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幸福的少数人?郭宏安在《红与黑》译者序中写道:
人还是要在社会中、在人际关系中求得幸福,那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反求诸己,追求精神价值,一是承认并享受平常的幸福,于是就有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就有颜回的“箪食瓢饮”,就有贺拉斯的“平凡的幸福”,就有斯丹达尔的“生活在巴黎,年金一百路易,读书写字”。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呢?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
★玛蒂尔德多少有些做作,但是,追求理想,不甘平庸,好学多思,目光敏锐,却使她成为一个颇有吸引力的不寻常的女性。
★斯丹达尔动了写作《于连》的念头时,已经四十七岁,是一个曾经沧海饱尝风霜的人了。他不想告诉人们怎样做,他只想说说他认为什么才是幸福。其实他在二十二岁时就已经说过:“几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于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有错误的认识。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断事物,我们就朝幸福迈进了一大步。”
47岁,这样的年龄,他对人生幸福的的认识却是那么清楚。
★他把《红与黑》献给“幸福的少数人”,那么谁是“幸福的少数人”呢?他在《意大利绘画史》一书中写道:“幸福的少数人。在一八一七年,在三十五岁以下的一部分人中,年金超过一百路易(两千法郎),但要少于两万法郎。”
★波德莱尔赞赏斯丹达尔的这句话:“有才智的人,应该获得他绝对必需的东西,才能不依赖任何人(斯丹达尔的时代,是一年六千法郎的收入——笔者按);然而,如果这种保证已经获得,他还把时间用在增加财富上,那他就是一个可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