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咱们的国粹京剧你我知多少

(2013-05-26 16:16: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画说京剧》

文/飞舞

 

就是因为对京剧知之甚少,所以毫不犹豫的就申请了这一本《画说京剧》,以期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京剧多了解一点,至少要明白国粹的精髓在哪里,为何被称为国粹?关键是,既然被称为国粹,为何我们都不爱看,甚至不要看?

 

也许,京剧作为一门戏曲,如同其他戏曲一样,从未在我小时候的音乐教材里出现,根本就是未知,如同其他的黄梅戏、越剧、昆剧等等一样知之甚少。倒是沪剧,以前听母亲哼过,但也不多,只是因为电视里面沪剧放得多,还稍微知道一点,但是对于京剧,真的是了解得少得可怜。我始终有一个想法,如果京剧的播放和提倡如同流行歌曲一样,日日充斥在媒体和我们的周围的话,那么,何愁京剧不会被人接受?潜移默化的氛围很重要,耳濡目染的环境更重要。一般来说,京剧世家出身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日后从事这方面的人也是居多。

 

现在的初中音乐教材里已经有了京剧的内容,但是,纵是如此,也只是杯水车薪。即使现在我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在对学生上课的时候,若是上到京剧这一块内容,恐怕我之前也自己要给自己恶补几节课才能游刃有余的跟学生谈起才不会心虚。好在,我发现了《画说京剧》。才刚翻出来,前面的序言就已经吸引了。没想到在国内如此不受重视的京剧,在国外却足足吸引了太多的人,从梅兰芳在美国大受欢迎,场场爆满的情况就可以窥见一斑。

 

既然说到京剧,那么来看看,这本书里是如何介绍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先来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95高龄的著名生理学家刘曾复先生说,七十多年年,他在清华上学时,听说谭派亲传弟子余叔岩要在长安戏院演出《打棍出箱》。他非常想去看戏,可是那天翩翩是他最喜欢的德文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才决定坚持上课。可是等他走到教室,却发现学校的通知上写着“德文教授因病请假”,他赶紧扭头赶到长安戏院看戏。在迈进长安戏院的大门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他非常尊敬的德文教授。原来,老师比他更戏迷。看完这个故事,哈哈大笑,竟然有如此痴迷于京剧的老师,为了看戏,谎称自己有病。我们一般说谎都不会说自己生病,可想而知,痴迷也是一种病。红楼梦里说,人会有一个阶段成痴,那也是因为太喜欢太喜欢所致。

 

关于京剧的名家与流派,有老三派的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老谭派的四海一人谭鑫培、陈派的旦角泰斗陈德霖、杨派的国剧宗师杨小楼、桃李满园的王瑶卿、梅派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尚派的文戏武唱的尚小云、荀派的“十旦九荀”荀慧生、程派的唱腔独具一格的程砚秋、小派的与四大名旦分庭抗礼的小翠花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的派别,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京剧是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长江、汗水流域,发展与湖北、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和陕西一带的皮黄腔与江苏一带的昆腔,比起有六百年历史的“百戏之祖”昆腔和历史悠久的皮黄腔,年代并不久远,至今不足两百年。想了解京剧的源头就必须从中国戏曲谈起。

 

唐朝的梨园以演绎歌舞闻名,虽然也有“以故事演歌舞”的现象,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戏曲。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多次巡防江南,看到了江南重镇扬州等地戏曲的兴盛,为徽班进京做好了舆论准备。1799年,当时所称之的秦腔实为皮黄,有个皮黄艺人魏长生自四川和扬州两次进京演出,引起了“皮黄热”,造成了京城百姓对皮黄艺术的向往。从此,京剧开始了从孕育到演变的阶段。

 

京剧有许多的行当,如从高亢走向委婉俏丽的老生、扮相俊美的小生、骁勇敏捷的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武旦、历经变革改进的老旦、粗犷威武的花脸、无“丑”不成戏、威风凛凛的龙套。

 

京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画得五花八门的脸谱,浓墨重彩的脸部设计总是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视线。据说,京剧人在给项羽这位典型的悲剧性末路英雄设计了一副无双脸,虽然是满脸哭相,却又显示出霸王的威仪;因为英雄命短,好心的京剧人在他的鼻梁上、眉子上特意勾画了三个“寿”字,真是妙极了,美极了。除了分门别类的大花脸,还有幽默滑稽的小花脸。

 

我们印象很深的《贵妃醉酒》是因为李玉刚的演唱《新贵妃醉酒》。据说《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杰作,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并被拍摄成艺术影片。影片述说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约定在百花厅开怀畅饮,但是唐明皇却转驾到了梅妃哪里去了。杨玉环在百花厅苦等,唐明皇始终没来。她郁郁寡欢,一个人喝酒消愁。都说唐明皇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而这出戏表现的却是这位历史上深受皇帝宠幸的贵妃失宠哀怨的情景。

 

无论京剧给予我们多少,或者我们了解京剧多少,喜欢就会去追寻去了解,或许这个就是最好的解答。我喜欢的小禅,她童年时代因为实在外婆身边度过,外婆一直去听戏,她也就耳濡目染了很多的戏曲类型。童年时代的影响当时看不出来什么,但是,现在能看出来,当真是影响巨大。她不仅写作,还唱戏,她在各大高校游走,讲座上总免不了戏曲的存在。其实,戏曲都不当真,当真的是,戏曲中的故事。戏曲中的故事也有历史的风云,更有历史的韵味在里面,除了这,还有一样最绝的,那就是:美。任何事物都有其美丽和独到之处,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欣赏,今次而已。

                                                  2013-05-07  12:15: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