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译注(166—170)
作者:
[明]张潮原著;吴言生译著
◆166
圣人贤者 天地替身
圣贤者,天地之替身。
【今译】
圣人与贤人,是天地的替身。
【点评】
石天外曰:此语大有功名教,敢不伏地拜倒。
张竹坡曰:圣贤者,乾坤之帮手。
◆167
做官之前行为洁 出仕之后品性污
掷升官图,所重在德,所忌在赃。何一登仕版,辄与之相反耶?
【今译】
没当官以前的人,可以抛弃升官图,
因为他看重德行,而非常忌讳赃物。
为何一旦做了官,就像变了一个人?
【点评】
江含徵曰:所重在德,不过是要赢几文钱耳。
◆168
动物中有三教 植物中有三教
动物中有三教焉:蛟龙麟凤之属,近于儒者也;猿狐鹤鹿之属,近于仙者也;狮子牯牛之属近于释者也。植物中有三教焉:竹梧兰蕙之属,近于儒者也;蟠桃老桂之属,近于仙者也;莲花[CX2]?[CX]葡之属,近于释者也。
【今译】
动物中有三教——
蛟龙麟凤之类,积极进取,近于儒家;
猿狐鹤鹿之类,逍遥自适,近于道者;
狮子牯牛之类,勇猛精进,近于佛徒。
植物中也有三教——
竹梧兰惠之类,洁身自好,近于儒家;
蟠桃老桂之类,长生不老,近于仙道;
莲花?葡之类,洁净芬芳,近于佛徒。
【点评】
顾天石曰:请高唱《西厢》,一句一个,通彻三教九流。
石天外曰:众人碌碌,动物中蜉蝣而已;世人峥嵘,植物中荆棘而已。
◆169
日月须弥山 人首与两目
佛氏云:“日月在须弥山腰。”①果尔则日月必是绕山横行而后可。苟有升有降,必为山巅所碍矣。又云:“地上有阿耨达池,其水四出,流入诸印度。”②又云:“地轮之下为水轮,水轮之下为风轮,风轮之下为空轮。”③余谓此皆喻言人身也:须弥山喻人首,日月喻两目,池水四出喻血脉流通,地轮喻此身,水为便溺,风为泄气。此下则无物矣。
【今译】
佛家说:“日月在须弥山腰。”果真这样,日月一定横着绕山穿行才行。假如有升有降,一定会被山顶所阻挡。
佛家又说:“地上有阿耨达池,池水到处泛溢,流入印度各个地区。”又说:“地轮的下面是水轮,水轮的下面是风轮,风轮的下面是空轮。”
人体小宇宙,我认为这些话都是譬喻人的身体:
日月比喻两只眼睛,池水到处泛溢比喻血脉流通,地轮喻人的肉身,水喻大小便,风轮喻呼吸
之气。空轮则是什么也没有的了。
【注释】
①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而形成须弥世界。
②阿耨达池:湖名。梵语,为清凉无热恼之意。在今西藏西南部普兰县境,为我国最高淡水湖之一。
③地轮、水轮、风轮:佛教主张,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是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点评】
释远峰曰:却被此公道破。
毕右万曰:乾坤交后,有三股大气:一呼吸,二盘旋,
三升降。呼吸之气,在八卦为震巽,在天
地为风雷为海潮,在人身为鼻息;盘旋之气在八卦为坎离,在天地为日月,在人身为两目,为指
尖、发顶、罗纹,在草木为树节、蕉心;升降之气,在八卦为艮兑;在天地为山泽,在人身为髓
液便溺,为头颅肚腹,在草木为花叶之萌凋,为树梢之向天树根之入地,知此而寓言之出于二氏
者,皆可类推而悟。
◆170佳句偶然得 亦可供清赏
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
【今译】
我曾经偶然得到一句诗,也十分可喜,
可惜没有好的下联,就没有足成一篇。
其一是“枯叶带虫飞”,其一是“乡月大于城”。
姑且把它记录下来,有朝一日也许能想起下联。
【点评】
袁翔甫补评曰:单词只句,亦足以传,何必足成耶。如“满城风雨近重阳”之类是
也。
言生居士曰:唐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明王阳明《题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先得之矣。吾固知心斋之诗,童心未泯;心斋之论,童稚犹存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