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教学论复习提纲(我整理的)

(2009-07-12 00:52:00)
标签:

考研

化学教学论

标准差

区分度

布卢姆

通道

杂谈

分类: 化学教育

化学教学论提纲

一、目标:会备课、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会做课件、会出试卷。

为了将来的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树立目标(人生无目的,犹如船失去了舵。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转换角色、多实践、多反思。

①、熟悉中学化学内容:a多做题目(近十年高考题、中考题)b了解中学现在用一些什么教辅书,找一本比较好的(你喜欢的)c手头上至少有一本现行的教材(最好能比较下不同版本的教材)

②. 积累备课的素材 好的题目 好的课件(ppt、视频、动画、图片) 好的教案 近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资料 留意新闻报道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食物中毒、能源、科技等)

③.多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公众讲话、练字、读书、主动争取多听课

二、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它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科书)和教学的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

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


 


1、新课程基本理念


(1)科学素养

(2)科学世界观

(3)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4)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5)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6)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7)科学探究

(8)多样化课程模块

(9)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10)教师反思


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三维学习目标融合:

认知性学习目标:

年 

学习水平

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高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技能性学习目标:

年 

学习水平

技能性目标的学习行为

     高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体验性学习目标:

学习水平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行为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注意:目标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行为的动词明确而具体(层次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的层次结构:


 


 


 


三、化学教材设计的基础:化学课程的结构、化学课程的理念、化学课程内容标准、生活经验与社会需求



 


1、为什么安排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与初中化学实验衔接(粗盐提纯实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2、为什么将物质结构、周期律安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后?(1)元素化合物作为物质结构、周期律的基础(2)元素知识(基础)—理论(归纳提高)—元素知识(理论指导应用)

3、为什么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集中分成两章?(1)将知识点集中安排,突出共性,恰当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2)突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没有按族的体系(3)强调元素化合物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重视“教材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即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的分析,这是理解教材,备课的关键!

教材单元内容的设计:


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内在的逻辑结构)、教材栏目设计、先行组织者

学与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辨论等活动沟通和交流。 科学探究: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实践活动:通过设计一些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情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组织能力。 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属于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资料,利求拓展学生视野,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习题、复习题:基础练习、思考性题目、开放式习题、实践性题目。

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指在将要学习的新材料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要比新的学习材料更加抽象、概括和具综合性,并且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五 我国教育传统中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划分:理解、巩固、应用(审题、联想、解析类化)

传统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概念、原理、问题解决。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1、构成:命题(概念、条件、关系)、命题网络 2、学习机制: ⊙获得与贮存:(1)联结,即在记忆系统中形成新命题;(2)精加工,即将新命题与旧命题加工、整合成局部命题网络;(3)组织,即归类整理成有序的大的知识结构,部分形成图式⊙ 巩固:一是在精加工的过程中进行的,二是通过主动复习来多次激活知识  ⊙应用/提取与建构:搜索、对照、重新组织3、学习方式:表象表征、语义表征4、教学策略: 动机性策略、多通道策略、先行组织策略、多表征策略、  复述策略、系统化策略)、程序性知识(1、特征 动态的特征2、学习方式模式识别(注意条件、概况、形成模式)→动作步骤的学习(1)程序化:建立规则和步骤的陈述型表征→ 脱离陈述型的检索、提取、监控形成程序性表征;(2)程序组合3、教学策略:展开性策略(注重示范、演练、分析、评价)、条件化策略、 分解性策略、变式策略、 比较策略、辅助辨别策略(形象化、口诀、谐音等)练习与反馈策略)、策略性知识。

四、怎样解决化学教学问题


 

 


七、关于学习方式的几种理论解释:1、联结派学习理论 (1)形成学习的公式:  刺激(S)→反应(R) (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原则 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 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教学设计  ●分析拟示范的行为(行为的序列步骤,关键的点) ● 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示范者(能预测成功吗?示范强调什么方面?)● 发展教学序列  ● 引导学生认知和动作再生。2、认知派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观点(各学科的类别编码系统)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学习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备逻辑意义;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观念。 ● 学习类型:代表性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 教学的先行组织策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个人建构。

二、学生的学习风格 1、概念  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变化而变化。)2、构成要素(1)生理要素 对外界环境刺激(声音、光线、温度等)、一天内时间节律、接受外界信息时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 (2)心理要素 认知方面(辨别、归类、加工信息的同时性与继时性、分析与综合、记忆时的趋同与趋异、沉思与冲动等)情感方面(理性水平、学习兴趣、成就动机、抱负水平、焦虑水平等)意动方面(包括坚持性、言语表达、动手操作、冒险与谨慎等)(3)社会要素 如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3、教学启示 (1)判别学生的学习风格 观察、谈话、作业分析、测试诊断等) (2)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制定扬长补短的教学  策略 (如语言表达规范性、思维的冲动等问题)(3)风格均衡匹配(失配)策略:师生不一致时同时匹配(教师集中教学)→分类匹配(学生按风格类型分小组或个人学习)→归纳总结(分析、补充、不同风格学习的问题与不足)(4)因人管理 针对不同风格要素(特别是生理、心理要素)倾向加以调节或针对性管理。

八、教学方法的层次分类


 

 


二、几种典型教学方法

1、学导式教学法 学生自学(课前预习或课上自学阅读与练习)→教师精讲(针对关键点、难点加以组织引导或深化) →学生演练(结合笔记、参考资料等复习、练习、巩固)→教师监控、反馈与调节

2、发现式教学法问题(情境) →学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3、六课型教学法(“八六六”体系)制定计划→课前自学→启发思维→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运用创造

 (2)六课型 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  →小结课 (3)六因素(同(2)相对应)

4、范例教学法 阶段1.范例式阐明”个”的性质→ 阶段2.范例式阐明”类”或”属”(整体归类)的性质→ 阶段3.范例式地掌握规律 →阶段4.范例式获得实际经验(知识应用、加工与迁移)

5、“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等人提出)  确定教学内容→ 制定具体教学进度及相应教学目标→ 对学生诊断性评价 教学实施、形成性测验、教学补救、再次平行测验 →终结性测验

九、化学教师教学策略:1、教学优化策略(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内容(多少、深度)、教学设备等结合学生、学校具体情况,采取最佳效率来教学) 2、激励策略(积极的期望、及时的强化、情境化教学)3、目标明确策略----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应用

学习水平分类说明:1、知道:对知识形成大致印象(1)查找:找出知识在教材或资料中的位置 (2)概述:说出学习材料的大意2、记忆:记住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1)辨别:辨别事实材料、概念、化学用语、实验现象及有关数据的正误 (2)回亿:记住概念的完整定义,准确描述化学事实,正确书写化学用语3、理解:记住要点,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了解来龙去脉(1)转换:当知识"改头换面"后,能抓住其实质;或把握同一类知识的不同方面及其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说明事物的原因,回答"为什么"4、简单应用: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运用某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直接应用:模仿知识的应用方法。在判明问题情境适合于知识的应用条件后,直接代入有关规则解决问题(2)间接应用:问题情境并不直接适合于知识的应用条件,而需要经过简单的分析、推理,对原有的知识、情境进行适当转换,然后解决问题5、综合应用: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1)归纳:根据问题的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使之系统化 (2)推理:根据自己的观点,综合所学知识得出新的知识,然后以新知识为依据解决问题

二、学生学习化学策略:1、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目标策略、策略监控、注意策略)

2、知识获取、理解、提取的策略(预习、听课、读题分析、记忆的技巧)3、及时复习策略4、“最近发展区”策略(维果茨基、赞科夫(小步子策略))5、信息结构化记忆策略(“概念图”、“V”型图——组织记忆(聚类、概括作用)信息加工“编码”(精加工记忆法、联系位置记忆法、首字母缩写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学科结构”(布鲁纳)先行组织(奥苏贝尔)6、课堂管理策略

十、试卷分析:1.原始分 原始分亦称卷分面,是一种未经加工整理的分数

2.平均分:平均分是处于一群分数的中心位置的分数。其计算公式为:

          X平=(X1+X2+…..+Xn)/n

    平均分既是这群分数的代表数,即反映了这群分数的集中水平,又反映了这次考试的平均难度。平均分偏高,表明试题总的偏易;平均分偏低,说明试题总的偏难)。高考的平均分以适中为宜。

用Excel 处理: 选中B13单元格,再点击函数,出现对话框,选择AVERAGE,在函数栏输入:AVERAGE(b2:b11),这里,b2指代第一个数在B列的第一行,b11指代最后一个数在B列的第11行,现在求的是B这列的从第2行到第11行的数之平均数。

选中B13 单元格,用标拉住最右底端往右拉动,就连续算出其他各列的平均数。

3.标准差:标准差是一群分数的离散状态的指标。若这群分数为为分散,则标准差较大,表示高分与低分之间能拉开距离;若标准差较小,表明这群分烽较集中,高分与低分之间的差距较小,形成“大家都差不多”的感觉。计算公式为:

        Ss=【Σ(Xi-X平)2 】/N   S(标准差)=Ss的平方根

    选择单元格,在函数栏输入:=STDEVP(B2:B11) ,也可点击fx, 在函数分类的左栏选择“统计”,在右栏选择STDEVP,确定,再在输入栏里输入所要计算的数的位置表达式区域。

在高考或中考中,全卷的标准差最少应大于15(满分为150分)

4 标准分  Z=(X-X平)/S

    Z 为标准分,X为考生的原始分,X平为该科所有考生的平均分;S为该科考分的标准差。它具有可加性和可比性特点。

5 转换标准分  T=KZ+C  特点:T 平均分为C,标准差为K。

    广东省高考各科中统一使用的转换标准分是K=100,C=500,即T=100Z+500,其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显然其最高分为900,最低分为100, 有利于选拔人才。因为把标准分Z(-4~+4))放大得较大,因而使考生拉开差距,有利于高校的录取。标准分在总体中所处的位置非常明确和稳定。不论在各年还是在各科中,只要标准分相联系,其所处的百分位置也基本相同。如考生标准分为600,则其约处于84.13%的位置,即让比84%的学生要好,比15.87%的学生还要差。如果录取率为16%,则该生可被录取;如果录取率为14%,则不被录取。

6 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或考试的难易程度,是考生对试题或考试是否适应的指标。试题太难了,好生与差生都做不出来,表明考生对试题不适应。试题太容易了,好生与差生得分都差不多,也是一种不适应。因为在一个考生集体里总有上、中、下各水平的考生。可见,试题太难或太易都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高考中难度以适中为宜(试题以0.3 ~ 0.7,整卷以0.5 ~ 0.6为佳)。难度计算公式为:对选择题而言:P=K/N 对非选择题而言:P=X平/W  P表示难度;N表示考生数;K表示答对某题的人数;W表示某题的满分值;X平表示考生在该题得分的平均分。从公式中可见,难度也就是平常俗语所说的通过率或得分率。P=B14/B1=平均分/满分  中考难易题的界定为: P》0.7, 容易题;P<0.4, 难题;0.4《p<0.7 中难题  中考比例为:难:中难:易为20%:50%:30%

7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考生的鉴别程度。即高分学生比低分学生能多得多少分:得多分的表示试题区分性能好;得少分的表示试题区分性能差;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得分都差不多,则表示试题无区分能力或零区分。其计算公式为:D=PH-PL PH:表示高分组学生(以考生总分中高分段约27%的学生为代表)的得分率;PL为低分组学生(以考生总分中低分段约27%的学生为代表)的得分率。

在高考或中考中一般要求区分度在0.3以上,表示高分学生比低分学生能多得30%的分数。区分度在0.2以下的试题一般应予淘汰或删改。试题难度适中,其区分度较佳。

六、五种基本课程类型的教学要点:一、新课 二、实验课 三、复习课                       四、练习课 五、讲评课。

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表述:知识(记忆)——再认、再现  领会——转化、推理、预测  运用——在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已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  分析——整体中各部分的关系、事物内部的逻辑组织关系  综合——将各要素或部分组合成新的独立整体  评价——建立评价标准、价值判断。教学目标的ABCD表述法A(audience):学习者B(behaviour):行为 C(condition): 环境(条件)D(degree):程度

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1、知识分类(安德森等):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2、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⑴信号学习   ⑵刺激—反应学习   ⑶连锁学习  ⑷言语联想   ⑸辨别学习⑹概念学习⑺规则学习   ⑻问题解决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1、课程教学设计2、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4、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方法等;

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考虑本学段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及教学评价工作等;制定学段实验和活动等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单元的教学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本单元内容 的内外部联系、重点内容的教学、课时划分、学习方式等);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课时教学设计:确定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构思该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⑴准备工作  ⑵教学目标设计⑶教学内容分析、处理            ⑷教学过程设计⑸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⑹教学媒体设计⑺教学反馈与学习巩固设计⑻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⑼课后反思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