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化妆的奇妙相通之处
(2013-01-17 08:19: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文/飞舞
素来喜欢林清玄的文字,不仅文笔优美、文字清新淡然,更重要的是从层层叠叠的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智慧,让人豁然开朗。我喜欢云雾散开金光四射的那种感觉,如同在黄山光明顶上等待娇羞的日出喷薄而出,刹那间便光芒四射的那种感觉。他的文字,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所不同的是,视觉和内心两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因为殊途同归而尽显世界之奇妙。
那日和小女一起看阅读理解,读到一篇林清玄的文字《生命的化妆》。讲述他和一化妆师相遇相识继而就化妆这个主题展开的一小段聊天。虽是一会儿的聊天,却导致了他思想认识上对于化妆这个概念的转变,从而悟出生命真正的含义。
一直以来,林清玄认为,化妆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实为肤浅至极。但是化妆师的一番对于化妆的深刻理解却让他茅塞顿开。化妆师说:“三流的化妆师,化的是脸上的妆;二流的化妆师,是精神上的化妆;一流的化妆师,是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不懂,何以这化妆还有这么多的区分,不就是在脸上画点东西嘛?
化妆师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譬如你写文章。三流的文章是拙劣的文章,只是言词的堆砌,用好词好句堆出来的文章,扭曲了个性;二流的文章,也就是好一点的文章,足够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一流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是作家的自然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可是,说到底,化妆还是只是在脸上涂抹啊?林清玄的不懂,如同我在看这文字时的疑惑,如出一辙。
化妆师又说了:“三流的化妆,化在脸上,只是一个枝节,能改变的事很少;二流的化妆,也即精神上的化妆,就是深一层的改变体质,改变生活方式,使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一切都会引起皮肤的改变,皮肤有光泽了,不就容光焕发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就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多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且有尊严。”
这样一番透彻的对化妆深刻的领悟和认识,使林清玄彻底的对化妆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也使看文字的我得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感悟。
好的文字固然吸引人的视线,但好的思想却比文字更有感染力。
巧的是,新民晚报上登载了一篇小文吸引了我的视线。说的是菜市场上有一位“蕃茄西施”,卖的菜品种不算最多,质量不算最好,但她几乎每天是第一个卖完菜回家的人。原因就是,她肯研究她的顾客,对常客几乎都能喊出名字来,而且还能根据一个人的服装、语言和气质主动提供菜的品种,甚至张口给你说出几个饭店当红的菜谱。至于缺斤短两,在她这里从没有过。她还专门进一些有小瑕疵但不影响食用的蔬菜,专卖给一些寡居的老头老太或来城里打工的外地人,只不过价钱肯定比上好的要便宜很多,甚至更低。她长得并不好看,但是她会卖菜。文章的作者就是她的常客,因为诧异,聊了几句。结果,这个“蕃茄西施”羞涩的笑笑,告诉她:“也没什么,我卖菜也和你们上班一样,坚持高标准吧!”
作者惊讶于她的“高标准”,也惊讶了看这篇小文的我。是的,卖菜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又琐碎,但是,“蕃茄西施”却把这份琐碎的事情当成了上班,不仅如此,还高标准要求自己,尤其是给顾客提供那些饭店的当红菜谱,挺有把一份工作延伸甚至拓展出去的意味。不仅如此,还研究顾客身份的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卖不同层次的人,使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看到这个,我很自然的想到了上面这篇化妆的文章,由此想到任何事情都有三流二流一流之分,譬如这个卖菜的“蕃茄西施”,毫无疑问,她是个一流的卖菜人,因为用心。
前几日看新东方的那几本励志书,其中有一本《最好18岁前就做的事》中有一篇,一位考进哈佛的女孩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犹未深刻。她说,有些事情,你用心做和不用心做,其结果就是天差地别的。这句话人人都看得懂,问题是,很少有人能看到事情的本质里去。
记得看过一些印象深刻的文字,说最高的技巧,在于隐藏技巧;而最高的艺术,在于隐藏的艺术.还举例,说美国著名的主持人鲍勃霍普,虽然可能由别人撰写脚本,但是当他背得滚瓜烂熟,并再三演练之后,却能在台上给人全是即兴演出的感觉.
我想,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化妆最好的例子和最完美的诠释了吧!
附:化妆师的原话我都不记得了,因为看过了以后,都理解了,所以,文中引用的,都是我理解以后的自己的话了。无论什么话,精髓表达出来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