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哭闹怎么办——妈妈妙招应对分步解析

(2010-12-20 11:35:06)
标签:

孩子哭闹

妈妈怎么办

妙招

三岁

育儿

分类: 育女心得

   孩子总有哭闹的时候,在家里、小区、幼儿园、公共场合,常常会碰到一两个正在哭闹的孩子,这种时候,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停止哭闹,常见的做法有两种:给孩子许以好处或者给与惩罚。所谓“好处”一般包括盲目地称赞,给孩子糖果或其他物质满足,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等等,所谓“惩罚”一般包括吓唬、训斥、冷漠等。

下面的这些场景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孩子正在哭闹,一旁的大人说:“不哭不哭,宝宝是最棒的。”

   孩子正在哭闹,一旁的大人说:“你不要哭,我给你糖吃。”

   孩子正在哭闹,一旁的大人说:“你别哭了,听你的,听你的。”

   孩子正在哭闹,一旁的大人说:“不准哭,再哭大灰狼来把你抓走。”

   孩子正在哭闹,一旁的大人说:“哭什么哭,这么大了还哭,你看XX多乖。”

   孩子正在哭闹,一旁的大人说:“你哭吧,我不理你。”

   ……

   刚才在读上面这段文章时,到后面几行,你的视线是不是几乎跳过了“孩子正在哭闹”这些文字,直接阅读了后面的内容。

   诚然,孩子哭闹,哪怕我们只是从字面上去接受和理解,传递给我们的也是一种细微的心烦意乱的感觉,让我们有意避之。而且真实场景也如同文字表述的这样:我们获取的都是孩子正在哭闹的笼统信息,而很难感受其背后可能隐含的真正原因。孩子哭闹对我们情绪造成的压迫感,常常使得我们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响应。

 

   让我们从这件事情的简单层面开始说起:一个孩子,按照平均一天哭闹一次来计算(我感觉实际上可能不止),一年就是要哭闹365次,那么在孩子学龄前,我们大概要应付孩子数千次的哭闹。这个数字庞大,让人忧心忡忡。我们常常要面临孩子怎么又哭闹了这样令人头疼的场景,而且当哭闹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或者孩子因为某件事情反复哭闹时,我们的焦虑情绪会扩大。我们都如此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的行为对自身需求的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也许更为强烈。当孩子的哭闹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希望他(或她)立刻停止哭闹的强烈愿求,而忽略了这件事情的其他两个方面,那就是:我们需要为孩子的哭闹感到焦虑吗?以及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

   我的观察,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遭受挫败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用哭声来表示,虽然这不是一种值得称赞或鼓励的表达方式,但孩子能够在情绪受挫的时候告知别人自己的感受,这至少也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情,所以,孩子会哭,在本质上和孩子会笑、会说话、会走路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显然我们对后面这些行为的接受程度要高了许多。

   那么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能够哭闹多久呢,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半个小时,他们会无休止的哭闹下去吗?基本上不会。也许你无意间拿起的某样东西就吸引了她的注意,转身忘记了自己刚才正涕泪横流。她的哭声停止了,大人的心情也烟消云散。自诩心智成熟的大人也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波动情绪,那么一个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发牢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样两点提醒也许还不足以缓解某些情况下的焦虑。比如在一次朋友的宴请上,你的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不快开始躺在地上大哭,旁边是你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熟悉或者其实没有那么熟悉的人,更加关键的是刚刚的饭桌上,你大肆称赞自己的孩子如何懂事讲理,而现在你即将遭遇一场信任危机。

 

   这种情况,我就碰到过,女儿快满三岁,有一次在朋友的聚会上她向我要更多的果汁,以“你喝得太多,不能再喝”的理由被我拒绝了,她居然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我的第一反应是去把地上那个小人儿拉起来,但这个平时你一伸胳膊就能轻轻抱起的小家伙,这个时候跟你使起了牛劲,我拽得她衣服都跑到肚脐眼上面,但还是没能将她的小屁股离开地面。恰巧那天自己又穿了双高跟鞋,而孩子的父亲大人在桌子另一头和别人不知聊着什么,似乎完全没有察觉这边发生的状况。这种情形如何处理?我所学的课本,看过的小说,杂志,包括紧急逃生手册里好像都没有提及过。

   最先跳入脑海的办法是立刻给她果汁,但作为妈妈的经验和对孩子肠胃的担忧会让你立刻打消这个念头,那么能在朋友的聚会上对自己哭闹的孩子置之不理么,显然不行,那到底该要怎么办?

 

   第一:让自己保持理智和克制,别对老公河东狮吼(那只会让事情更糟);不在任何程度上吓唬孩子(也许你觉得狼外婆根本不算什么,但孩子实际上怕得要死);不要因为自己所受的压力,轻易向孩子妥协。

   第二:尽量抱住那个正在哭闹的小家伙,也许她会扭动拒绝,但一定要用自己强有力的臂弯把她抱住,让她坐在你的腿上,抚摸她的头发,后背,温柔得和她说话,用自己的脸贴她的脸,让她慢慢平静一些(这也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这样做让她感到妈妈正在身边,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她会感到妈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哭闹乱了手脚,妈妈很镇定,这一点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第三:当她可以从大哭平复到抽泣时,抱着她离开刚才那个场景。也许从室内走到室外,或者换一个房间,或者带她去一下洗手间,让她洗一下小手,孩子通常不会拒绝,随意地问她一下要不要小解,这样做很有必要,因为有时候尿急也会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情烦躁,特别是她要同时处理“果汁事件”和去尿尿这两件事情,她正在承受的压力可能让她不知道如何排列先后顺序。

   第四: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解析这件事情。但是别认为孩子能够对“果汁喝多了对身体不好”或者“你今天喝的果汁已经够多了,再喝你会难受”这样的句子产生共鸣。我们需要对孩子理性,但这种理性必须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范围内才行。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她是不能够把“好喝的果汁”和“消化”、“胃肠道疾病”、“我会难受”这些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一些经常发生但他们通常不能正确关联的比如:妈妈不能陪你因为妈妈要上班,你不能再看电视因为你要睡觉,外面在下雨所以你不能去骑车等等。妈妈要寻找孩子真正能够理解或者可能感兴趣的点去讲述,象声词、拟人、夸张、排比、引用,我们小学时候所学的语文知识这时候就该大显身手。

   我告诉女儿饭店的果汁是用水果,水还有一些糖放在一个机器里面,“呜呜”地转啊转,变成果汁的,她立刻对“呜呜”地转和我搅动手指的动作产生了兴趣,情绪也好转了一些,嘴巴里学着发出呜呜的声音,小手指也转动着。她发现自己能够像妈妈一样做这件事情,受到了鼓舞,心情自然又好了一些。我给她讲了花园宝宝里面的一个故事(如果没有合适的,现编一个也行),汤姆伯利伯喝了三杯果汁,它的肚子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难受极了,她听了之后说:“那就像个青蛙在肚子里面一样”,(她这里其实引用了她姐姐的话)我说:“是啊,你想像它那样吗?”她果断地摇摇头。当我们再回到餐厅的时候,她的情绪已经基本上好了,我给她倒了一杯我们自带的水,她也没有反抗。

 

   这样一场风波,看起来是孩子没有得到果汁发生的,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如果在她哭闹之后立刻把果汁给她,她很可能就高兴起来了,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太过简单了一些。我们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这种需求几乎无关年龄。女儿立刻大哭的原因在于我拒绝了她的要求,只是给了一个我认为合理的原因,而在她看来这完全不能理解或者太难接受。所以妈妈无理在前,就休怪孩子取闹在后。

   但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于对他们的爱护,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禁令似乎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导致我们与孩子的这种碰撞时常发生,而且据说这种矛盾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还会来一个总爆发。那么既然不可避免,就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保持自己的镇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她的爱与支持,并且寻求孩子能够理解的行为、语言进行补充与解释,换句话说就是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我在平时的时候,还会刻意跟孩子念叨“哭鼻子和发脾气是没有用的”“告诉我你的想法吧”这样的话,让孩子对妈妈与这些话之间产生关联,对他们加强一些有益的心理暗示,这也能帮助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寻求一种理性、克制、畅通、关爱的交流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