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校本培训心得之赵老师的讲座
(2014-07-11 08:19:30)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
文/飞舞
无可否认,赵老师的讲座很精彩。
虽然他其貌不扬,但是,从会场里时不时传来的笑声明确无误的表明,赵老师的语言非常的幽默,很多时候,下面的笑声里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譬如:
民办学校好吗?别人都问我外甥女有没有放在民办学校?没有。我听了200多节民办的课,老实说,对民办学校我一点都没有好感。学生要第一名干嘛?成为状元和精英真的很有必要吗?拔苗助长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中国少年大学班的孩子,那些成为状元的学生,最后成为精英的有多少?一个个问题甩出来,还没说完,可能是因为语气的关系,大家都理解的笑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还见缝插针吃了药,保心丸。他边吃边说,放心,我不会倒在讲台上,但是不吃,就有可能倒在讲台上起不来了,呵呵。
他又说,教师的成长岂是听一场场的讲座就能成长起来的,是要考虑的。底下的我非常的赞同这句话。佛教里有个词语“顿悟”,还有个词语“渐悟”,都是我很喜欢的两个词汇,也涵盖了我这些年来对生活对工作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也是在这样的思考中,我能迅速而快捷的理解身边的事物和人。要聪明,看历史,赵老师语重心长的建议。
聪明的人,不用从零起点,我们前任有很多经验,为何我们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因为讲的是课程建设,所以所有的例子都是围绕课程建设来展开。也就是说,虽然,PPT上的词语看起来非常的枯燥甚至有点呆板,但是因为赵老师诙谐的语气,使得整场讲座的气氛显得非常的轻松又活跃。
说道国外的教育是如何,国外的课程建设是如何发展的。譬如,让学生编报纸,所谓的编排旧新闻,就是历史报纸嘛!学生如果要做的话,就要去查阅资料,这是一次很好的素质教育的活动。如果说报纸还是很好编的话,教师会建议学生去编家谱,这个可有难度了。如果是做了家属的家谱,那么老师又会建议你去编部落的族谱,这个难度更上了一层。如果连这个都难不倒你的话,老师还会建议你去编排动物的家谱,天哪,难度一层层的向上,一层层的拓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挖掘学生潜在的潜力。
说到研究,赵老师举例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学生,做凳子,从社会调查开始的课程设计。凳子做得好不好,这是结果。但是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是如何动脑筋去做的。智力开发的过程远比结果要重要的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精髓所在,我的理解。
说到民族的未来,10年东方绿舟有个夏令营。是上海的学生和日本的学生两个队伍。只见上海的学生队伍后面还有一个队伍,就是家长的队伍。相对而言,日本学生的队伍后面没有队伍,这是其一。其二,上海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出事,所以连活动都尾随,生怕有什么闪失,这样的心态。而日本的家长,根本就不管孩子睡什么地方。日本孩子睡哪里?睡帐篷,三天不洗澡,手上腿上伤了点,从不以为意。民族的希望在于我们的孩子身上,两个队伍两相比较,就很容易看出个端倪。尽管对日本,可能因为历史原因,向来不咋滴,但是,教育方面,日本的确有其优势,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提及教师课程的开发,赵老师给了一个建议,颇有耐人寻味的意境:千万不要做成知识结论的课程,不要固话学生的思维。怎样才算是符合成长规律的要求?赵老师提了两点意见:一,室外运动——保住身体;二,室内多点探究——保住脑子。我怎么就从赵老师讲的这两点上面,看出了“平衡”两个字。所谓身心平衡,也许就意指这个了吧!
2014-07-0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