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蓝领时代正在来临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 |
http://www.jb-aptech.com.cn/xwdt/mtbd/200810/t20081031_1044.html
创业:从第二次“西天取经”开始
记者(以下简称“记”):2000年北大青鸟成立的时候有两个背景,一个是从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受到了刺激,另外,那一年正好碰上中国的互联网泡沫,你怎么看待当时的创业环境?
杨明(以下简称“杨”):当时印度软件业的确对中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这是我们当初成立北大青鸟APTECH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互联网泡沫而言,其主要的影响是投资市场,对硬件和软件行业来说影响并不大。当时在业界,软件公司和企业用户都感觉到在发展上的制约。双方对交付的质量、时间都不满意。企业觉得软件越用越跟不上需求,而软件公司在运作上越来越亏损。印度除了软件企业做得好以外,它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做得也非常好,在大的软件工程上交付能力特别强。这是中国软件企业特别缺乏的。
记: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有国家政策和语言方面的优势,你觉得以今天的眼光,中国与它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杨:大家所公认的是它的语言优势和国家关系,一方面上它在英语方面的优势以及它作为英联邦国家在文化背景上与西方社会的融合。但是我觉得印度的软件业崛起倒是被逼出来的。中国国内的软件产值并不比印度的国内需求差,这一点上它反而不如中国。它必须要走出去。另外也跟它的软件立国的国策有关系,这取决于政治上的超前意识。
记:业内人士提到北大青鸟的成功,人们会觉得你的“1400条”有点像江湖上的武林秘籍,当然通俗一点就是你说的标准化问题。
杨:在到北大青鸟之前我在北大方正的经历有两个事情使我触动很深。我们去跟外国企业竞争的时候,花很少的时间做调研,但是却花了大量的时间查缺补漏。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软件企业和客户都不够成熟。好的企业产品不应该是靠运气产生出来的,而是需要一个保证。比如我们讲课标准化之后,教师的起点不会低于80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低于这个标准。这样才能消除因为教师之间的差别造成的学生质量的波动,才会符合产业化的需求。
记:有些人觉得你细化到“左手接电话,右手做笔记”这样太过苛刻,跟中国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冲突。你如何说服这些人接受你的观点?
杨:现在依然要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现在的五年工作计划依然包括如何使标准化更进一步。第一是标准化本身可以打多少分。像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复制的成功率相当高,已经接近满分了。第二是实施标准化的水平。在标准化的制定上,我们已经相当成功了,但是在如何实施方面,我给自己的评价是70分。我们现在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在标准化的实施上也做到标准化。当然为了说服加盟商也认可这种理念,就必须告诉他标准化的价值,这套模式能产生的效益和利润。
模式:直营或者加盟并不是问题
记:在特许加盟方面,像有一些IT培训企业也学习过,但是除了你们似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怎么看待加盟商之间存在的竞争?
杨:我觉得首先这是一个毅力或者职业化程度的问题。我相信这个东西,并且去坚持它。至于利益冲突,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直营的教育机构难道就不存在教育质量问题么?为什么去吃麦当劳不挑地方而找同一家教育机构还要进行比较呢,因为吃麦当劳的时候你知道在哪里吃到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教育机构即使在同一个品牌下他们还是有选择,这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化还没有到位。
记:那你觉得在直营和加盟之间,哪一种更有优势?
杨: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说做直营新东方做得也很成功,我们做加盟也一样成功。新东方有资金的积累,凭借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有足够的人才。而我们从一个20多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刚开始我们只有人才没有资本。人才的增长跟不上业务的发展速度,加盟有利于我们迅速推广和扩张。我们也有一部分直营中心,但是比例很小。其实做加盟和做直营在我看来也没有本质区别。
记:和许多人背道而驰的是,你当时就提出了“软件蓝领”的概念,而当时大家觉得IT是一个很高级的职业。你觉得这个理念能在多长时间内有效?
杨:做软件蓝领不是一种噱头,而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现在去看发达国家的IT产业,软件开发人员是一种很平常的职业,是终身职业的概念,跟传统的钳工、电工没什么区别,也没有说经过三年五年就要提高到什么样的一个职位。以前叫做“高新产业”是因为刚起步的时候只有少数的人掌握它和需求它。但是产业化和规模化之后已经变成一种趋势了,与传统岗位没有价值上的区别。专业技术会向大众技术层面平移。加拿大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在那边一个软件工程师并不比一个暖气管道工的待遇高。
记:七八年前这像是一个噱头,现在的人们是否接受这样的观念?
杨:高校扩招之后,普通高校毕业生首先关注的不是发展而是就业的问题,所以今天软件蓝领的概念更贴合普通人的实际需求。我和一个劳动部的官员沟通时,他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工作岗位。现在不仅我们在提,很多大专院校也说自己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说软件蓝领的概念在总体上是上升的,社会的认可度已被提高。
记:根据IDC的调查报告,北大青鸟2007年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38.6%,有没有一种“独孤求败”的感觉?会不会觉得这样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杨:这个行业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这个数字只能说明我们在同行业里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对于成熟行业比如家电业而言,无论厂家大小都是合格产品。我们的教育就没法说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另外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整体的规模也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所关注的更多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需求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成熟的市场对竞争对手关注得更多,而我们则更关注自身的完善。
记:有没有想过上市,现在已经有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做这些?
杨:我当然也想搭上这样一班车。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资本的力量就会显现出来。我相信我们如果能在标准化上进一步细化,就具备了输出资源的能力,这时就需要资本的能力。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上市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另外现在教育领域的风险投资的趋向已经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来,如果我们不考虑,也会处在很大的劣势。
记: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北大这个品牌是不是对品牌的推广很有帮助?
杨:这是肯定的。北大的品牌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金字招牌,怎么去衡量它的价值都不为过。但是第二个层面,挂着北大清华的牌子做教育的也有十几家,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我们现在做到这样的规模,也算是为北大做了一点贡献吧。
人物简介
杨明,1965年生,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硕士。现任北大青鸟集团副总裁,北大青鸟IT教育首席执行官。2001年11月出任北大青鸟APTECH公司总经理,首次在国内IT职业培训领域引入特许加盟模式并提出“软件蓝领”的培训理念。先后被《程序员》、《世界经理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软件业20人”,从2007年开始出任北大青鸟IT教育首席执行官。据著名调查机构IDC的市场分析,2007年北大青鸟在IT培训行业占据了38.60%的市场份额。
调查问卷
1平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基本上都是企业管理、金融策略类的书籍。
2如果你是比尔盖茨,你会给儿女留下多少财产?
还没想过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给女儿留下多少。如果有一千万,我可能给她留下足够的教育费用就够了,如果有一个亿,我可能想去北大捐一座楼。
3你认为一个职业总经理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主见。我在学校最大的收获,除了主见就是毅力。
4你最不能容忍下属什么样的行为?
不诚实。
5你最欣赏自己哪一方面的素质,反之,最讨厌哪一方面的缺点?
还是主见。最讨厌的还是自己并不是太擅长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