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传说里,猴子与石头有着特别的缘分,《西游记》里面的孙行者,便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
在南阳方城县,传统石雕艺术品“方城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南阳方城县逢年过节有互赠“石猴”的习俗,“石猴”的谐音是“时候”,送好石猴意为送“好时候”,蕴含着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愿。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岁的王国庆是方城石猴雕刻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雕刻的方城石猴,也有齐天大圣那七十二变般的神奇。
1、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
在方城县与叶县交界处的独树镇砚山铺村,门头上悬挂着“石猴世家”匾额的便是“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庆的家。
见到王国庆时,他正在后院的工作室,坐在小凳子上佝偻着身子刻石猴,脸上、手上和身上都布满了白乎乎的石粉,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小石猴,大大小小十几个。大的高约10厘米,小的仅有大拇指大小,有单猴、猴背猴、猴撂猴、母子猴,还有狮背猴、猪背猴等,个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仿佛误入“石猴花果山”,你会相信石头里真的能“蹦出”猴子来。
王国庆寡言少语,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手上娴熟的刀法。他随手拿起一块巴掌大小的石块,略一思忖,刻刀便一次次用力划下,须臾片刻,一个蹲坐着的石猴轮廓已大致显现。
“每只石猴都是天下无双的。”他说,石猴不是根据图纸来选定石材,也没有现成花样可以模仿,而是根据石材的形状即兴创意,因势赋形。王国庆介绍起手边四只大小接近但形态各异的石猴,手捧寿桃和元宝的采用石料比较齐整,头戴博士帽的石猴是因为石料一头破损,背上骑着一只石猴则是石料体格相对较宽。
工作室门外放着一堆原料石材,采自十多里外房山上一种叫花石的天然石料,质地绵软,粉白光滑,易于雕琢。王国庆也不清楚先人是如何发现这样一种石材,在他父辈之前都是依靠肩担身挑运回家,再用砍刀将大块石料劈成小块。正是每一块石料的来之不易,匠人雕刻时会特别用心。如今省力不少,王国庆用车去拉,并借助机器切割。
技术的变革减轻了匠人的劳动,但一个生动石猴的诞生却没有捷径可走。制作一个石猴要经过选材、制坯、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晒、涂桐油等多道工序。最彰显功力的是石猴神态、动作的精细打磨。“最难的是面部,这也是最显功力的地方,口鼻眼眉只有简单的7笔,但刻画得好,会感觉石猴有生命,捧在手里能对话。”王国庆说,忧郁或者开心这样的微表情都可以反映在石猴上,不过即兴的灵感依靠的是长期积累奠定的基础。
2、知易行难,越是简单越难掌控
方城石猴造型拙朴率真,刀法简洁,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泥土气息。但拙朴绝不是随意的代名词。
在南阳玉雕节,王国庆的儿子王亚楠带着一些方城石猴作品参展。头一天他尝试着将初学者的作品摆在展台上,结果询问者寥寥,甚至有年长者走过时摇头叹息说:“现在的石猴真不如过去的好了。”第二天,他特意将父亲的作品摆出来,没想到很快便吸引人们驻足,带来的数十件石猴销售一空。
三年前,在外打工的王亚楠回到家中,随父学习石猴雕刻艺术,初学的时光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难熬。刻刀力道的掌控、石猴头部和身躯的布局、肢体关节的刻画都是学问。父亲简单的几刀下去,石块就“生出”和谐的小猴轮廓,宛若天成,可他自己反复尝试无数遍,仍旧是看着“别扭”。跑去向父亲请教,答案只有一个词:熟能生巧。
当有人向王国庆请教雕刻时候的“独门秘籍”时,他思来想去犯了难,“老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没有窍门可循,得靠自己悟,而悟的前提是勤练”。
雕刻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没有回头路和后悔药。王亚楠一度陷入“瞎猴怪圈”,石猴的眼睛是刻一个圈,需要用握有弧度的刻刀,握着刀柄在中心固定的情况下让刻刀原地旋转画圆。这要求手腕要有定力,一旦位移,中间的眼球部分会被割落,成了“瞎猴”。对设计复杂的镂空石猴更是要小心翼翼,比如刻狮背猴,哪怕前边环节再完美,若最后雕空狮子口腔时不慎碰掉了牙齿,那便前功尽弃。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方城石猴要的是原生态的美,不是一点一滴的精雕细琢,去边勾线看似简单,但出神韵却很难。王亚楠感叹说:“越是笔画少的字越是难写,越是简单的就越是难以把握。”
今年春节,河南文化艺术团赴南美洲开展“欢乐春节”活动,王国庆的方城石猴颇受当地民众追捧,件件石猴艺术品都收获一大拨异国“粉丝”,他们纷纷伸出大拇指为中国匠人的手艺点赞。
3、不怕千招会,就怕一门精
家里客厅展示柜上,家族百年前传下来的一个小石猴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岁月使石猴光泽早已黯淡,但模样神态依然生动,道道刻痕中展示着先祖炉火纯青的技法。
王国庆是已故著名石猴雕刻艺人王忠义的儿子,是家族石猴雕刻的第六代传承人。父亲临终前,特意叮嘱他,世代相传的手艺不能丢了。近些年来王国庆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小小的石猴身上,雕刻艺术造诣逐渐得到认可。
一块石料的纹理软硬度处处不同,匠人能根据刀锋所到之处微妙的反馈,调整角度和力度。雕刻石猴不像大型石雕,可以借助铁锤助力,握在手心只能用手劲儿,遇到硬度较高的石料,则需要借助胸部力量顶刀把,所以王国庆的胸前早已磨出两大块茧子。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拿刻刀的人难免会误伤自己。由于制作中要和记者搭话,王国庆不慎有一刀走空,握着石料的左手手指被划了道口子,他只是随即捏一把石粉按上去,须臾之后继续雕刻,并没把这样的小伤当成一回事。“石料的白色粉末有止血功效,我们遇到误伤,都拿粉末止血,没人在乎受了多少次伤。”
一位非遗工作者曾在博客上分享过这样一个细节,他推送了一篇微信文章,结果方城石猴传承人王国庆打电话过来,说推送图片上的石猴不是自己的作品,要求修改。王国庆的较真态度让这位网友更加理解了这位匠人的匠心,说:“正是对自己手艺的深刻认知和尊重,才确保了对每一件经手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
王国庆家里有个习惯,就是喊谁吃饭时,会先看是否在刻石猴,如果是便先不去打扰。“匠人就是必须自己打心里喜欢这门手艺,这样再累再苦也能坚持下去。”王国庆记得,再困难、再忙,父亲也会在口袋里塞上一两块石料,抽空雕刻,尽管不卖,但每做出一件满意的作品,能得意好几天。
什么是匠心?王国庆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门精,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做哪一门都要全心专注才能出成绩。”
制作一个石猴要经过选材、制坯、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晒、涂桐油等多道工序。
从青葱到白发,一生择一事,一事到极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