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天气酷热,只好宅在家里上上网,听了两个小时手风琴独奏曲,忽然想起当年
练手风琴的曲谱还有没有?翻了半天,很遗憾没找到,倒是翻出了一堆我20岁那个时期的
小画。我16岁当通信兵,四年后改行到医院,这两个地方加起来,我搞黑板报搞了整整
十年,所以有了一点点画画基础,这都归功于部队大熔炉的锻炼,真心话,当兵以前
是不会画画的。将这些画打开之后,我开心的笑了,多可爱的小丫头啊!我感叹自己
将恋爱中的小妹妹画的这样灵动可爱,感叹当年自己20岁时多么的年轻,更是感叹时间
如梭,弹指一挥间,这些画我珍藏了四十年,如今已经到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年龄了!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收到情书后的小靓妹,小脸蛋红扑扑的,
一双小红鞋还倒八字拧着,实在可爱呦!

医院内科沈医生画画好,手风琴拉的也好,我们的父亲在一起共事。我让她给我画几张
小画,临摹一下。沈医生信手拈来,第二天就给我她用钢笔画的没有色彩的小画。那时的
我高兴至极,因为我从来没画过外国人,在连队搞黑板报哪能出现洋人呐!于是,我就
临摹在稍大些的纸上,并上了颜色。每张画的左下角还盖了自己的章印,写上时间。

20岁的我,这才注意到外国少女少妇的特征:卷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
长长的眼睫毛,还有耳环和项链。要是我,那可想象不出来哦!

今天我仔细看了看时间,是1974年7月10日。


这两幅画和上面练剑的素材是画报上的。

这是同事的一个泡沫铅笔盒的封面,我一看就非画不可,欲罢不能。

这是我爸妈家景德镇瓷瓶上的古装画,应该是《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
比例没掌握好,觉得大树好画,一上来就把大树画了,人物画到一半才发现下面
没地方了,就只好这样了。不过,崔莺莺的裙摆还是挺飘逸的哦!

这是我的得意之作——医院护训班池班长的素描肖像。
那天她们在宿舍里翻相片,我拿在手里端详了一会儿,一语惊人地说:“借我,
我要画肖像!”顿时把姐妹儿惊呆了,没发烧吧?人家是“艺高胆大”,我可是
没啥艺胆也挺大。对于我没受过素描专门训练,凭着感觉就画了。
趁着姐们儿聊大天和睡午觉的工夫,我就画出来了。真真儿地把她们小小的
震了一下子哦!池班长那相貌、那神态,像极了像极了!事后池班长想要走,
偶没舍得,主要是担心自己再也画不出来了。
池班长现在也在北京,五月底我们二十多位战友聚了一次。

我这人不经夸,画完了池班长,大伙儿一惊叹一拍巴掌,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又接着画我们宿舍的肖莉,也是很像的,她的脸的比例是真的,人很聪明,后来
在地方医院CT室工作,现已退休在家当姥姥了。

我的自画像
今天我拿着素描自画像端详了半天也疑惑了半天,我怎么把自己画的辣么美吧?
我那个时候有辣么美吗?可真的就是临摹的啊!大概就是辣么美啊!

这是我中学同学晓韻画的,这是她在福建惠安当兵时的参赛作品并获了奖,因为那时候
会画画的人很少。你看那身材比例、那神韵、那力量,都是相当不错的。她参赛完了就
给我寄来了。她是我画画的启蒙老师,吹口琴更是手把手的教会了我(多年没吹了)。

这是我在小儿科工作时石主任儿子画的。石主任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有天叫我到她家
说点事儿,我一眼就看上这些画了,非常好意思的要了一张,但是她儿子很慷慨的送给
我三张。七十年代,社会上没什么文化班,当时这些画就是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这也是石主任儿子画的,一看就受过专门训练。可惜我心有旁骛,又改行学
拉手风琴了,因为找着话剧团拉手风琴的老师了(主要是没有老师指导我画画)。

这是我哥空军战友画的。那天来了两个人,我正在画《西厢记》,他拿过笔和颜料,
嘁哩喀喳的就画好了,然后就送我了。他当兵以前在美专学过,画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我那时真是虚心好学,可惜都没学到家,半途而废了。

俄罗斯茹科夫著名画像《娜塔莎》。


这也是俄罗斯大师著名画像,收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机会临摹。可惜工夫不到,无从下手。
为什么我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画板报,画点小画,受父亲遗传。父亲少年时学过美术,
父亲说,本来老师鼓励他靠美专的,可是后来父亲在抗战时期参军了。一直到离休,才把
绘画捡起来。尤其是患肺癌之后,画画和气功就成了他调养身心的必做事情。在301医院
做化疗期间,三四点钟到大树底下做气功,上午输液,下午就画画,不知道画了多少,
医务人员谁要都给。送给我的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
我自己没画出来,却鼓励儿子学画画,但是画画也是他业余的,与工作无关。
下面三副是我从他以前学画的几十幅里随便找出来的,分享一下哦!

石膏像的肌肉走向是必画课。



学校里的真模特(我就缺这些基础训练课)。

这是他到剧院里转播节目中,闲暇时候像随拍一样“随画”。
谢谢博友们光顾并分享我那稚嫩的画,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