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倾情演绎完美的一次演出〈前奏二〉
(2012-09-30 01:15:59)
标签:
choir教育文化 |
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
文/飞舞
稍事休息之后,练声。
不唱歌词,先唱“Lu”,就第一段。先把声音统一起来,然后把每一段的开头的音准抓一下,完了,轻轻的过上一遍。最重要的,是当中看月亮的那个环节合一下,还有最后的一句话,要练出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仅我们要唱得意犹未尽,还要让观众听得意犹未尽。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也可以说不难,就看我和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以及对《望月》这首歌的感觉了。
练声过程中,我对高声部哪个人不满意时,我就去捏他的嘴,让他们把牙关打开。我一捏谁的嘴,其他的人就笑。我恐吓笑的人,一会儿捏你的嘴,其他人哈哈大笑。咱们的氛围好得不得了。也有人聪明,未等我上去捏嘴巴,他自己先捏好了,呵呵!大家嘴行都统一的时候,这声音的统一程度就很快达到了。我看王老师一直对队员很呵护的,从来不去捏他们嘴巴的,我不行,着急了我就上去捏。谁要是被我听出了声音不通,我就上去打他的肚子,告诉他,这个共鸣箱要派用场的。每每此时,其他人就哈哈大笑,好几个人的肚子都被我打过。还有的队员,站在旁边,看指挥,脸朝前面,眼睛斜过来看着我,不是随着身体一起稍侧过来,我过去把他的脸给扳过来,其他人也哈哈大笑。我也笑,觉得他们好玩。
好在,这些队员素质都很好,即便我这样“虐待”他们,他们也不跟我计较,知道我也是为了让他们表现得更完美。而且他们的素质好不仅仅体现在排练这一点上,我还觉得他们很有职业精神。一般我在演出或者比赛前,我是不吃饭的。没想到,这些个头高高的男生们,吃起饭来如狼似虎的人,竟然在这一天演出前也不吃饭。
这一点,实在是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让我吃惊。负责的宋老师赶他们去吃饭,告诉他们不要吃得太饱吃个半饱就可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队员坚持这一点,这实在是让我敬佩!如果说,我在演出前不吃饭是我坚持的一种习惯和职业情操的话,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偶尔的一次演出又算得了什么?但是,为了演出的效果绝对完美,很多人都只是在演出前的好几个小时之前,只是用点心垫了一点点的饥。这样的队伍,不获得成功才怪!我在心里暗暗惊叹。
演出前一个半小时,我给他们化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他们都会躲,实在躲不过去了,只好坐在椅子上,任由我在他们的脸上涂涂抹抹,面霜、粉底、散粉,眼影,还有唇彩。好在还有一个人过来帮我一起弄,所以就很快的搞定了这一切。我尽量把妆化得自然点,这个也是我拿手的项目,呵呵!
终于等到快要演出的那一刻了,接到通知6点30分候场,7点正式开演,我们是第二个节目。在差不多的时间,我们一行人下去候场。江边码头上的风真大呵!吹拂着码头上每一个或站或坐的人,似乎它也来赶趟儿来凑热闹,依着黄浦江畔灯光璀璨的美丽夜景,还有时不时在黄浦江里驶过的灯火闪烁的游轮。
这样的夜景,光是看看,就已经非常的赏心悦目了。而我们,要在这美丽的夜色中,用我们的歌声,用我们的心内的情怀,来和这霓虹灿烂的夜景融为一体,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这样美好的经历,我在红歌会,带着海博集团公司合唱团的时候,也有过,就在去年,也是在这美丽的黄浦江畔。巧合的是,当时,在海博队伍的后面,就是我现在的这支团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奇的缘份,我为冥冥中安排的这样一场相遇惊叹不已。那时,我对王老师还不熟,只是在师大在托马斯博士的指挥大师班学习的时候,才认识音乐家协会作为指挥领域里的重要人物王老师。后来又巧,在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举办的指挥学讲座中,惊讶的发现,是王老师。后来又是这样的巧合,竟然在团队演出的时候遇见了王老师。
也是因为王老师,我才有机会带这么好的一个团队来演出。无论对团队还是对我来说,我们都是双赢的。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练就了自己美妙的声音,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力度,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而我,也在这样的历练中,使自己的指挥水平更进了一步。
感谢王老师的信任!也感谢这样的一个团队,如此信任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