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度苦夏

标签:
古诗词中度苦夏古诗中的夏天文化 |
分类: 文化中国 |
闷热必多汗。唐范登《六月》中说:“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晋程季明《拒客诗》中说:“摇扇手都酸,流汗正滂沱”;宋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中说:“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汗流得如“浆”,如“泼”,如“滂沱”,当然很热了。
那么,古人又如何形容挥汗如雨的高温环境呢?宋代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是通过周围事物在大热天中的状态来描写苦热的典型:“大热燥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古诗中咏苦热最叫绝的要数宋代范成大和唐代王维了。范成大在《秋前风雨顿凉》中说:“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他怕热怕得连加速衰老都不顾,但求苦热天快过去。王维在《苦热》一诗中竟然想“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那么,古人如何度苦夏?
白天在树荫下纳凉是普遍办法,因为夏日的主要热源是灼热的阳光。宋戴复古《大热五首·其四》中说:“我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门前五巨樟,枝叶龙蛇舞。半空隔天日,六月不知暑。”如果进入高大浓密的树林中,就更“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了。
避暑的“最高境界”还是唐代白居易在《消暑》中说的,“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简言之,就是“虚室,心静”――虚室利心静,心静自然凉。魏晋的嵇康更绝,在《养生论》中把“心理避暑”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要求“常有冰雪在心”。试想,心静再加上想象人在冰雪环境中,焉能不凉?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唐·白居易)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良冶动时为哲匠,巨川济了作虚舟。
竹亭阴合偏宜夏,水槛风凉不待秋。
遥爱翩翩双紫凤,入同官署出同游。
《夏日》(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夏日闲放》(唐·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唐·白居易)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
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
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
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香山避暑二绝》(唐·白居易)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
夜深起凭栏杆立,满耳潺(氵爰)满面凉。
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销暑》(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小池二首》(唐·白居易)
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
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
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
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
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夏日怀杜悰驸马》(唐·鲍溶)
五月清凉萧史家,瑶池分水种菱花。
回文地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
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仍闻圣主知书癖,凤阁烧香对五车。
《夏日闺怨》(唐·蔡瑰)
桃径李蹊绝芳园,炎氛炽日满愁轩。
枝上鸟惊朱槿落,池中鱼戏绿蘋翻。
君恋京师久留滞,妾怨高楼积年岁。
非关曾入楚王宫,直为相思腰转细。
卧簟乘闲乍逐凉,熏炉畏热懒焚香。
雨沾柳叶如啼眼,露滴莲花似汗妆。
全由独自羞看影,艳是孤眠疑夜永。
无情拂镜不成妆,有时却扇还风静。
近日书来道欲归,鸳鸯文锦字息机。
但恐愁容不相识,为教恒著别时衣。
《奉和夏日游山应制》(唐·蔡文恭)
首夏林壑清,薄暮烟霞上。
连岩耸百仞,绝壑临千丈。
照灼晚花鲜,潺湲夕流响。
悠然动睿思,息驾寻真赏。
掞彼涡川作,怀兹洛滨想。
窃吹等齐竽,何用承恩奖。
《夏日东斋》(唐 ·曹松)
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热少清风多,开门放山入。
《夏云》(唐 ·曹松)
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
暝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
一天分万态,立地看忘回。
欲结暑宵雨,先闻江上雷。
《夏日怀天台》(唐·陈陶)
竹斋睡余柘浆清,麟凤诱我劳此生。
勿忆天台掩书坐,涧云起尽红峥嵘。
《夏日宴九华池赠主人》(唐·陈羽)
池上凉台五月凉,百花开尽水芝香。
黄金买酒邀诗客,醉倒檐前青玉床。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唐·陈子昂)
闻道白云居。
窈窕青莲宇。
岩泉万丈流( 一作流杂树 )。
树石( 一作石室 )千年古。
林卧对轩窗。
山阴满庭户。
方释尘事劳。
从君袭兰杜。
《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唐·狄仁杰)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唐·杜甫)
醉酒扬雄宅,升堂子贱琴。
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
乌台俯麟阁,长夏白头吟。
《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
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
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夏日过郑七山斋》(唐·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夏日登友人书斋林亭》(唐·杜荀鹤)
暑天长似秋天冷,带郭林亭画不如。
蝉噪槛前遮日竹,鹭窥池面弄萍鱼。
抛山野客横琴醉,种药家僮踏雪锄。
众惜君才堪上第,莫因居此与名疏。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唐·杜荀鹤)
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
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唐·方干)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
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
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寄东溪隐者》(唐·耿湋)
日华浮野水,草色合遥空。
处处山依旧,年年事不同。
闲田孤垒外,暑雨片云中。
惆怅多尘累,无由访钓翁。
《夏日》(唐·刘复)
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
银瓶绠转桐花井,沉水烟销金博山。
文簟象床娇倚瑟,彩奁铜镜懒拈环。
明朝戏去谁相伴,年少相逢狭路间。
《夏日会修行段将军宅》(唐·顾非熊)
爱君书院静,莎覆藓阶浓。
连穗古藤暗,领雏幽鸟重。
樽前迎远客,林杪见晴峰。
谁谓朱门内,云山满座逢。
《夏日晚望》(唐·贯休)
登临聊一望,不觉意恞然。
陶侃寒溪寺,如今何处边。
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
终事东归去,干戈满许田。
《夏日》(唐·韩偓)
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
相风不动乌龙睡,时有娇莺自唤名。
《惜暮景》(唐·皎然)
疏阴花不动,片景松梢度。
夏日旧来长,佳游何易暮。
《夏日登观农楼和崔使君》(唐·皎然)
片雨拂檐楹,烦襟四坐清。
霏微过麦陇,萧散傍莎城。
静爱和花落,幽闻入竹声。
朝观趣无限,高咏寄深情。
《夏日集裴录事北亭避暑》(唐·皎然)
前林夏雨歇,为我生凉风。
一室烦暑外,众山清景中。
忘归亲野水,适性许云鸿。
萧散都曹吏,还将静者同。
《惜红衣》(宋·姜夔)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起》(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阮郎归 初夏》(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贺新郎 夏景》(宋·苏轼)
《夏景·满庭芳 中吕》(宋·周邦彦)
《夏日怀友》 (南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新凉》(南宋·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莲花》 (清·王文治)
长夏阴阴万绿棑,杖藜转过別峰来;
方塘水静无风动,一朵白莲随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