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堂关于枣核的很有韵味的课
(2012-12-21 22:42: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
——工作笔记
文/飞舞
素来对文字有兴趣,自然对语文课也挺有兴趣。总觉得文字里藏有无穷的奥秘,那些极其普通的字眼随意的搭配组合,便可以生出千般的风情万般的意向,或让人回味隽永,或让人气愤填膺,或让人心地顿时柔软,或让人激情飞扬……
而我,今日因为工作的关系,去听了一堂语文课,虽然我不是教语文的,但是,文学与艺术一直是相通的。文学底蕴的深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上课的同事是一位来自安徽的老师,自打他进校起,我们都称他为阿贵。这样的称呼似乎很亲切,比直接唤他的名字要柔软了许多。让人觉得好玩的是,因为我们都这样唤他,以至于学生有时候也会称呼他——阿贵老师。他对学生的这个反应我不得知,但是略有耳闻,似乎不太喜欢,也许他是想和学生保持一点距离,省得学生掌握不了分寸和老师之间没大没小罢了。
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有点木讷看上去不善言谈的男教师,却让我在听完他的这堂关于枣核的语文课之后,对他刮目相看。下午听完他的课,直接的反应就是——温水煮青蛙。天知道这个反应是怎么从我大脑里跳出来的,我只是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可是,我在听阿贵老师的课时,分明就很清晰的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个反应,我很清楚,是基于作为底下听课学生的出发点考虑的。
还未下课的时候,我那遮掩不住的想象力又开始神游——若是学生能有幸能从预备班开始跟着他听着他这样娓娓道来,对于每节课每篇课文这样的梳理脉络,对于文章骨格框架的点点陈述,对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的话,那四年以后的学生,岂不是对于文章对于文字的阅读理解的功力岂不是大大增强了?
记得我听音乐学院石林教授的公益讲座时,听到他说,学唱歌那么多年干什么?其实就是学习一个状态。就是一张开嘴唱歌了,那种唱歌的状态就出来了。那么同样的,对于阅读理解的分析,同样需要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拿到一篇文,要从哪些方面去解决它,在解决的过程中,字里行间如何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这种方式一直坚持着,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习惯。自然,好习惯得益于好方法,但是,好方法未必能养成好习惯,这里有一个坚持的累积。
我在为底下的听他上课的学生感到庆幸,也为我能听到这样一堂有所启发的课而倍感幸运,更为他们能够继续听阿贵老师上课还有两年多而为他们赞叹。都说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学生的福气,的确如此。曾有一个学生升入高中后回来看我,跟我提及当时的语文老师阿贵,说她到了高中才发现,她很受益于初中时候阿贵老师的教法,以至于现在已经到了高二的她,语文学得游刃有余,很是顺心顺手。
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必然是因为回首的某一日发现了他的好,而这种好,在当时是多么的不经意,甚至于有些太细致。我能理解这位曾经是他的学生而今已经高二的她为何这样评价她原来的老师,人都是这样,在拥有的时候是不甚明白或者不自知的,尤其对孩子般的学生来说。想我当初读书时也这般糊涂和不通人情。
上班到现在那么多年,听了那么多的公开课,也许这节课是我专业课以外听得最认真的一节课。因为从一上课开始,跟着阿贵引导学生的思路起,一直到分析结束,天哪!一会儿就下课了,我甚至都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
从一粒小小的枣核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它的用途有哪些,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写些什么样体裁的文章。然后询问学生一篇文章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从这里开始,阿贵一贯的做法就是,先让学生明白,第一步,文章的名字就是枣核,必然要说到它的作用,这是文章的线索,串联了这篇文章;第二步,围绕文章写了些什么事;第三步,思想感情;第四步,怎么写。
然后,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以枣核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从作者在国外向国内的朋友索要枣核,准备自己试种枣核,到最后升华主题,最终让学生明白,一粒小小枣核到底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仅仅是思乡之情吗?不,还有作者一颗浓浓的爱国之心,即使身在海外多年,依旧忘不了故乡忘不了祖国的依恋之情。从小处入手,通过一些事渐渐放大,又逐渐收回。在关于细节的分析上,老师问,如何显示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都从文中去找,或正面或侧面,在来来回回之中,学生就很快的把握了要领。而文字中间的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不过是为了补充,为作者的思乡之情做了更好更细致更全面的诠释。
文字的延续在于传承,而文字的力量在于能够以它特有的方式去影响并感染人。我的理解,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明白,作者通过这样的一种思念和依恋故乡表达他有一颗爱国的心。一个人若没有爱国之心,一切免谈,犹如不爱自己的母亲。但是一个人一旦有了爱国之心,形象立刻发生变化,连言行举止都会生动起来。不然,一粒小小的枣核,作者萧乾何以要大费笔墨的形容,只不过是一粒小而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枣核,那么的不起眼。
听课结束,还有例行的评课。我非专业老师,自然不愿多说,但是阿贵老师的课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我很受益。好的课并不需要满堂热闹处处精彩,真正让人受益的,倒是那种不平不稳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悄悄的滋润了学生的灵魂,包括听课的我。
如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和游刃有余,又如手术医生那般的胸有成竹,阿贵老师的课,没有世俗标准的功利和喧哗,有的,是对学生灵魂的滋润,我觉得这样的课才真正称得上是一堂好课。谁说热闹好看的课一定是好课?但是能够在课后带给人思考或者回味的课,一定称得上好课。至于老师本身若是有些擅长的,比如朗诵特别有味的像他们组的大组长,比如特别能侃又侃得有味儿的另一位语文老师等等,则是锦上添花了。若没有,那就这样家常的课吧,因为,家常有家常的温馨与入味儿。培养学生,向来就是一件不是短期的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响应上面的号召,一味的与高分相结合的教学,那是一件多么虚伪的事情,不仅误人子弟,更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宗旨。最重要的,长此以往下去,会让人沉不下心来变得日益浮夸。教师,本身就是个良心活儿。
如果他一直坚持着自我的话,不随入世俗的潮流,则一定会越上越好。因为他是一个有深厚文学底蕴且一直在沉静的思考并默默耕耘的人。在世风日下,虚伪功利浮夸喧嚣的社会,能这样沉下心来浸淫于教学的老师屈指可数,让人崇敬!
祝愿阿贵老师的课,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