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大教学楼:郑州地理 之城市记忆 12

标签:
郑州地理城市记忆老郑大化学系楼文科14号楼文化 |
分类: 中原风物 |
对称、厚重、大气,典型的苏式风格。矗立、静默、不语,满腹的往昔故事。
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在河南科技和人文发展史上,老郑大(南校区)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州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这座高等教育的“城堡”里,北门那栋主教学楼(老郑大文科区14号楼)和东门那栋化学系楼则最引人关注。从这两栋楼里,走出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中文、新闻、法律等专业的人才。
走近它,倾听它所承载的那些辉煌往事。
一、两栋老校舍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雨
穿过老郑大金水河桥,向北走便是老郑大原文科区。曾经的14号文科教学楼,已变成“佛罗里达国际学院”。而楼最东侧外墙上挂着的“文化与传播学院”的牌匾,已不见踪影,唯留一圈印痕清晰可见。
当年,大学生背着行囊前往文科区报到时,眼前一亮的就是这栋轴线对称、主楼高耸的主教学楼。当时,这栋楼的外观是,楼的主体呈青灰色调,庄重而大气。现在,这栋楼的外墙虽被粉刷成了白色,但楼的主体风貌仍没多大变化。而今这栋楼除“佛罗里达国际学院”和“法学教育培训中心”所在楼层经整修保存尚为完好以外,其他原中文系、新闻系所在的2楼、3楼楼层,都破落不堪,楼梯扶手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从老郑大东门进去,顺着校园最东侧的过道往里走,一栋朴素对称的3层红楼映入眼帘,那就是老郑大化学系楼。这栋楼当时也是按照苏式风格建造的,这种楼的特点与上世纪50年代苏联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苏联地广人稀,基本没有高层建筑,建筑布局呈轴线对称,墙壁厚、框架大,厚重大气,冬暖夏凉。
二、99岁老教授见证“古董校舍”
在老郑大毕业的很多文科生眼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栋文科区14号教学楼。今年99岁的王碧岑老人,曾在这栋楼里教书育人23载。“有这老建筑,就有我这古董人。”当记者拜访这位99岁高龄的郑大老教授时,他风趣地说。
1962年2月,王碧岑被调到郑大工作,担任郑大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那时的郑大文科区,主教学楼就是14号楼,当时那栋楼上设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和政治系。那时,文科楼在郑州来说,算是比较高的。站到楼顶,视野很开阔。王碧岑回忆,他在那栋楼工作时,一般会趁着学生们课间操的时间,站到楼顶远眺,不但将整个校园尽收眼底,还能望见远处的郑州火车站灯塔。在王碧岑的眼中,当时的国家一穷二白,要求大学校舍尽量简单、朴素和大气。而这栋文科教学楼就具备了这样的气质。
郑大后来成立了法学院、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现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些新建的院系,当时也都在这栋文科楼上办公、教学。从那栋文科楼,走出了很多文科方面的优秀人才,如原新华社总编南振中和全国人大代表胡大白(1964年毕业于郑大中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彬等。他们都在这栋文科楼里,留下了青春奋斗的身影。
三、那个年代里这些建筑被打上苏式烙印
1955年,老郑大南校区东门几栋数理化教学楼破土动工。而动工前,老郑大校园当时还是一片田地,那里还有很多坟头。
化学系楼是由原河南设计院设计的,而文科区14号教学楼的设计者来自天津一个设计院。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我国当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广泛借鉴苏联模式。连衣服都是苏联印染的蓝色大花布,建筑也都纷纷效仿苏联建筑风格,认为这种建筑是美的、时尚的。当时很多苏联建筑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这栋楼就是那时建的。化学系楼前的法桐树也是当时栽下的。
四、三层化学系小楼出了一位大院士
在老郑大初建校时的5栋楼,如今东门的化学系楼全国闻名。因为,这栋楼里,出了一位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吴养洁,他被誉为“河南省科技功臣”。
吴老今年83岁,从1958年至今,吴老一直守着这栋楼。吴老说,1958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留学归来,当时怀揣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满腔热情,选择了当时刚刚建校两年、实验教学条件还较差的郑州大学。当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郑大建立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在老郑大化学实验室的创建上,吴养洁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在留苏期间就特别留意莫斯科大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认真分析研究了该室的设计和设备安装特点,大到总体布局,小到每个实验台的长短、高低尺寸他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在新实验室的建设中,他亲自画出了设计图纸。几十年来,在这所放射化学实验室里,吴老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果的突破,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好评。
五、郑大老校舍成为城市的记忆
岁月变迁。随着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建立了新校区,郑大老校区原有的文科区和理科区的本科专业目前已全部搬迁到新校区。老校区现在成为成教生以及一些专业的在职硕士生学习的地方。对于那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校舍,很多郑大的老教授和校友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永远记得那些参天的法梧,春天满树嫩黄的叶芽,夏天亭亭如盖的绿影,秋天满地斑斓的落叶,还有冬日林立的树枝间那湛蓝的天空。
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现在的老郑大,那些遮天蔽日的法桐,那条穿校而过的金水河,那些年代久远却仍生机勃勃的老校舍,那片安静的校园环境,仍吸引着很多绿城市民前往散步、追忆和怀念。
国内一知名建筑师曾说过,苏式建筑是凝固历史的直观载体,一些典型的苏式建筑应该保留下来,给人们留下一个城市重要的足迹和记忆。有老者认为,郑大老校区的这些苏式建筑现在在郑州保存得这么好的已不多了。加之老郑大在郑州城市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应好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