带着使命感来到读者的手上的。此刻,它,就静静的躺在我的手里,肆意的享受着我的轻触与抚摸。翻阅此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愉悦,不是仅仅用两个词语就能解释的。边看边和小女讨论,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儿太多了。这一刻,似乎全然得到了解释,有一种舒心的感觉在内心层层递展开来。
先来说大猩猩到底为何物?为何会是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是一个实验,就是黑衣白衣两个球队在比赛,要求观看的人数一数黑队的人数到底有几个?在球队比赛的当中,有一只黑色的大猩猩从球队中央走过,还停留大约1分钟的时间。那么,在这个实验中,看到大猩猩的人极少数,没看到的大多数。检验的结果,看不到大猩猩的人,出现了什么视觉偏差呢?这是一种无意视盲。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并不能掌控所有看到的事物,那么,必然,就有一些看到的会被忽视甚至忽略掉。也就是所谓的视而不见。
为了追究这个奇怪的现象,有人特地制定了一个“眼动仪”的仪器来追踪被测试者的眼神追寻情况。结果发现,说看到大猩猩走过的人,大猩猩在他的视线里停留1秒钟左右。而说没看到大猩猩走过的人,眼动仪追究到的结果,大猩猩也在他的视线里停留1秒钟左右。这,可奇怪了,怎么解释?
有一个例子非常有趣,就是伦敦的街头,人头攒动,却是事故率低下;而洛杉矶的街头明显人少车少,事故率却相对要高多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个注意力分配的问题。伦敦街头,人多车多,司机就会把注意力分配到行人和车子上去,这样,自然就小心。而洛杉矶的街头,风景优美,视野开阔,司机就把注意力很多的分配在景物上忽略了行人。
看《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之前,正好看到蒋勋老师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中提到一个事例。就是说唐宋的文化为什么那么厚那么发达?因为他们既注意了大的,又注意了小的。关于小的方面,举了一个杜甫逃难的例子。杜甫挤在难民当中,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如果这样的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的话,那一定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的动人之处:因为他看到了人。也有很多人走过,却根本就没看到路边的白骨堆堆。
看,两个不想关的事情,却因为一个原理,被很好的连接了起来,也很好的被解释了。
2014年年初,有一部电影《私人定制》,在网络媒体上纷争很多,娱乐电影嘛,可是又好评如潮,当然,有纷争必然也有恶评。我的看法是要看以什么为主,如果是以娱乐为主,那就只是娱乐型的,不多深究。导演冯小刚也说了,娱乐为主了。却因为那个片段,宋丹丹演的,配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之后的很长之间,这首歌都深入人心。不为其他的,只为这首歌,走心了。
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看不见大猩猩,因为不走心。所谓的看见,并不代表看到心里去。因为很多事情不走心,所以才会有如此深重的错觉,一切唯心嘛!
同样的,万事都是相通的,记得也不代表你一定记得谁。
至此,彻底明白: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