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敏感”

(2009-07-03 15:36:58)
标签:

杂谈

分类: 补牙与根管治疗

http://blog.kq88.com/u/4990/archives/2009/36881.html

 

 和一些网友交流过程中,常常被提及“敏感”的话题——如充填后的“敏感”问题、备牙后的“敏感”、楔状缺损的“敏感”、牙合面磨耗的“敏感”。。。两年前我也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临床摸索,大量病例的临床证实,已经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这些“敏感”的问题了。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和临床心得!

    这里泛称的“敏感”通常和牙本质暴露有关,但有些情况在牙釉质范围内的磨耗也可以出现症状,特别对于早期表浅的釉质磨耗,敏感症状相对较重——冷、热、酸、甜、摩擦等刺激都能导致。。。而很多磨耗较深到达牙本质深层的反而不甚“敏感”,个人理解这和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临床的发生机制我就不谈了(过理论化的东西我也谈不上),谈谈各种情况的解决的方法吧——

     一,先谈釉质磨耗,如常见的“V类洞”或牙合 面磨耗,本人通常分两种情况来处理——A,如果V类洞釉质表面磨耗非常表浅,初次可以尝试脱敏的效果,本人试过不少品牌的产品,但临床观察很多情况脱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就可以尝试第二种方法——“封闭”法,清洁干燥牙面后,表浅的牙釉质磨耗可以利用37%的磷酸酸蚀后涂布全酸蚀粘接剂的方法进行“封闭”,可以有效解决“敏感”的问题。其操作要点是酸蚀时间不能过长,15秒就行了,另外涂布粘接剂前牙面要保持湿润状态,建议滴一滴酒精于表面,微吹气促其挥发,涂布粘接剂20秒后用微气将多余的粘接剂吹出磨耗表面,然后分两次进行光照20秒,粘接剂聚合后即刻用湿润的棉球将粘接剂表面湿润(通过观察,“3M ESPE Adper Single Bond2”临床效果突出)。。。由于 牙合 面存在反复磨耗的现象,所以“封闭”法的效果用于V类洞效果更持久。。。B,如果釉质磨耗较深,15毫米以内一般不用垫底,利用充填的方法,关键要控制好全酸蚀的过程中的酸蚀时间、彻底冲净酸蚀剂(冲洗保持10秒,先弱冲后强冲)、湿润状态、光照方法、充填方法。。。15毫米以上的本人习惯用“Ionosit”进行垫底,然后进行充填。。。充填也可以利用加强型的玻璃离子,对于1.5毫米范围内的也不要求垫底,但要注意,充填前要清洁牙面,在微湿润的状态下进行充填,因为玻璃离子固化过程存在吸水反应。。。

    二,备牙后的敏感通常由于机械刺激或污染导致。机械刺激如“手机”在预备过程中喷水不够,导致车针产热,或是“手机”连续转动的时间过长,对牙髓的持续性刺激导致牙髓充血敏感。污染主要是预备后的牙本质表面没有得到及时封闭,在临时修复过程中被外界污染而导致。另外还发现有些医生直接利用自凝固树脂在口内制作临时牙的习惯,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做法。机械性刺激其实是很好避免的——预备过程中喷水量不要过小,“手机”一定要间断性的工作,一旦发生敏感现象,最终粘接非树脂类粘接剂的可以用丁香油氧化锌粘接,只要临时冠制作密合,症状一般会消失。对于“污染”导致的“敏感”,预防方法是预备后需要进行“即刻牙本质封闭”,最终粘接如果利用光固化型树脂粘接剂的建议用“即刻牙本质粘接方法”,就是预备完以后在牙本质表面涂布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待最终粘接前进行表面粗化和再激活u/4990/archives/2009/36799.html;如果利用的是玻璃离子类粘接剂,牙体预备后可以利用脱敏的方式(临床观察"Fluor Protector" 效果不错,其具有封闭牙本质小管和释放氟的双层功效)。

    三,临床还见到超大面积的表面磨耗(牙合 面大面积釉质缺损)或部分牙体缺损的现象,此类情况通常表现反而“敏感”不是很强烈,但患者的咀嚼功能还是有不适感,这种情况可以视情况选择充填或是嵌体/MOD高嵌体,部分冠/全冠进行修复。。。或是牵涉到咬合方面的问题,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另外,感谢西安刘剑医生补充的的内容:u/3811/archives/2009/36888.html

    四,树脂充填过程的敏感,前期写过几篇相关文章,这里就不再重复:

u/4990/archives/2008/29592.html

u/4990/archives/2008/28327.html

u/4990/archives/2009/3182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