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绿色建筑 |
摘要:绿色建筑=生态&健康 + 信息化管理。前者为硬件,后者为软件,而两者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人类创造健康、安全、舒适、高效和经济的人性化生存环境。其主要特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良好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协调好艺术美学与经济合理性;降低运行和维修费用……硬件体系。高效实用的信息化系统和有序的物业管理系统……软件体系。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 节能 高效
1、倡导绿色建筑的基础:
1.1 我国的人口至2003年已达129,277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多,人均耕地为1.43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0%左右,人均淡水资源是13个国家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自然资源约占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属于自然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然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是美国的4倍。反映了绩效低,资源浪费,随之带来了环境污染,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1.2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尤其是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和沿海等地区的住宅、办公楼迅猛发展:有益处,带动当地经济快速上升,使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快速挺进。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观赏能力和接受的品味的程度不断提高,反映在对建筑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功能舒适型转变。不足处,大批量的建筑涌现,能源跟不上,造成了能源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如“煤、电、油”持续紧张,尤其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电力缺口,从2003年缺口10,000万KWA的基础上,2004年的缺口还得成倍上升,按这样的态势延续,用不了多长时间,能源的灾荒将会出现,所以,各级政府都清楚地意识到并在加以研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3 综合上述状况,倡导绿色建筑的市场机遇已日趋成熟,有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和人们对新观念,新理念认同。建筑的性价比已深入民心,如人们对住宅的追求已从面积→地段→环境,到追求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内在质量,建筑的节能效果开始体现。
2 硬件体系
2.1 建筑与生态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观,并作为执政理念,尤其针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方面制定和颂布了一系列法规,并组织研究、开发和应用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新型节能材料等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了住宅性能认定,生态住宅技术评估,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导则等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1 建筑设计应从“物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四个方面综合思考,竖立起“遵循自然,回归自然”的意向。处理好建筑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利用其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遵循生态平衡观点和整体有序、循环再生原则,注重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的再造。
2.1.2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舒适感的生存环境,挖掘地方特色,传承华夏文脉。对建筑师而言,必须对各种传统的建筑进行科学的评价,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很多建筑都是有地域性和延续当地的历史脉络,如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形成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海的“石库门”民居记载了上海这座移民大都市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所以说,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记载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独特背景。
2.2 建筑与环境
2.2.1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脉理,因为建筑与环境相互间不断影响,变化。笔者把绿色建筑看成赋有生命的植物一样,处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当地的气候和周围的环境塑造着建筑本身。而建筑师的责任是将一个新元素引入周围环境中。因此,必须重视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不造成破坏,并且能和谐共存。建筑的构造、色彩、风格等都必须结合当地习俗、技术和环境的条件考虑。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 建筑与节能
2.3.1 既然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而绿色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就意味象征着皮肤,如人的皮肤一样维持各种生存所必须的功能,隔绝外界不利环境;调节空气、呼吸、排泄、挥发以及交流。室内外各种物质、能量等的交换都有渗透性的“皮肤”来进行,以便维持一种健康的、舒适的室内生存环境质量。这对节能的技术处理尤其重要,要注重气候环境条件,合理布置,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使体型系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节能处理上可少花很多钱。建筑形态的设计除满足节能要求还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要素。组织好自然通风,引导空气流动和保持室内热环境质量。
2.4 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当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环境生态化的信息经济时代。对传统低性能的建筑按使用年限来分析评价成本的话,初始投资低的建筑并不是成本低的建筑,对使用者来说,是“买贱贵住”。
2.4.1 为了满足人们渴望提高的生活质量,传统低性能建筑已不能适应,必须对建筑注入高新技术的科技含量,如采用智能化系统(系统集成的程度视单体功能及标准而定),来调控空气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以此提高建筑的内在质量,这样,必然会增加建筑初始的投资,但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会体现工作、生活效率高,维护和维修费用相当于传统低性能建筑低。使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极大地改善;能源消耗降低明显,意味着物业拥有者的财产增价,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评价均高于传统低性能建筑。这种直接的利益会增加物业拥有者的主观动力,使他们愿意多花钱买内在质量高的物业,也就是“买贵廉住”。同时对房产开发商投入资金建筑提供了经济支持。
3 软件体系
3.1 信息技术的使用
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上后,人们的工作、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建筑内的各类活动和各种设备都将交给电脑协调处理。笔者曾参与某办公楼的建设,从某专业公司对同类建筑分析评估报告中获得数据,如在面积、出租率接近的情况下,有智能化系统的信息管理比传统的管理能耗约节约20%,人力资源约节约35%。这是一个动态的数值,视系统的集成程度和管理模式的等级都会产生影响。
3.1.1 通过遮阳设施和智能模块调节室内光线和人工照明;通过信息中心控制消防安全的设施和空气质量环境;确保人们安全、健康的舒适度。
3.1.2 利用信息技术治理环境污染,可通过网络信息找到合理的生态技术的组合,减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废弃物的产出量。
3.2 物业管理
加强信息化的管理是推进绿色建筑的基本保障。物业管理内函丰富,包括广泛信息技术的运用系统,涉及到环境、水务、租赁、绿化、节能、运营成本、服务品质、设备监控、财务内部收益率等。要不断总结、更新,一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不仅注重假山、水景、绿化、空气等自然要素的环境质量,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习俗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人性化环境中,达到发挥最佳的效率。
通过信息化管理内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等要求,推进物业管理资源的整合,使管理流程科学合理。实现系统地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规范化服务,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加强预警、防灾等安全工作。
信息化系统,正常的年维护保养费用一般大约是系统设备投资的3-5%左右。
4 、建设绿色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
绿色建筑必须有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依托在智能化系统上。
4.1 智能化系统的集成的程度应与建筑的性质相匹配,应与当地经济地位相适应。
4.1.1智能化办公楼与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其智能化的定位差异很大,不能简单地将办公楼的智能化系统搬到住宅小区。应视功能来确定智能化系统的集成。
4.1.2 智能化的集成程度应与当地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能被人们理解和应用。如一味盲目地超前,是一种资源和财富的浪费,甚至会带来不利的效应。智能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建筑成本越高,管理成本也上升,自然使用者支出也就增加。
4.2 智能化的程度应考虑物业管理模式
4.2.1智能化的程度与物业管理的模式极其相关,其系统集成的内容、范围、深度的确定,都与物业管理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初期,物业管理部门就应介入,直至调试、验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保证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妥善管理。
文章引用自:中国建筑东南设计研究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