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佛学文化 |
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
——汪桂萍老师讲座《师生关系谈》心得
文/飞舞
心理学老师的讲座总是很生动。
结合图片和文字,还有大量的事例,使得汪老师根本就不用看手稿,就这样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虽然她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因为内容精彩,我还是被外表普通却言辞精彩的她给吸引住了。人,还是不可貌相的啊!
可能源于我自己对心理学有强烈兴趣的缘故,我听得很认真,尤其是她举例的时候。自然,汪老师的备课也看得出来,非常的认真,PPT做得很到位。还有一点,她提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这个话题我有兴趣,因为我家也有一个正渐入青春期的小妞。汪老师以她自己初三的孩子为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举事实摆道理,让我轻而易举的就明白了有些事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处理。
屏幕上显现一幅图片:一群羊。
汪老师问:“请问大家看到几只羊脚?”
她话音未落,底下的我们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数了起来,还非常起劲的一只只数过去,其实好傻。因为,当转眼之间图片消失以后,汪老师问的问题,全都让我们傻眼了,呵呵。她问:“请问,有几只羊?”
晕!不带这样捉弄大家的,但是,我们都笑了。
汪老师启示我们:你的世界,就是你注意到的世界。
屏幕上出现第二张图片的时候,我怎么看都是一个美女在照镜子之类的。老师说,情况是这样的,有两个闺蜜在街上逛街,看到橱窗里有一幅图,两个人就站在那里看,还微笑的,神情快乐。这时,有一个男子走过,神情愕然,不懂为何那两个女子如此喜欢这幅画,自然,他也看到了这幅画。
老师这样一说,我突然明白了男子为何神情愕然,也在瞬间看到了原来美丽的画面竟然是一个骷髅头。这一惊醒,惊讶不已。我明白,先前看到的美丽,是我看到里面去了,所谓的近距离观看。而我后来看到的骷髅头,则是我往后退了一步的观看,所谓的远距离观看。可是,我明明没动啊,我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啊?
刹那间又了悟,什么都没动,动的,是我的心。全世界都可以不动,全世界都可以动,唯独我的心能让我感受到瞬间的变化,一切皆为内心的变化。这个感觉,不就符合佛教里古老的智慧,就是一种空性嘛?东方如来六祖慧能在成为六祖之前,某次在大街上看到狂奔的马车马上就要撞上前面一对不曾发觉身后危险的走路的母女,别人都是追赶马车,以期追上马车来制止马的狂奔,慧能却觉得,如何能追得上狂奔的惊马,遂拿起路旁的一根房梁,来阻止马因惊吓的过度狂奔。事后,别人都觉得奇怪,房梁这么重,你那么矮小的个子,怎么拿得起来?事实上,慧能是拿不起来,但是当时就是拿起来了。慧能虽然不识字,但却是个很爱思考的人,为什么当时拿得起来,事后却拿不起来,什么道理?原来,当时情急之下,根本就想不到房梁是很重的,于是就拿起来了。而事后,想着房梁很重拿不起来的,所以就拿不起来了。一切皆在于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三张图片,一显示,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鸭子,2秒钟后又在同一个位置看到了兔子。许是因为有了第二张图片的铺垫,看第三张的时候,自然,反应就快了。老师的题目是:这是什么动物?有一部人看到的仅仅是鸭子,或者仅仅是兔子,然老师提醒后,也看到了这幅图的双面性。
这,又是什么原理呢?
汪老师解答:你注意到的世界,取决于你内心的意念和选择。
的确如此。我也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类似的图片,天使和魔鬼,少女和老妪,美丽的少女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等,估计都是这个原理。
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要到广州的外婆外公家去玩。临行前,妈妈特地叮嘱,外公家有个花瓶是古董,千万要注意,不要打破。孩子说记住了。结果,第三天,这个花瓶就被孩子无意间打碎了。孩子很委屈,我是很注意也很当心了,可花瓶就是碎了。
这个事例说明:暗示的力量无比的强大。那么和教育联系起来,我们平时嫌弃孩子的缺点或者弱点,一点到晚自以为好心的这样跟他或她强调,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犯着同样的错误,尤其是天真的以为,我是为了他好为了她好,实则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加强了暗示的力量。所以,要把注意力放在正向的能量上才有助于事态更好的发展。
所谓的这种模式,被称之为“聚焦模式”。
再一次的想起那句话:你的世界,就是你注意到的世界。
深受其益,感谢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