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不同现象的探讨实验报告
(2009-07-12 00:18:39)
标签:
氢氧化铜乙醛砖红色黄艳雯中新杂谈 |
分类: 中教法实验 |
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不同现象的探讨
06化学02班 小雪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解决设想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知道氢氧化铜的放置时间对反应影响不大,但是当实验研究碱性强弱不同时,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就会出现不同的反应现象[2]。我们设计多组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出现不同现象的反应,每个反应在实验时都观察常温、微热、加热至沸腾及冷却后的实验现象,最后通过实验现象,以及查阅文献,思考,得到NaOH的浓度、硫酸铜的浓度以及不同的含铜物质、乙醛的用量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从而探讨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在新制氢氧化铜跟醛反应实验的探讨[3]一文中认为从溶液中新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铜比较容易溶于NaOH溶液, 生成Cu(OH)42一离子。Cu(OH)42一离子和醛类溶液的反应才是均相反应, 反应速度较快。否则, 固体Cu(OH)2颗粒和醛类反应, 即使有Cu2O生成, 它沉积覆盖包裹在Cu(OH)2颗粒上, 隔离了两种反应物, 使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在关于乙醛还原氢氧化铜实验的研究[4]一文中认为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有助于产生负氢离子,浓碱对乙醛还原有利。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可以增加铜离子与负碳离子反应的机会,降低负碳离子的浓度,阻止羟醛缩合反应的发生。他还认为降低乙醛对铜离子的量比可以消除羟醛缩合反应。
在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两个条件的探讨[2]一文中认为Cu(OH)2 新制与否此实验都能成功。当使用2 % CuSO4 溶液,15 %乙醛稀溶液时,NaOH 溶液的最佳浓度是8 %~10%。
四、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用品:硫酸铜固体(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乙醛(40% 分析纯)、小试管(30根)、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烧杯(500mL)多个、烧杯(250mL)
多个试管夹、、波棒、药匙、胶头滴管数支、天平、量筒(5mL)数个
五、实验记录
1、实验步骤
在试管里加入指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2mL,滴入指定滴数的2%的硫酸铜溶液,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振荡后加入指定体积的乙醛溶液,观察常温现象、水浴加热,再直接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每个反应在实验时都观察常温、微热、加热至沸腾及冷却后的实验现象。
由于设计的实验比较多,而且如果水浴加热后,再直接加热至沸腾,一个下午是不能完成实验的,所以我们小组成员2人分别做水浴加热和直接加热。
1、黄XX实验记录
A、氢氧化钠浓度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结论:氢氧化钠最佳浓度:30 %NaOH
B、硫酸铜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结论:硫酸铜最佳用量:24滴
C、乙醛的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结论:乙醛最佳用量:1.5mL
最佳配比:30 %NaOH、24滴2%的硫酸铜、1.5mL乙醛。
2、小雪实验记录
A、氢氧化钠浓度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
NaOH 溶液浓度(2mL) |
硫酸铜用量2% |
乙醛的用量 |
常温现象 |
沸腾现象 |
冷却后现象 |
1 |
0 |
6滴 |
1mL |
生成浅蓝绿生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无明显现象 |
2 |
1 % NaOH |
6滴 |
1mL |
生成浅绿色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3 |
5 % NaOH |
6滴 |
1mL |
生成草绿色溶液 |
逐渐生成红褐色沉淀,溶液为棕黄色 |
红褐色沉淀 |
4 |
8 % NaOH |
6滴 |
1mL |
生成兰绿色溶液 |
逐渐生成砖红色沉淀, 溶液为棕黄色 |
砖红色沉淀 |
5 |
10 %NaOH |
6滴 |
1mL |
生成绿色溶液 |
逐渐生成砖红色沉淀,颜色较4深,溶液为深棕色 |
砖红色沉淀 |
6 |
20 %NaOH |
6滴 |
1mL |
生成黄绿色溶液 |
逐渐生成红褐色沉淀,溶液为深棕色 |
红褐色沉淀 |
7 |
30 %NaOH |
6滴 |
1mL |
生成黄色溶液 |
生成黑红色沉淀,溶液为深棕色 |
黑红色沉淀 |
结论:氢氧化钠最佳浓度:对比之下,8%NaOH反应得到的沉淀颜色最正常,量最多。
B、硫酸铜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
NaOH 溶液浓度(最佳浓度) |
硫酸铜用量 |
乙醛的用量 |
常温现象 |
沸腾现象 |
冷却后现象 |
1 |
2mL |
1滴 |
1mL |
生成黄色溶液 |
生成少量红褐色沉淀,溶液颜色为棕黄色 |
红褐色沉淀 |
2 |
2mL |
3滴 |
1mL |
生成黄绿色溶液 |
生成较多 红褐色沉淀,溶液颜色为棕黄色 |
红褐色沉淀 |
3 |
2mL |
6滴 |
1mL |
生成草绿色溶液 |
生产较砖红色沉淀,溶液为深棕黄色 |
砖红色沉淀 |
4 |
2mL |
9滴 |
1mL |
生成绿色溶液 |
生成较多砖红色沉淀,沉淀亮而易观察,溶液为深棕黄色 |
砖红色沉淀 |
5 |
2mL |
15滴 |
1mL |
生成比4深的绿色溶液 |
生成较多砖红色沉淀,沉淀量比4相近,溶液为深棕黄色 |
砖红色沉淀 |
6 |
2mL |
24滴 |
1mL |
生成深绿色溶液 |
生成较多砖红色沉淀,沉淀量与前3个相近,溶液为棕黄色 |
砖红色沉淀 |
结论:硫酸铜最佳用量:相比之下,4、5沉淀最多,颜色做好。5较4好!
C、乙醛的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
NaOH 溶液浓度(最佳浓度) |
硫酸铜用量2%(最佳用量) |
乙醛的用量 |
常温现象 |
沸腾现象 |
冷却后现象 |
1 |
2mL |
15滴 |
0.5mL |
蓝色溶液 |
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深黄色,最后 棕黄色,生成少量红褐色沉淀 |
红褐色沉淀 |
2 |
2mL |
15滴 |
1.0mL |
生成绿色溶液 |
溶液由绿色,再变成深黄色,最后 棕黄色,最后生成砖红色沉淀,颜色亮而易于观察 |
砖红色沉淀 |
3 |
2mL |
15滴 |
1.5mL |
同上 |
溶液由绿色,再变成深黄色,最后 棕黄色,最后生成砖红色沉淀,沉淀量与2一样 |
砖红色沉淀 |
4 |
2mL |
15滴 |
2.0mL |
生成蓝色溶液 |
溶液由绿色,再变成深黄色,最后 棕黄色,最后生成暗红色沉淀,沉淀颜色较暗,不好 |
暗红色沉淀 |
最佳配比: 8%NaOH、15滴硫酸铜、1mL乙醛。
六、相关问题探讨
1.实验结果讨论
在我们小组成员黄艳雯同学所做的用水浴加热的实验中,得到的最佳配比:30%NaOH、24滴2%的硫酸铜、1.5mL乙醛。与所查文献不符合,其原因可能如下,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有助于产生负氢离子,浓碱对乙醛还原有利。故在做氢氧化钠浓度对实验现象的影响时,在水浴中加热又较为均匀,反应不激烈,较直接加热温和,故生成沉淀最好的是30%的NaOH;而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可以增加铜离子与负碳离子反应的机会,降低负碳离子的浓度,阻止羟醛缩合反应的发生,而且由于在探讨NaOH用量时,艳雯同学使用了最大浓度的NaOH作为最佳浓度,使用的CuSO4需要量增加,如在探讨CuSO4用量的时候,观察得到的是24滴的沉淀最好最多,而由于前面2种反应物的用量都增加,故最后需要的乙醛也会增加。但是在A组和C组的实验中,溶液都有分层现象,是不好的现象。
在我所做的实验中,我是用直接加热的方法,在探讨NaOH浓度时,我所观察到8%和10%的沉淀量较多,沉淀颜色较好,而2个相对比,感觉8% NaOH参与反应生成的沉淀颜色最好,亮而易于观察,颜色为砖红色。在探讨2%的硫酸铜用量时候,对比6组实验,4、5沉淀最多,颜色最好,相比之下,觉得5颜色比4好。故选用15滴2%的硫酸铜进行下一实验,在探讨乙醛的用量的时候,对比之下,2、3沉淀的量和颜色都非常相似,乙醛用了少了,或者多了,生成沉淀都不好,考虑节省药品原则,我选取了1mL作为最佳用量!故我得到的最佳配比是最佳配比: 8%NaOH、15滴硫酸铜、1mL乙醛。
为什么我们2人所做的实验会有如此大差别,结合文献[6],和思考实验,我认为是由于该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副反应较多,难以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且重复性不是很好。故2人的实验差别较大,与文献或者实验值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来配置各种溶液,和做3、4组实验,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
至于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对比水浴实验和直接加热实验,我认为在其它试剂都适宜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最适宜的温度是,把反应混合物加热到沸腾,稍冷后观察。但是加热到沸腾就应该停止加热,否则加热过度,会发生副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而在以上实验中,不论乙醛用量多少,乙醛都发生羟醛缩合反应(“也不论乙醛浓度大小,都会发生羟醛缩合反应”[7] ) 。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乙醛的浓度和用量来抑制羟醛缩合反应。其反应机理如下:
2、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原理
新制Cu(OH)2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反应机制如下:
副反应:
3、影响反应的因素,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在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中影响因素有:温度、NaOH浓度用量、硫酸铜溶液用量、乙醛用量、Cu(OH)2是否新配置等因素,结合实验主要影响因素是:NaOH浓度用量、硫酸铜溶液用量、乙醛用量,温度。
4、总结:
本次实验探讨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不同现象,并由实验总结的到最佳反应条件。实验的结果我觉得不满意,因为我觉得虽然此次实验准备时间充足,但是实际实验时间却只有3个多小时们对于我们的实验来说如果要严谨探究,多次重复试实验,以得到最好的结果,是假是远远不足的,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做一次实验。在实验中会有不同的反应先现象,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副反应,例如,生成沉淀是红褐色,那么生成的沉淀中不仅有Cu2 O,而且还有副产物氧化铜,如果氧化铜生成较多就会是黑红色,有些碱较少的反应生成沉淀较少,有些碱较浓的反应结果页不好,NaOH 溶液过稀或过浓,都会影响反应的正常现象。10 %氢氧化钠溶液要用到2 mL 左右,跟2 %硫酸铜溶液的用量相比,碱液明显要过量,说明Cu2 + 对醛基的氧化性,必须是在碱性介质中才能发生。所以配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氧化钠溶液要过量,才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而虽然我们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是那样,但是我觉得要得到比较好的实验现象,要求反应要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从而使醛的氧化加快;避免生成大量的氢氧化铜沉淀。按课本要求用量, 由于氢氧化钠用量不够, 在未加入乙醛时, 溶液中以氢氧化铜为主, 溶液的碱性也不够, 不利于反应的行。加入乙醛并加热后出现以上所述现象。由于反应重现性不好,影响因素多,在本次也有重复的实验,但是2次结果都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讲,我认为8%-10%的NaOH浓度、还有1mL乙醛是比较适合,在加热条件下,把反应混合物加热到沸腾,稍冷后观察。这样得到的结果比较好。至于考虑物质的量,由反应方程式中NaOH与硫酸铜与乙醛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2:1,但是从溶液中新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铜比较容易溶于NaOH溶液, 生成Cu(OH)42一离子。Cu(OH)42一离子和醛类溶液的反应才是均相反应, 反应速度较快,故NaOH需要比较多,然后由于乙醛都发生羟醛缩合反应没法避免,故反应中乙醛也要过量,但是2种物质都是过少过多对反应都有不好影响,所以要适当。
七、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5.
[2] 赵冬梅, 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两个条件的探讨[J], 化学教学, 2002, 7: 12.
[3] 彭秧锡, 新制氢氧化铜跟醛反应实验的探讨[J], 化学教育, 1996, 3: 37.
[4] 纪贵川, 关于乙醛还原氢氧化铜实验的研究[J], 化学教育, 1997, 7: 37.
[5] 张秋花, 乙醛和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成败原因分析, 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1999, 2:26.
[6] 张应红, 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的再研究, 化学教育, 2007, 8:21.
[7] 丁云香, 也谈乙醛还原Cu(OH)2实验, 化学教育, 2002, 23(10): 47 – 48.
[8] 赵国良, 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中的异常现象, 实 验 教 学 与 仪 器, 2000, 9: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