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中飞舞的女人
风中飞舞的女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056
  • 关注人气:29,1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想你脸上带着一个面罩

(2013-05-10 16:16:16)
标签:

育儿

分类: 春天合唱团跟踪报道

——春天合唱跟踪报道第72次

文/飞舞

 

“你想象一下,假想你脸上正带着一个面具,以前我给你买的那个假面舞具,还记得吗?你把你的声音集中到这个面具里去,试试看?”我试着一步一步的引导她,引导她往我要达到的那个方向去努力。

 

“沙沙,沙沙,沙,沙……”她试了试,第一次不行,再试试,貌似这个声音好像到面具里去了。

 

“彩色的小雨,是……”她一遍又一遍的在那里试着。

 

“假装这个声音已经到面具里去了,再来一遍,”鼓励她,不断的尝试。我把在书上看到的面罩共鸣法,觉得特别好,想试试看。再给她试试看之前,我已经自己先试过了。无论哪种方法的试行,一定是基于一种理念之上的。而这种理念早已被反复验证过千百次千万次了。因为,这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

 

贝基先生说:“面罩共鸣是声音的另换。”足以说明面罩共鸣的极端重要性。面罩共鸣是一种唱法,一种高位置的唱法。有的人称其为共鸣焦点或声音的支持点,更多的人称其为头腔共鸣或头声。意大利的声乐家们谈到共鸣的问题时,一般都讲面罩共鸣(mask)。

 

帕瓦罗蒂曾经这样说过,面部声音共鸣部位,我感觉像一个盒子,盒子的范围在眉眼一下、上牙床以上、两鄂的小窦腔内。

 

瑞典女高音歌唱家尼尔森说:“我千方百计的使声音进入面罩,当我感到声音在头部有鸣响,我就知道一切正常。”

 

沈湘先生在论及歌唱共鸣的调整时这样说:“让声音从胸口‘嗓子眼儿’贴着咽腔后壁向上传送;一部分声音从鼻咽口进入了鼻咽腔,形成了声音的‘涡流’;一部分声音仅传到了上口盖;于是,在上口盖的中部产生共鸣焦点。随着音高上升,共鸣焦点向软口盖后面移动。到了‘换声区’,声波就进了软口盖后上方的空间,感觉鼻腔后面多了一大块声音。鼻咽腔就会出现明亮的共鸣焦点,同时向前反射,眉心脑门的地方也出现了明亮的振动的音响。”

 

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贝基先生的高足田玉斌先生也说:“当歌者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以后,会感到前额与门齿以及两颧骨之间,似乎有一个罩在哇哇响。”

 

掌握了面罩唱法的歌者,歌唱时面罩部分有一种轻微的振动感,觉得声音是高高地悬在头上的。在眉心处,甚至有一种昏昏的麻木感。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面罩振动感是发声方法良好的歌唱者的一种必然的感觉和反应,或者说是一种好的发声方法的结果。但是,并不是绝对的。

 

方法好固然重要,还得试行,试行之后还得坚持。不然再好的方法都是白搭,白费劲儿。

 

好好修炼吧,小样儿的,我戏谑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