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颜色的本质

(2014-03-14 14:40:29)
标签:

转载

分类: 牙齿美容
原文地址:颜色的本质作者:广州牙医吉利
颜色的本质

http://www.dentistx.com/upload/article/20071223135208e4.jpg



尽管作为一个独立实体,颜色仅仅应该是获得美观的治疗效果的许多必要元素中的一种,然而,不协调的颜色对整体效果的破坏性可能比其它任何现存因素都大。正因如此,人们才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来研究现代美观修复材料的“颜色匹配”性。

对于口腔临床医生和技师来说,颜色的匹配和色度的选择始终是他们令人尊敬的职业中的一项主要且重要的挑战。然而,尽管颜色匹配非常重要,大多数教学机构却并没有给予重点和普及性的教育(图1)。颜色匹配没有成为医学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一个可能原因就是在医学所涵盖的所有领域内,颜色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理解和完成颜色匹配需要三个同等重要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定义并分为科学理解、客观推断和主观判断。

科学理解:包括理解光与颜色的基本特性与本质,理解自然颜色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也理解所研究的目标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牙科学中,科学理解包括构成口腔的各种结构的解剖和生理。需要了解眼睛的解剖与生理,也需要了解大脑对颜色和图像的诠释(图2、3)。

客观推断:包括了解大众对各种颜色的普遍感受,以及个体对各种颜色的特殊感受。这样的客观推断成为精神物理学、心理学、哲学、以及我们现代宗教的道德观的一部分,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尽管这些学科领域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是不同的,但是却都具有一个统一的建立、推理以及应用可预见的“发现”的模式。

主观判断:可能是三个因素中科学性最小的一个,然而可能却是占据最主要位置的一个。要想获得尽可能完美的颜色匹配效果,应该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训练主观判断。例如,在制作单个烤瓷冠时,有三个人参与:牙医、烤瓷技师和患者。每个人对颜色的看法不同,大家一致认可某一色度,才能成功完成烤瓷冠的制作。而获得一致认可的过程却是一个困难且艰辛的过程,有时候可能还会需要重新制作修复体。在一篇科学文献中讲述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对颜色刺激的不同反应,以及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对颜色的不同反应。美观修复材料的制造商在不经意间也面临颜色准确匹配的挑战。他们能够制造出非常美观的材料,然而,在材料生产的过程中仍然缺乏一个整体的标准,而且不同批次的同一种材料常常具有完全不同的颜色特性。比色板仍然是记录颜色匹配的传统方法,可是大部分时候比色板并非完全合适,因为比色板的颜色同所选择的材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本文旨在让大家了解颜色的本性,为大家提供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就能够消除在颜色匹配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不确定性(图4、5)。

颜色的本质
对颜色的现代理解来源于十七世纪艾萨克•牛顿发现了光的光谱性质。牛顿认为光是粒子束。他用棱镜做实验,实验表明白光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单一颜色。现在我们知道牛顿的著名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光包含不同波长的能量。宇宙是一个充满正电荷与负电荷的电磁空间,电荷的不停振动产生了电磁波。每种电磁波拥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它们一起组成了电磁光谱。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光中所包括的40%的颜色。因此,尽管白光看起来是无色、无形的,但是它却是由特定的颜色振动而组成,这些颜色不仅有波长,还有“微粒子结构”。

光的颜色
我们能够看见太阳光颜色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光线通过棱镜。每一种颜色具有不同的波长,每种颜色波的振幅不同。当天空中的水滴成为天然棱镜时,就会形成彩虹。阳光穿过水滴,每一种不同的光线的振幅不同,就形成了彩虹。彩虹的颜色形成了一组光的八音阶,这就是“真实的色调”。红色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波长最长的光,红色的振动频率也是最慢的。红色发散的电磁能量是温暖的、刺激的。紫色的波长最短,振动频率最快。紫色清凉、且有清洁作用(图6)。


可见光谱以外的光
可见光谱的两侧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波长的光。紫外线紧靠着紫色,在紫外线以外,电磁光线的振动频率越来越快,波长越来越短,其中包括X线和γ射线。在可见光谱的另一侧,紧靠红色光的是红外线。与红光一样,红外线也具有温暖的作用,但是红外线散发的热量更为集中;红外线灯就是利用红外线的这种特性制作的。在红外线以外,电磁光的波长越来越长,振动频率越来越慢,其中包括无线电波。
人类识别颜色需要依靠光、反光的物体以及观察者的眼睛和大脑。自己发光的物体的颜色叫做自发光色,这种颜色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被照亮的物体的颜色叫做物体颜色,通过反射光或散射光而显现。光波(大约400-700 nm)携带的能量刺激人类视网膜的受体,形成颜色刺激。这就产生了三种基本颜色:
400-500 nm =蓝色
500-600 nm =绿色
600-700 nm =红色
在自然界中遇到的所有颜色均可通过这三种波长的光以不同的强度组合而再现:
100 % = 白光
0 % = 黑色
50 % = 灰色(图7)

色彩轮和互补色
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颜色绕着一个环排列起来,就会得到一个色彩轮。观察这个色彩轮我们可以看出,某些颜色是相互对应的:每一种颜色均有一种互补色或对立色,这样,在颜色环中就有三对互补对。如同磁铁的正、负极相互吸引一样,互补色也相互吸引。图8显示了红、绿、蓝三原色与三种基本光线青、紫和黄之间的关系。

色彩温度
颜色与温度有着密切联系。颜色T用绝对温标(Kelvin)表示。颜色T越高,这种颜色就越靠近蓝色,颜色T 越低,这种颜色就越靠近红色。中午的太阳是5.000°Kelvin(图9、10)。

描述颜色
颜色至少可以用三种不同方式来描述:
*分光光度计可以形容一种颜色的物理特征(如,一个表面在不同光波下的光谱反射系数)。
*比色法可以说明与某种颜色相匹配的物体。
*芒塞尔(Munsell)系统可以描述颜色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芒塞尔色系
这种系统是由美国人AH Mun-ell于1905年提出的,1943年进行了修订。这个系统说明了颜色的三种属性:H(色调)、C(色度)、和V(亮度)。牙科中的颜色匹配就是基于这个系统的。Munsell为每一种属性都用可见的、统一的步骤确定了数值范围。色调是一种我们可以区分红色和绿色、蓝色和黄色等颜色的属性。
Munsell把红、黄、绿、蓝和紫称为主要色调,并以等距离把它们放置于色彩轮上。他在这些主要颜色之间插入五种中间色调:
* 黄-红
* 绿-黄
* 蓝-绿
* 紫-蓝
* 红-紫
这样就共形成了十种色调。

亮度说明一种颜色的深浅:亮度值的范围是从纯黑色的0到纯白色的10。黑色、白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都属于中性色,是没有色调的。有色调的颜色称为彩色(图11)。
色度是指一种颜色与同一亮度的中性色之间的差异程度。色度低的颜色有时称为浅色,而色度高的颜色可被描述为高度饱和、很深的或强烈的颜色。
芒塞尔色彩空间
色调、亮度和色度是各自独立变化的,颜色可以排列到三维空间。中性色所在的垂直线称为中性轴。黑色在底部,白色在顶端,各种灰色在中间。色调围绕中性轴,显示于多个角度,色度与中性轴垂直,向外发散(图13)。

CIE XYZ
1931年,CIE开发了XYZ颜色系统,也叫做“标准颜色系统”。一种颜色的红色组分沿着X轴(横轴)延伸,绿色组分沿着Y轴(纵轴)延伸。每种颜色均位于一个特定的点上,沿着相应的平面向左侧移动时,颜色的光谱纯度逐渐降低。在这个系统中未考虑在内的是亮度。

CIE L*A*B*
在以测定热量法测量颜色时,三维系统是根据距离区分颜色的。a轴从绿色(-a)延伸至红色(+a);b轴从蓝色(-b)延伸至黄色(+b)。亮度(I)从底部向顶端逐渐增加(图14)。
彩色与非彩色
非彩色是白色、黑色和黑白色之间的灰色。这些色彩没有色调和饱和度。彩色就是我们感觉到有“颜色”的所有颜色,白色、黑色、或灰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自然牙的颜色
在描述自然牙的颜色时,我们发现了两个另外的颜色属性。我们发现颜色除了色调、色度和亮度三个属性,还有乳光和荧光。对前面三种属性的定义与Munsell所做的基本相同,但是每种属性还可进一步说明:

色调:牙齿的基本颜色来源是牙本质,有活性、健康的牙齿的色调范围在黄色至黄红色之间。
色度:自然牙的色度主要是牙本质决定的,但也受牙釉质的半透明度和厚度的影响。牙釉质越薄,对色度的影响就越小。在牙颈部,牙釉质很薄,色度看起来饱和度就比较高。牙釉质越厚,色度被遮盖得就越多,牙齿呈现的色度就减弱。
亮度:自然牙的亮度主要是由牙釉质的质地和厚度决定的。牙釉质越厚,光学效果越好,亮度值就越高。如果牙本质很厚、非常不透明,就会降低牙釉质的亮度(图15、16、17)。
乳光:在自然牙,乳光是牙釉质产生的一种效果,是由牙釉质中各种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不同的耐熔物质和羟基磷灰石结晶对入射光的散射能力决定的。当长波穿过牙齿而短波被反射时,就会产生蓝色的光束。这种光的效果可以表现为从蓝色到灰色到白色的发光区(图18)。
荧光:当机体吸收发光的能量然后散射成可见光谱时就会出现这种效果。在自然状态下,紫外光撞击牙本质与牙釉质邻接界面的色素,造成强白光到浅蓝色光的发散,就形成了荧光。

半透明与不透明
半透明与不透明这两个参数很难解释清楚,更加难以量化:
不透明 物体内部充满密集的微粒物质时大部分光线会被反射或吸收,这时表现为不透明。
透明 物体的主要成分缺乏微粒物质时大部分光线能够穿透物质,表现为透明。
半透明 物体内部存在离散的微小颗粒时部分光线穿透物体,部分被反射出来。
根据定义,半透明的材料的内部必须含有微粒物质,这些微粒受到光线的撞击会反射并散射光线。自然牙中的这些粒子(很小,大小和形状不规则)主要反射较短波长的光(即蓝色光)。当光线撞击这些粒子时,这些粒子使牙齿看起来“闪光”或“生动”,也就是乳光。
现在是揭开自然牙的颜色匹配中的一个主要秘密的时候了。目前,半透明这个词已经成为美容修复牙科和牙医们之间的一个术语了,牙医在探索隐形修复体,在向烤瓷技师要求越来越多的半透明。理解了上一个段落的内容就会明白,牙医所寻求的不是半透明,而是更多的闪光和生动效果,也就是乳光。笔者提出把“乳光”看作与“半透明”相对的词,这个问题很小,但是一旦领会了这一点,当提到对一个修复体的要求时,就会更容易理解(困惑明显减小)。
自然牙色的生理学 我们观察到的牙齿颜色是光线与牙本质和牙釉质相互作用的组合效果。

牙本质的作用
牙本质的宏观和微观解剖结构导致牙本质呈现饱和度较高和较低的不透明颜色,这样牙本质就成为影响牙齿色调和色度的主要结构。科学文献指出,牙本质的主要色调是黄-红色,但是这个色调的量在76%至86%之间变化,其余的部分是黄色。以Vita板的标准来看,牙齿的色调主要是在A的域值范围内,小部分为B色度。
牙本质小管具有不同的直径;牙本质小管的量和S形分布形成了牙本质密集与稀疏的矿化区。多种多样的微观解剖结构——牙本质小管,与牙本质的大体解剖结构一起造成牙本质中存在折射指数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对光线反射和折射不一致的效果。这样,牙本质中存在不透明的程度和色度的饱和度不同的区域,使牙本质呈现出多色度效果。Vanini(1996)研究了这种现象,把这种多色度效果定义为“色度条带”并加以应用(图19)。从惯例来
看,在整体水平可认为色度条带包括三个主要区域:
* 牙颈部三分之一
* 牙中部三分之一
* 切缘三分之一
牙颈部区的色度饱和度最高,通过牙中部向切缘过渡时色度逐渐降低,切缘的饱和度最低。Vanini证明,即使在这三个主要条带区内,仍然是不透明度高、色度饱和的区域与色度饱和度低的区域相混合的,呈现真正的多色度效果。有些区域的色度分布模式类似不同
色度条带的分布,有些区域的不同色度是无规律的任意分布的。牙本质内的有机色素造成了牙本质的荧光效果,使牙齿出现白色或蓝色的闪光区。

牙釉质的作用
牙釉质内的无机成分有序地排列形成牙釉质棱镜、牙釉质在牙本质表面的覆盖厚度不同、牙釉质内存在的有机蛋白色素,光线射向牙釉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过。牙釉质的半透明性和乳光赋予牙齿亮度,同下方的牙本质的浓厚颜色和/或不透明性一样,共同赋予牙齿闪光和生动的外观效果。牙釉质越厚,光线折射和反射得就越多,牙齿的发光度就越高,牙
齿就显得越白。

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复合作用
我们所观察到的牙齿颜色是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复合光学效果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每一种组分对另一种组分的基本特性的影响。不透明的牙本质具有色调和色度的属性,有降低牙釉质的亮度的作用,使牙齿的整体颜色趋于灰色。如果牙釉质非常薄,而牙本质的饱和度很高(如牙颈部),这样牙本质的色调就支配牙齿的整体感觉。牙釉质厚度增加,牙本质密度降低(中三分之一),牙釉质的亮度就会增加,牙齿就显得很白。仔细观察牙齿就会发现,牙本质的多色度性会对牙齿的亮度造成类似的影响,形成与牙本质多色度模式一致的牙釉质的变化(图20)。

乳光、不透明与强化效果
不透明牙釉质中的微粒反射和折射光线就形成了牙齿的乳光。这些微粒非常小,只有短波能够反射,这样就形成了蓝色闪光。在自然牙,这种乳光通常存在于切缘三分之一的边缘,在牙齿的这个部分没有牙本质,就形成了常见的蓝色光晕。牙本质厚度增加时,反射的波长也加长,牙齿就表现出从灰色到白色的乳光效果(图21)。
Vanini(ca.2001/2)在一个至今尚未发表的研究中证明,牙釉质的不透明效果似乎存在一个确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分类并进一步分成效果元素。Vanini所作的工作与研究还需要普遍接受和科学验证。但是这个发现的纯粹的实用主义和实用性使得它成为牙齿颜色匹配中的精确的诊断工具,也成为牙医、生产商和技师之间非常好的交流工具。Vanini假定所有乳光、不透明或牙釉质效果的总和分为三类:
* 强化效果
* 乳光效果
* 特色
强化效果表示牙釉质表面的不连续但强化的区域,通常呈现乳白色/白色。典型的强化效果是牙釉质脱矿(氟中毒)后呈现的色斑。乳光分类是区分典型的牙釉质乳光的分布与外观的。许多牙齿表现出蓝色光晕,不论前牙还是后牙,这就是乳光效果。这种光晕可以根据它的自然外观分类,如mammelon、split mammelon、窗口或鸡冠型。老年患者牙齿切缘磨损后呈现第五类,牙釉质变薄,表面存在色斑,与乳光区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乳白色的色斑,通常呈现白色/琥珀色。最后一类是特色,是指两种最为常见的特别效果,色斑与裂纹以及围绕在乳白光或强化区周围的成形区域。

举例来说,紧邻乳光光晕的上方和下方通常有一个致密的牙釉质区,强化了光晕效果,在特色分类中属于mammelon或边缘效果。这样,通过把乳光/半透明或牙釉质效果分为三个大类,再把每个种类细分为四个或五个元素,这样就可以绘制和记录颜色匹配的图示,这种图示可以预见、可以重复、便于记述(图22)。

自然牙的老化
年轻牙齿的特点一般是白色、闪亮的乳光(图23),而老年牙齿通常是灰暗的不透明的、磨损的(图24)。
牙齿在逐渐老化期间发生了什么?年轻牙齿的牙本质厚、血供丰富、不透明,牙本质的周围是很厚的牙釉质。厚而完整的牙釉质层减小了牙本质的不透明效果。年轻牙釉质具有明显的乳光效果,切缘的光晕效果明显。老年人牙齿的牙本质血供减少、牙本质小管硬化。尽管硬化的牙本质的半透明度略有增加,却增加了牙齿整体的色度,牙本质显得更加黯淡:牙釉质磨损变薄,造成亮度降低、不透明的牙本质更为明显。牙釉质变薄后乳光效果减弱,切缘部分由于功能性磨损,损失了牙釉质,乳光效果减弱尤其明显,色斑的累积也使牙齿变得黯淡。

复合树脂材料的颜色
在人工合成的修复材料与自然牙的颜色匹配方面,牙医、研究人员和生产商所面临的挑战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人工与天然相匹配。自然牙具有一种内在活力,牙齿的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特性造就了牙齿的颜色。自然牙的所有组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固有的牙齿颜色,只有改变这些基础结构或者给牙齿染色才能改变牙齿的颜色,比如,老化或病理性破坏会改变牙齿的颜色。另一方面,合成材料需要确定一种预定的颜色来作为材料的固有成分。

显然,想要准确匹配颜色,同一种材料就需要生产各种不同色调、色度和亮度的种类。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年龄增大造成的颜色改变的本质与合成材料完全不同。生产商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早期的复合材料重点放在“变色效果”上——材料的内在填充物大而松散,这样就有充足的光线透过材料,获取周围牙齿组织的颜色。这样的修复体接近隐形,由于乳光、荧光和亮度均较低,完全缺乏生动感。这些材料,由于填充物的颗粒较大,给复合树脂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容易磨损、没有光泽,边缘完整性差。

在研制更好品质的树脂的过程中,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改进,复合树脂的填充颗粒变小了,颗粒更为密集了,尽管修复性能得到改善,但是树脂变得更加不透明,美观度也降低了。而在这个时期,大众对美观的修复体的需求却在增加。为了改善修复材料不够美观的缺点,复合树脂同其它的牙本色修复体一样,也研制出了分别具有牙本质树脂和牙釉质树脂的双重系统。牙本质树脂的颗粒较大,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牙釉质树脂的亚微粒可以获得更为美观的效果,牙釉质的亚微粒也增加了修复体的耐磨损能力,且能够帮助修复体保持良好的光泽度。由于复合树脂的填充颗粒变小,填充得更加密集,双重系统也变得更加必要。牙釉质材料中添加了色素,以使材料产生乳光和荧光效果,牙釉质可以根据亮度不同分为亮度高、中、低三种类型。通过多种强化色彩组分,形成乳光效果。生产商之间相互竞争,竞相生产能够提供种类繁多的复合颜色的复合树脂系统。实际上,有一个获得赞誉的复合树脂系统能够提供62种不同色度的牙本质和牙釉质组分。

颜色匹配过程中的问题
生产商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具有所谓的“自然色度”的修复材料,不论是烤瓷材料还是复合树脂材料,或者是丙烯酸材料,这个趋势导致有太多的色度可以选择,其结果只能是令牙医在进行颜色匹配时感到困惑。可供选择的有种类繁多的牙本质色度,未经标准化的牙釉质色度,还有强化颜色。色素、色斑、甚至新的漂白色度,都在令简单的颜色匹配复杂化。使这种状况更加恶化的是,为了使修复体完美无瑕,生产商,特别是高品质材料的生产商,针对他们各自的系统配备了独特的操作程序。本文的作者,在过去十年中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各种演讲,发现对复合树脂修复体最常见的抱怨就是可选择的系统太多、色度范围太宽,致使颜色匹配太复杂、太混乱。

可靠的牙齿颜色匹配图示
形成标准化的图示的基本要求是忽略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把注意力集中在牙齿的生物-生理结构以及牙齿与光线的相互作用上。Vanini研究了这种相互作用,在1996年发表的两篇论文上,说明了光线与牙齿硬组织的相互作用,对牙齿硬组织与光线的相互作用和光线与复合树脂修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比较。在本文前的段落中我们已经讲述了光线与牙齿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概括为牙本质的多色度效果和牙釉质的半透明、乳光效果。
合成复合树脂材料要想重现这些效果,需要执行下述标准:
* 包括牙本质复合树脂和牙釉质复合树脂在内的双重系统。
* 牙本质为高度不透明/低度半透明,其黄-红色的色度范围在1-6之间。理想的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色度逐级增加的系统。也就是说,色度1和色度2混合起来应该呈现1、2之间的色度,这就叫做CIE L*A*B*。这样,等量的色度1和色度2混合起来就会产生真正的色度1.5。Vita比色板或义获嘉比色板的色度光谱排列不可能实现这种功能。

据笔者所知,仅有一种复合树脂系统的牙本质树脂有这样的色谱排列功能。新一代的牙釉质Plus HFO系统(Micerium,热那亚,意大利)具有独特的通用单一色调牙本质复合树
脂,这种复合树脂具有真正的逐级色度系统:
* 牙本质树脂中加入了荧光色素。
* 由树脂材料组成的“玻璃连接”层。
* 高度半透明的牙釉质,具有三种亮度水平(即,高亮度、中等亮度和低亮度)。
* 含有高度乳光效果和强化颜色的美观修饰成分。
* 预先打印的表格,用以记录数据。
* 色度图谱(Micerium,热那亚,意大利)。

积层分层技术
颜色匹配的过程应该用色度图谱记录下来(Optident公司,约克郡)(图6)。第一步是分配色调和色度。这个步骤要在任何修复工作开始之前完成,要用湿技术和干技术确定颜色,在按照文献记录的方法选取色度时注意要与周围的颜色相匹配。确定基础色调时,笔者提示,如果使用复合树脂修复,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主要考虑A色度,需要B色度的情况极少。C和D色度是A和B色度的灰色版本,应用低亮度的牙釉质树脂即可重现这些色度,因此可以排除在外。确定了最重要的色度,还要记录同一色调的两个更高的色度。例如,如果A2是主要色度,那么在图谱上应该加上A4和A3。然后记录表面牙釉质的亮度,选择合适的表面牙釉质复合树脂。

大多数品质较高的复合树脂生产商提供三种表面牙釉质以供选择,这些牙釉质树脂根据亮度分为***,低亮度(灰色)、中等亮度(奶油色)和高亮度(白色)。不同复合树脂所用的术语不同,但是所有复合树脂的原则是共同的,牙医仅需要确定表面牙釉质的亮度是低、中还是高就可以了。然后选择并记录主要乳光的模式,并记录某些重要颜色效果的特殊模式。Vanini证明,主要乳光的颜色是蓝色、白色、琥珀色,把乳光限定在这三种颜色即可制作出高质量、美观的修复体。如果牙齿的颜色是灰色,通过用较厚的低亮度的牙釉质树脂模拟这种模式,即可获得灰色的效果。然后选择并记录强化效果的模式——Vanini也证明了,强化效果的主要颜色是亮白色,大多数系统提供一种高度饱和的白色色度,可以用于制作强化效果。最后,确定并记录特色效果。

利用三种乳光颜色,可以制作出大多数特殊颜色效果,但是,对于色斑和裂纹效果,笔者使用的是褐色或赭石色烤瓷色斑色素。大多数品质好的复合树脂都配有一个色斑盒,以便于重现牙齿的特殊颜色效果。牙医完成色度图谱后把它交给助手,助手把需要的颜色分为
小的楔形增量层,并把复合树脂分层放置,用过滤膜覆盖,以免提前聚合。

了解了以上讲述的步骤后,读者应该明白,平均来说,在5种A色度中了选取三种色度、根据亮度值在三种表面牙釉质中选取一种、最后在三种乳光颜色中选取一种、可能还需要选择一种强化颜色并使用色斑盒,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完成86%的高质量的美观的复合树脂修复体。这样,通过在复合树脂系统的12种颜色中进行选择,即可完成效果很好的颜色匹配。剩余的14%的牙齿颜色可以在色度从1增至5的B色度组中选取。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比在我们的获奖系统所提供的62种颜色中进行选择要简单得多。

在本系列文章的下一篇中将通过类、II类和 IV类复合树脂修复体的一步步修复过程来详细说明颜色匹配的临床操作步骤。在本文中只讲述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目标是制作具有多色度光学效果或色度条带的牙本质层。为便于讲述,以一个前牙贴面的制作为例来说明这种适用于所有类型复合树脂修复体的技术。贴上的第一层树脂为所选择的色度最高的树脂。这一层树脂要从牙颈部区延伸至牙中三分之一区。在顶端牙颈部区最厚,向中三分之一过渡时逐渐变薄。这一层树脂既不能均一地涂抹,也不能平滑地涂抹,而要以一种波浪方式涂抹,不论从近中-远中方向还是从牙颈部-切缘方向均要有厚度的变化(图27)。第二层为所选择的中间色度层,从牙颈部三分之一的中间向切缘三分之一的中间延伸,覆盖已经涂好的第一层(图28)。这一层也是以波浪方式涂抹,形成色度起伏的树脂厚和薄的区域。

最后,在前两层上平滑地涂抹最后的和最低色度的树脂(符合所选择的色调和色度)。这样,在聚合前,按照用色度图谱确定的模式形成了高低起伏(图29)。在贴近切缘牙本质的边缘上方制作一个浅的凹槽,这样就形成了光晕。在整个牙本质树脂的表面上填充一薄层填充树脂作为光散射层,然后聚合。这一层非常重要,能够避免减弱牙釉质层下方的不透明牙本质层的效果。

然后,按照色度图的记录插入牙釉质效果。在为形成光晕效果而制作的凹槽内填充蓝色乳光牙釉质复合树脂,使用最小量的强化乳光颜色。在光晕的下缘加上一个牙本质边,以强化这层蓝色牙釉质树脂的效果。Mammelon区填充乳光牙釉质,选取白色、蓝色或琥珀色的牙釉质树脂,或者三种颜色的树脂复合而成的树脂颜色。根据色度图设计的效果填充强化颜色以获得强化效果。例如,填充非常细的强化白色牙釉质树脂细带可以形成水平条带效果(图30)。

一旦完成了色度图设计的模式,即可聚合牙釉质树脂。对于使用的牙釉质特殊效果的量应该非常慎重。大多数品质高的复合树脂系统均提供这类特殊效果的牙釉质树脂,通常为强化颜色的树脂。过度应用这些强化牙釉质树脂,会造成整体效果不协调,破坏修复体。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非常小量的强化颜色,这些强化颜色要尽可能小心且保守地涂在牙本质表面上需要的位置。

另一种方法较为简单,在有刻痕和凹槽的区域填充表面牙釉质。这样就形成了较厚的牙釉质区,即使没有颜色的变化,也能够重现色度图上的精细效果。最后,用所需亮度的表面牙釉质树脂覆盖整个表面,聚合,打磨,抛光(图30)。

这种方法叫做积层分层技术,与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讲述的增量分层技术能够和谐地、无形地混合起来。下一篇文章将详细讲述I类、II类和 IV类修复体的具体临床修复步骤,并说明将这两种分层技术无痕迹地混合应用的方法。

吉利牙医承诺:

当您每一次点击吉利牙医的博客时,您都会有新的收获。。。

[转载]颜色的本质       [转载]颜色的本质       [转载]颜色的本质     [转载]颜色的本质

 初上牙套注意哪些问题   您知道牙齿不整齐的危害吗    牙齿不齐的最新的治疗方法  健康的牙齿不是雪白色

 

 

 

[转载]颜色的本质       [转载]颜色的本质     [转载]颜色的本质  [转载]颜色的本质

 

怎样让儿童养成刷牙习惯     健康整齐的牙齿排列            明星矫牙秘密        成人还能牙齿矫正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