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2012-12-22 10:52:01)
标签:
平常日子2012杂谈 |
分类: 短笛无腔:生活点滴 |
早上五点,醒了。不想起来,调一下闹铃,六点二十,起身。锻炼身体,我坚持过几回,就像别人三番五次地戒烟一样。喝杯白开水,下楼吃饭。天阴阴的,毛毛雨,没有雪。
学生早读读什么,考纲新增古诗文三篇,萧萧的《灯火》,耿立的《稻草人》。我翻了几页梁漱溟的书。
语文课,检查了名句名篇默写,想写的发稿纸,不愿写的不发。今天还好,没不要的,10多分钟收缴。说了几句课外话,这个班,学校唯一的陪读艺术班,专心投入的学生有,不太多;懒散惯了的,也有,不少。你不严格要求他,他就更不严格要求自己。教书是事业的话,它真的关乎培养一代人,鲁迅是80后,胡适是90后,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有多大影响。把教书当职业、养家糊口的职业,但也是讲良心的职业。在这个班级,6个人的课有6个人的上法,11人有11人的上法,19人有19人的上法,到齐有到齐的上法,但每一种上法,我都要求自己,不愧对听课的人,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今天,人头比较多,默写后,讲讲《千家诗》中的《题屏》,读诗需要想象,写诗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人不能不做事,人要做力所能及的事;人要忙,要明白为什么忙,也要闲,闲中有静趣。
之后是现代文阅读,萧萧的《灯火》。灯火,有照明作用,灯亮了,眼前就亮了,眼前的事物就明晰了;灯火有引领作用,它在不远的前方,眨巴着眼睛,向着你微笑;灯火给人以归宿感,繁华世界,锦绣丛中,知道有盏灯为你亮着,脚底有力了,心头就温暖了……“一个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人离不开灯火。这是我的闲想,也与萧萧的文字有关。我们的思路是,明白了写什么之后,探究“灯火的意义”,采用静心思考后两两合作的形式,还好。同学写出了自己的答案后,再说出为什么会有这答案,要点加解释,他们已经写的加上后来说的,正好就是答案。另一个典题是关于人称与视角问题,有些新知识,做教师的落后于时代,用30年前的东西去教,还自以为是,是可叹的;意识到,不去补上,又是可悲的;意识到,补上了,不运用于教学中,不让学生得益,是可惜的。这个点,多敲打了一会。
中午,还没有阳光,匆匆忙忙,也没忙什么。
下午第一节备课,之后一同事说,澡堂开放,于是洗澡去。接下来,非单班的课。所谓非单班,就是不去考单招的学生组成的班,一个年级50人左右,课都在下午,周末,有几个请假的。我们的课得不同于正常的进度,不教上午原班级所学。我像螺钉,这会补到这班了。我确定了“时文名著、诗歌、读写”这样的课型。今天就是先读《“拼爹”之后“拼同学”》,服务于考试,语用中的新闻点评、论述类文章的理思路、议论文写作,都可得益;服务于人生,学生多少都明白一些关于自身社会角色和提高自己人力资本的问题。古诗是刘方平的《月夜》,“虫声新透绿窗纱”,听虫声知春暖,何等细微;一个“新”字传达出感知春来的新鲜感、愉悦感;用“透”不用“穿”或“钻”,没有力度恰恰见出新生命的稀疏、微弱;“绿”字已见一种亮丽葱茜的春色,清新可爱。接下来研读龙应台的《缴械》,四个点——缴械的原因与含意、阳光的寓意与作用、人称安排的特色、细节中人物的情感活动。只要大家觉得这么上有收获,就这么上。
晚五点,回家。阴阴的,有阳光差不多也落山了,细雨。穿棉大衣不便,套上雨披防寒。又到堵车的地方,七弯八绕,过去。北风,越起越大,车越走越慢。临近家边,车和人走的速度相当了;还好,到了,六点半。
看会新闻,普京、朴槿惠、奥巴马、安倍。红薯稀饭、馒头、平菇青菜,真是奇怪,怎么吃青菜里都有肉香。
八点二十不到,休息,周六还有课。
所以郑重其事地记下这平平常常的一天,因为地球人大抵都记得——201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