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精神中原
精神中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3
  • 关注人气:1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媳私通为何俗称“扒灰”

(2012-06-30 14:17:36)
标签:

扒灰

王安石

公媳偷情

文化

分类: 文化中国

    我们常用的一些汉语俗语、俚语、歇后语,本来都有其典出及原意,但有不少已为后人所引申,与原意相去甚远,有的甚至于相反。
    如“混帐”的本意是当年游牧民族的小伙子看中某家的姑娘后,便在夜深人静之时“混进帐篷”与姑娘谈情说爱,套用时下的俗话便是“泡妞”。
    再如“老子”一词源于道家鼻祖李耳的俗称——老子。据《玄妙内经》、《史记》诸书所载,老子诞生时是“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相传李耳割母左腋降生后,其母见他是个白头老汉,便惊呼:“我的老子呀!”这“老子”是指“老儿子”。而后来却正好把意思弄反了。
    还有些俗语,我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扒灰”便是一例。《红楼梦》里焦大骂贾府“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通行本在这儿加了一个注:扒灰,公公与儿媳妇私通。但没说为什么扒灰表示这样一种意思。
    扒灰也写作爬灰,清人王有光所著《吴下谚联》解释这两个词,关于“扒灰”是这样说的:过去有座庙香火特盛,附近住户就偷偷跑去扒取香炉中锡箔纸钱的灰,从中淘出锡来卖钱,扒灰为的是偷锡,所以用来隐指“偷媳”。另一个清人李元复在《常谈丛录》中则说,扒灰即在灰上扒行,会“污膝”,故用来隐指“污媳”。这“爬灰”一语,又叫“扒灰”,现代人大都知道其含义是指公公与儿媳间的“私通”或曰“乱伦”。那么,公媳“私通”为何叫做“爬灰”或曰“扒灰”呢?
    有几种说法都很有趣:
    其一,说此俗语与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有关。
    清人王有光解释扒灰没有沿用谐音法,而认为这词源于王安石与他的儿媳之事。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早死,儿媳独居小楼。王安石不放心,暗中前往察看,儿媳“错会其义”,以为公公有意于自己,就在墙上题诗,有“风流不落别人家”之句,王安石赶紧“以指爪爬去壁粉”。事情似乎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吴下谚联》在这儿加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结语:外面流传的扒灰之语,就是打这儿来的。很显然,许多人是认定王安石有扒灰行迹而津津乐道了。以前常看一本民间文学刊物,那上面曾刊载这故事的现代语文版,说王安石和儿媳把暗通款曲的纸条儿埋在灶灰里,乘无人之时偷偷传递。说得这样有鼻子有眼,讲故事的人就仿佛赵树理小说里的说法,“公鸡下蛋亲眼见”。

史载,王安石确实曾对儿媳庞氏做过一件轰动一时的事。王雱是个神童,长大后又颇有政治野心,受挫折后犯精神病,觉得儿子跟自己长得不像,就疑忌起来,千方百计欲杀之,结果小孩“竟以悸死”。王安石同情庞氏的处境,决定让他们离婚,还为她选定了合适的对象,像嫁女儿一样把她嫁了过去。同时还有个兵部员外郎侯叔献,继配是个悍妇。侯死后,皇帝担心她虐待前妻之子,特意下了一道圣旨替侯叔献休妻,当时人们把这两件新闻编成两句话说: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兵部死后休妻。王雱当时任太常寺太祝之职。

想来,最初的传闻应该是这样的:“王安石很关心儿媳,毅然解除她与精神病儿子的婚姻。”但有人可能听到前半句就已经浮想联翩,墙上题诗或灶灰里埋字条等情节纷至沓来,于是最终大获流行的便是王安石如何“关心儿媳”的暧昧故事了。

    如此这般,民间就有了“扒灰”传闻。但此说也许太牵强,估计是反对王安石改革的政敌们所刻意编造。

    其二,说“爬灰”一词是借谐音加以引申。
    清人李元复《常谈丛录》中说:“俗以淫于子妇者为扒灰,盖为污媳之隐语,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则膝污也。”
     李元复说的大意是那人往灰上爬,必定会弄脏膝盖,故“爬灰”就会“污膝”,而“污膝”与“污媳”谐音,由此引申。此说似乎也有附会之嫌。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谁吃饱了撑的往那灰上爬啊!

    其三,清人王有光所述“扒灰”典出最靠谱。
    据王有光《吴下谚联》所载: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大菩萨”自居,举国上下大兴佛事,江南一带庙宇如林,香火旺盛。许多善男信女为虔诚祈福,求得菩萨保佑,在庙宇进香时大量焚烧一种涂有锡箔的纸钱,因而留下大量含锡之灰。
    这锡可以再利用,在当时价钱不菲。于是就有一些贪利之徒,在夜深人静之际潜入寺院扒灰偷锡。这儿“扒灰”的目的是“偷锡”,锡与媳同音。据此,有些好事的文人们便将公媳“私通”形象地称为“扒灰”,隐含着“偷锡(媳)”之意。
    “扒灰”—— “偷锡”——“偷媳”。
      其实,中国古人并不缺乏幽默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