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舞蹈的美要有质感

(2013-07-07 08:19:30)
标签:

校园

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艺术总辅导员培训第10次讲座小结

文/飞舞

 

这是一节很唯美的艺术修养课。

 

其实跟往常一样,教室还是原来的教室,没有任何的装扮,唯一值钱的是一个多媒体和投影仪。那么区别在哪里呢?

 

所谓相由心生,心理活动主宰一切的感官活动,直接会主导人的价值和意识取向。这是一节由华师大艺术系的舞蹈老师刘冉主讲当代舞蹈艺术教育。舞蹈是一种没有言语的艺术,是用肢体和表情尽力去表现情节尽力去展示自我的课程。

 

一段《中国妈妈》的舞蹈,让人欣赏时几欲落泪,自然因为母爱的力量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一切人为的障碍。没有什么比母爱淋漓尽致的体现更能让人动容的了!一个日本的遗孤,被中国的妈妈们千夫所指,其实,她是何等的无辜,但是她得承受这种责难,仅仅因为她是日本人。日本鬼子所犯下的罪行没齿难忘,日本鬼子所侵略的罪行不可磨灭,日本鬼子所进行的罪恶无法消除。只要有关日本两个字,就已经被中华民族的所有人都很透到底,何况,眼前还跪着的,是个人,是个日本人,虽然只是个日本女孩,虽然这一切跟她毫无关系。最终,这个女孩被中国妈妈收养,从此改换中国女孩装,红棉袄黑裤子。世上无绝对,只有真情流转。爱的能量超越了一切也战胜了一切。

 

老师只是为了分析舞蹈的性质,分为几段。很明显,这一段舞蹈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日本遗孤被中国妈妈们千夫所指;第二段女孩被中国妈妈收养;第三段女孩长大成人,中国妈妈送走了她。毫无疑问,舞蹈的高潮部分在第二段的最后和第三段。

 

尽管老师是在分析作品,但是在观赏的过程中,我相信,一定有人,有很多人,如我,被这个作品表现出来的母爱所感动。艺术是和人性相通的,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除却这个舞蹈,还有一个中国民间傣族舞《赞哈》,这是一个独舞,非常好看的一个舞蹈。傣族姑娘身段的婀娜多姿,妖艳转身,举手投足充满了傣族的风情,孔雀的灵动,在女子的转身起承转合手起手落之间,无比美丽的宣泄了出来。养眼,也被深深地吸引。艺术,任何时刻,都万丈光芒。

 

其实老师只是为了引出中美舞蹈教育的差别而特地研究的这个内容。

 

应该这样说,一架天平,一端是技术层面和课程内容方面,另一端是创造力的培养和舞蹈经验。很明显,一端是技术,一端是艺术的感受。中国的很多方面,包括舞蹈教育,太注重技术的传授,而美国的舞蹈教育就是在寻找这个天平的平衡点。所以,美国结构评估学生的成绩是隐含在创造标准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每个孩子3、4岁的时候,听到音乐都会很开心的自己手舞足蹈,但是长大后,你给他一段音乐,他是不敢跳的,为什么?因为这种只注重技能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灵性。这是一种悲哀。

 

在舞蹈中,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是最令人高兴的。现在中国最缺乏的老师是教学法的老师,尤其是舞蹈。其实不仅仅是舞蹈,学习层面上,艺术的其他方面都是。这个问题,早在前些年,武汉大学退休的校长就已说过这个问题。不过,说舞蹈就针对舞蹈而言,现在的舞蹈都是靠经验,没人去总结等,很多人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舞蹈教学并非一个教学生跳舞的过程,当然实践课也很重要。老师建议要给孩子看一些东西,要教会他们去发现美,去感受美,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说到舞蹈,就得明白,中国的舞蹈和国外的舞蹈有何区别?

 

首先得明白,舞蹈有三种功能:娱乐功能、政教功能、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中国的舞蹈里面,很多成分是有政教功能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舞蹈代表作歌剧是《红色娘子军》,而上海歌剧的代表作是《白毛女》。一北一南构成了经典。不过,即使是政教功能为主,但在舞蹈的编排上,依然抓住了娱乐和审美功能的精髓,使得这两部经典歌剧直到现在都很耐看。

 

那么国外的舞蹈,它的重心是在哪里呢?自然,在于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它期待的是能够引起人们心内的共鸣,用舞蹈来反映艺术,从而获得诗意的生活。这是中西舞蹈文化的差异,也是现在舞者们比较有兴趣的文化。所谓交叉学习,更有助于自己拓宽视野,对己如此,对学生亦是。西方的舞蹈作品注重看到作品的感受。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为,越接近内心的共鸣,越容易感受到幸福?

 

一节唯美的课,如夏日薄荷,清爽愉悦了我的心,38度的高温,在如此唯美的感受之前,估计也要望而却步了,呵呵!

                                                                        ‘2013-07-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