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花鸟画教案{二}转载
(2011-05-03 11:36:36)
标签:
书画艺术赏析文化杂谈一言 |
分类: 书画技法 |
二、教学内容:(一)中国花鸟画有两种分类法:(1)从画体分,花鸟画自五代“徐黄二体”分道以来,已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一是工整细致、严谨周密的工笔花鸟画;二是洗练概括、活泼粗放的写意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又分为大写意、小写意和工兼写三类。(2)从设色分,花鸟画又可分为白描、水墨及着色三类,着色又分为淡彩和重彩。所谓白描(也称线描),是用墨笔以线条勾勒表现对象,不敷任何颜色;所谓水墨,就是以墨当色,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完成画面效果的方法;所谓淡彩,就是在水墨的基础上施以透明的植物色,淡清典雅;所谓重彩,指设色浑厚浓重,艳丽夺目,所用颜料以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为主。此外还有一种不勾墨线而直接用色和墨点染作画的没骨花鸟画。
(三)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神似所谓神,不仅仅指人的神气和性格,物同样有神气、有性格。画家在描绘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之时,不以形似为满足,追求的是对象之神,要紧紧抓住对象的内在的神韵气质,把它体现出来。至于对象外在的形和色,并不是完全不去追求,因为神是离不开形的,离开了形,就没有神,神是在形之中体现的。但是,在作花鸟画时,往往不受形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从形和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大胆地加以取舍和夸张,甚至于变形变色,借以达到追求神似的目的。这一点,在写意花鸟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正如唐张彦远所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只有在画中追求神似气韵,注重于神,神气表现出来了,形似也就在其中了。白石老人的一段话说得更为精彩:“太似媚世,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似与不似之间”就是指对象的神韵所在,也就构成了中国花鸟画的显著特点——把“形神兼备”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2)注重意境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并不是花鸟的单纯描绘,而是借助于花鸟的描绘,表现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和意愿。被描绘的对象只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当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的神韵气氛交融在一起,通过特殊的构思和形象塑造,巧妙地反映在画面上,使画产生一种动人的境界。这就构成了意境。因此,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对描绘的对象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在一张画的意境中,不仅要把一些事物和观念告诉给欣赏者,而且要把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欣赏者。意境是花鸟画的灵魂,有了意境,作品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3)讲究笔墨花鸟画非常讲究用笔和用墨,而且用笔有笔法,用墨有墨法,甚至从画面中一笔一墨的巧拙来认定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功力。不理解这一点,便无法欣赏花鸟画,也不可能画好花鸟画。清代花鸟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这是说,笔墨是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无论形象的刻画,还是意境的渲染,离开了用笔和用墨,便不可能成其为中国画了。中国画之所以注重笔墨,跟书法有很大关系。以书法笔意为画,使中国画的线条既能造型,又可表意,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4)随类赋彩 花鸟画对于色彩的运用,有其一定的特色。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就是指根据对象的“类”来设色,不去描绘物体受光的影响而引起的色彩变化,也不去强调周围色彩的反射影响,而是着重描绘自然物象的固有色。所谓固有色就是指所画对象物本身的颜色。例如红花就是红色,绿叶就是绿色,不会变成别的颜色。中国画家还十分注重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色彩对人感情的感染力,因此并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例如用墨或朱色来画竹画花鸟或其他事物,而不管自然界有没有这种颜色。这是中国画色彩区别于西洋画色彩的重要特点。 花鸟画赋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色彩的使用要谨慎,不轻用不乱用,有必要的地方才设色,并且一经设色之后,就不再随便涂改。设色也要有笔法。不论是点花还是厾叶,也不论是色淡还是色浓都同样要有笔法,而不能随意涂抹。这一特点是中国画的色彩观点及中国画所用的绢和宣纸的性质所决定的。
(四)处理时空的灵活性这里指的是花鸟画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它可以突破自然真实的限制,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充分的表现画家所追求的审美意境和美感形式。花鸟画的章法,多半是近景或中景,远景的很少。并且在同一画面上,大都采取俯平仰三结合的角度来处理花叶和鸟的位置。画家所站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左右前后自由移动,突破了空间的约束。有时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把时间不同的花鸟巧妙的置在同一画面上。如五代徐熙的《百花图卷》把四季的花卉错落有致地组织在同一张画幅上,不但在时间上,连空间的约束也同时突破了。花鸟画在经营位置的时候还往往把次要的背景完全剪裁掉,留有大块空白,使主体格外突出。
(五)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画家在画完一幅画之后,还要在画面上题款、盖章,这件作品才算最后完成。题款,包括诗文和书法两种艺术。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把它们综合起来,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品能,又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是中国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第四节 中国花鸟画的学习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老师在课堂直接指导下学习花鸟画的同时,而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因此,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步骤是从临摹入手,因为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捷径,可以直接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技巧,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临摹只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更需要向生活学习,通过写生、默写、速写等其他手段,打好造型基础,把在临摹过程中学到的传统技法,经过消化变成自己从事创作的营养。二、教学内容(一)临摹临与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临是对着原作照样画下来的,摹是用透明纸蒙在原作上或在灯光拷贝台上把原作的形象直接描下来,后者比较容易,方法简便、速度快,适合临摹形象复杂的大画,形象也较准确,但是容易忽略对原作的研究和分析,不利于造型能力锻炼。初学者应多进行对临练习。因为对临要边观察边进行再创作,力求达到原作的形神效果,所以对临能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能锻炼其造型及构图能力,也就比摹写的收获大。开始临摹要先易后难,从小到大,由简到繁,由现代作品上溯到古人作品,逐步提高作业的难度。不要一开始就画很复杂的画,那样不仅一时不能取得好成绩,而且很容易丧失信心。临摹时,不要拿笔就画,必须对临本仔细研读,从画中的整体气势、意境、构图、造型、笔墨、着色的方法步骤等几个方面去揣摩、理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就是这个道理。对临本有一定的认识后,就可以动手试临。当然,刚刚起步时心中一般无底,认识并不等于实践,只有实践多了才会真有所“悟”。因此,要勤于动笔。中国的宣纸与笔墨有它特殊的性能,尤其是生宣纸,水墨落纸犹如脱缰野马,只有反复地实践才能自由地驾驭。“对临”到较为熟练时要试着“背临”,即在临摹的基础上,凭着记忆,默写出临本的部分或整体。背临能加强记忆力,能加深理解原作的技法和技巧。临摹应选择古今优秀的作品为范本,开始先选择自己喜爱的,并有高度成就的一种流派为主,以期达到“集各家所长,成一家之体”的目的,并使自己的见识和笔墨功夫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丰富。这样在以后的写生和创作中才能灵活运用,变化创新。(二)写生通过临摹,基本上掌握花鸟画的一些规律和技法之后,就应该进行写生。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写生是直接地面对形象描绘,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刻画对象,是学习花鸟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临摹、写生相结合,临摹、写生交替进行。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则应该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写生前不要急于动笔,首先要仔细观察花鸟的生长结构和基本形态特征,弄清来龙去脉,然后开始勾画。开始写生要选择恰当的角度,以表现花鸟的优美姿态,不集中、不典型、良莠并存,所以在写生时要有选择地采集那些新鲜、生动、美丽的花鸟形象。写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进行局部特写,也可以进行全景式写生,还可以从一朵花的正、侧、背面等不同角度去画。在写生较为熟练后,就要同时进行组织加工,对于不美的、多余的,重复的花叶,要大胆地舍去,在合乎生长规律和符合构图美的原则下,应该允许“移花接木”——把其他植株上好看的花、叶吸收过来,重新进行构图,这样的写生在创作时用途更大。还要养成随时随地带着速写本的习惯,既可写生,也可以记录生活感受。但是真正生动感人的形象,常常要靠心记、默写。心记是中国画写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没有心记,就不可能有活泼、生动的中国花鸟画。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古代作品,都不是直接面对物象写生的,而是通过记忆,默背下来的。可见实地写生、观察、心记与默写都是熟悉生活、搜集素材、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