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来到亲切温馨,安谧洁净的国家图书馆,啊,久违了!心潮澎湃啊!
十年前我在这里常来常往,每个月能借三本书,看不完就续借。2004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中篇小说《颠簸》的第一稿,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
国图令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这十年当中,我虽然没有来过一次,但仍是我十分眷恋难舍的地方。 
变样了!
1、进入图书馆有安检了,很多物品都受到限制,尤其是吃的和饮料,一点儿都不能含糊,必须存到寄存处(可以接受);
2、条件好多了,每一个座位都有插座,供阅览者插入笔记本电脑。
3、阅览室内的人少了很多,十年前密密麻麻的,座无虚席,现在的人都哪儿去了? 
4、过去办卡要交卡费和押金,每年扣十元钱、存包交存包费,现在都免了。真好,太方便读书者们了! 
下午离开的时候,在阅览室转了一圈,看到这里的人有看历史、摄影、外文、酒店书籍的,有写学术论文的、学韩语的,还有用电脑软件看股票的。几个上岁数的人仍然孜孜不倦地看书、写东西,一坐坐一天,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佩服佩服!
自己不觉得老, 就永远是太阳!
高尔基说:学习——永远不晚。
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简称国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畔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国图前身是于1909年9月9日始建的京师图书馆,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1912年(民国元年)8月27日正式开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1983年9月23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奠基仪式举行。1998年12月12日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
历史典故
1987年12月7日,北京图书馆施工,出土一明代墓志铭。墓主人叫彭喜,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十四岁进宫当太监,先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供职五十余年。《墓志铭》曰:“卜以是年三月初九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广源闸镇国寺东之原”。说明此处在明正德年间还称广源闸,在此以西有镇国寺,即今之万寿寺。广源闸是高梁河上的一座水闸,并有桥梁,现有闸址陈迹可考。
清代,此处称郑亲王坟,又称王爷坟,坟主人是清顺治皇帝之叔济尔哈朗,被封为郑亲王,后代世袭,最后一位郑亲王叫端华,即清光绪年间军机大臣肃顺的哥哥,后来被慈禧太后赐死。在郑王坟旁边有看坟人居住的地方,叫胡家楼,后来展宽西颐路,胡家楼地名遂取消。
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们还习惯称此处为王爷坟、胡家楼。然而大厦拔地而起,绿树林荫举目皆是。唯有白石桥依旧保留了五百年前的名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