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牙医都希望达到的前牙美学修复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牙齿美容 |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laosu/archives/2008/86.html
61,临床上使用复合树脂材料需注意哪些方面,哪些问题是树脂材料需要改进的。
高质量的复合树脂材料在耐磨性、光学特性、弹性模量等方面已经接近天然牙齿,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在提高内部聚合强度和材料的pf弹性方面。这些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喜人的进展,这些问题多数通过临床技术可以得到克服。所以,临床应用,应系统全面地掌握应用技术。另外,对于二类洞充填,没有牙体组织支持的游离复合树脂修复体应该不要超过2mm,否则有可能发生修复体的折断。
追新 160楼162,163,165,166,167楼,170楼,171楼,172,173,174,176楼:
Dr.Vanini接下来会讨论牙齿的美学本质
62,作为牙医在诸多的牙齿美学修复要素当中应该首先关注哪一个要素呢?
不协调的颜色对整体效果的破坏性可能比其他任何现存的因素都大.颜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元素,颜色与特定的感觉,情感相关联.这些关联是文化背景所赋予的,同时也是个人体验所赋予的.颜色能够传达感情,引发情绪,影响精神.颜色具有情感影响力,可以令人高兴,也可以令人忧伤.人们看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事物的感觉为基础的,因此,把看到颜色同感受颜色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影响因子渗透到美学修复学中是很自然的..
63.为什么美学材料会是未来牙科修复的首选材料?
尽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颜色仅仅是获得美观的治疗效果的许多必要元素中的一种,然而,牙科患者往往非常期待牙齿经过治疗修复后,不论前牙还是后牙都能够自然美观,这是现代人类的审美情趣。正是因此原因,牙医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来研究现代美观修复材料的颜色匹配性。
64,如何理解并掌握美学修复中的颜色匹配技术?
对于牙医和牙科技师来说,颜色的匹配和色度的选择始终是他们令人尊重的职业中的一项主要而且重要的挑战。尽管颜色匹配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的牙科教学机构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普及性教育。颜色匹配没有成为医学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医学所涵盖的所有领域中,颜色科学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理解和完成颜色匹配需要三个同等重要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分别定义为a,科学理解;b,客观推断;c,主观判断。
65.Dr.vanini能具体讲授这三个元素吗?
科学理解:包括理解光与颜色的基本特性与本质,理解颜色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理解所研究的目标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牙科学中,科学理解包括构成口腔各种结构的解剖和生理。需要了解眼睛的解剖与生理,也需要了解大脑对颜色和图像的诠释。
客观推断:包括了解大众对各种颜色的普遍感受,以及个体对各种颜色的特殊感受。这样的客观推断成为精神生理学、心理学、哲学、以及我们宗教道德观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尽管这些科学领域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存在着不同,但是却都具有一个可推理的以及可预见的发现模式。
主观判断:可能是这三个因素中科学性最少的一个,但却是占据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要想获得尽可能完美的颜色匹配效果,应该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训练主观判断。在制作修复体时,至少会有三个人参与:牙医;技师和患者。每个人对颜色的看法可能不同,大家取得一致才可能成功完成美学修复。而获得一致的过程却是一个困难的而且艰巨的过程,有时可能还会需要重新制作美学修复体。在一篇科学文献中论述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对颜色刺激的不同反应,以及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对颜色的不同反应。美学修复材料制造商也同样面临准确颜色匹配的挑战。在美学材料生产过程中,目前仍然缺乏整体的标准,有时不同批次的同种材料也会发生颜色特性出现差别的现象。比色板仍然是记录颜色匹配的传统方法,可是,大部分的时候比色板并非适用。因为大多数的情况是比色板的材料同所选择的美学修复材料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r.vanini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就能够消除在颜色匹配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不确定性。
2007年最后一天,追新祝战友们新年快乐!
66.颜色的科学要素是怎样的呢?
对于颜色的现代理解来源于十七世纪,艾萨克。牛顿发现了光的光谱性质。牛顿认为光是粒子束。他进行了著名的棱镜实验,证明了白光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单一颜色。现在我们知道光包含不同波长的能量。宇宙是一个充满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磁空间,电荷的不停振动产生了电磁波。每种电磁波拥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它们一起组成了电磁波谱。人类能够看到太阳光中所包含的40%的颜色。因此,尽管白光看起来是无色、无形的,但是,它却是由特定的颜色组成,这些颜色不仅有波长,还有微粒子结构。
67,光的科学要素是什麽?
a,光的颜色:我们能够看见太阳光颜色的一个方法就是使光线通过棱镜。每一种颜色具有不同的波长,每一种颜色波的振幅也不同。当天空中的水滴成为天然棱镜时,阳光穿过水滴,每一种不同的颜色波的振幅不同,就形成了彩虹。彩虹的颜色组成了光的八阶谱系。这是真实的色调。红色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波长最长的光,红色的振动频率也是最慢的。红色发散的电磁能量是温暖的、刺激的。紫色的波长最短、振动频率最快。紫色清凉。
b,可见光谱以外的光:可见光谱的两侧存在着许多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波长的光。紫外线紧靠着紫色,在紫外线以外,电磁光的振动频率越来越快,波长越来越短,其中包括X线和Γ射线。在可见光谱的另一侧,仅靠红色光的是红外线。和红光一样,红外线也具有温暖作用,而且,红外线散发的热量更为集中,在红外线以外,电磁光的波长也越来越长,振动频率越来越慢,其中包括无线电波。
68,人类是如何识别颜色的呢?
我们识别颜色需要依赖光、反光的物体以及观察者的眼睛和大脑。自身发光的物体的颜色叫做自发光色,这种颜色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被照亮的物体的颜色叫做物体颜色,通过反射光或散射光呈现出来。光波(约400——700nm)携带的能量刺激人类的视网膜的感受器,形成颜色反应。这就产生了三种基本颜色被称为3原色:
400-500nm=蓝色
500-600nm=绿色
600-700nm=红色
自然界中遇到的所有颜色均可以通过这3种波长的光以不同的强度组合而再现。
100%=白光
0% =黑色
50% =灰色
可见光谱。蓝色光光波长为400-500nm,绿色光为500-600nm,红色光为600-700nm。
追新 176~181楼:
A.色彩轮与互补色
如果将所有这些颜色排列成一个环状,就会得到一个色彩轮。观察这个色彩轮可以看出,某些颜色是相互对应的:每一种颜色均有一种互补色或称对应色,这样,在颜色环中就有3对互补对。如同磁性的正、负极相互吸引一样,互补色也会相互吸引。下图显示了红、绿、蓝3原色与3中基本光线青、紫、黄之间的关系。
色彩轮。显示了基本色调红色、绿色、蓝色。每个基本色调的对面对应的是互补色,青色、紫色和黄色。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11927871.jpg
B色彩温度:颜色与温度有着密切联系。颜色温度T用绝对温标(Kelvin)表示。颜色T越高,这种颜色就越靠近蓝色,颜色T越低,这种颜色就越靠近红色。中午的太阳是5000Kelvin。
颜色与温度:说明低温的蓝色和高温的红色。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13913671.jpg
C.颜色的描述:颜色至少可以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描述。
a,分光光度计法:可以形容一种颜色的物理特征,如,一个表面在不同光波下的光谱反射系数。
b,比色法:可以用来说明与某种物体颜色相匹配。
c,芒塞尔(munsell)系统法:可以描述颜色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在讨论广义的牙齿颜色系统之前,请让我们先讨论一些狭义的颜色系统。
1,芒塞尔色系:
这种系统是由美国人A.H.Munsell于1905年提出的,1943年进行了修订。此系统说明了颜色的三种属性,即色调(H)、色度(C)和亮度(V)。牙科中的颜色匹配就是基于这个系统的。munsell为每一种属性都用可见的、统一的步骤确定了数值范围。
a,色调:是一种用来区分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等颜色的属性。munsell把红、黄、绿、蓝和紫称为主要色调,并以等距离将它们放置于色彩轮上。再在这些主要颜色之间插入5种中间色调,黄-红、绿-黄、蓝-绿、紫-蓝、红-紫,这样就共形成了10种色调。
b,亮度:用于说明一种颜色的深浅。亮度值的范围是从纯黑色的0到纯白色的10,黑色、白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都属于中性色,是没有色调的。有色调的颜色称为彩色。
c,色度:是指一种颜色与同一亮度的中性色之间的差异程度。色度低的颜色有时又被称为浅色,而色度高的颜色有时又被描述为高饱和度或很深的很强烈的颜色。
以下图式可以帮助理解:
从0-10的亮度刻度表。0代表黑色或低亮度。10代表白色和高亮度,中间值为灰色。
色度刻度表,从左侧低色度向右侧高色度延伸。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16916157.jpg
eviljuon 182楼:
颜色与温度说的正好是相反。
物体的色温是,色彩吸收光的温度,不是烤肉似的用火去烧。色温高是显示的冷色调,而色温低体现的才是暖色调。
5000Kelvin(开尔文)以下只能算得上是中间色温,有稳重和温暖的感觉。而对于色彩的标准色温是5000~5500Kelvin,也就是晴朗无云的天空,上午10点~下午2点阳光非直射进入室内时。
牙齿比色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步骤,严格来讲没什么好方法,但要求医生对色彩的理解很重要(这里的色彩包括牙齿),也就是对色彩的练习。
在常规比色中,应该注意牙列中彩色的变化,牙齿彩度最高的是尖牙,可以用尖牙作为参考。尖牙的彩度比中切牙高两级,下中切牙的彩度比上中切牙低一级。至于美学修复,如果常规的比色都很难比准,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17397685.jpg
天工开物 183楼:
说说我的看法:
我相信王兄理解了色温和颜色之间的关系,但个人认为“颜色与温度说的正好是相反”不太谨慎,我想确切的说法应当是“色温与人眼对颜色的温度感受是相反的”。红色通常给人温暖的感觉,但实际上红光的能量低、色温低;蓝色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但实际上蓝光的能量高、色温高。另外,通常用来衡量色彩的三个参数是明度或亮度(Value)、色度(Chroma)和色调(hue),不知王兄所说的“彩度”是什么概念。
对于比色,是完全可以利用科学、基于事实(evidence-based)的方法实现的。尽管每个人对于色彩的理解不同,但通过一定的手段是可以尽量减小这种差距的。在比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明度,其次是色度、最后是色调。事实上,即使是色盲也能够看出牙齿色彩的不一致,因为明度的差别是最为明显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Vita的3D比色板,从左至右按照明度分成几个大组,然后从上到下是色度的变化,最后才在每个组中从左到右是色调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先根据明度选择正确的组,然后在组中选择正确的色度,最后选出正确的色调。我相信大家会有这种体会,使用3D比色板不仅是色彩的种类更多,而且比色的速度也更快,因为它的设计思路是基于这种科学依据的,而不像以前是基于肉眼的观察。当然,对于真的没有信心的比色,也可以使用比色仪。
zhang_ml2006 184楼
低色温是暖色,而高色温是冷色,这个两位说的是同一含义。
彩度是Chroma的另外一种译法,关于颜色的三个向量的翻译比较混乱,比如Value可以翻译成亮度、明度,有时也翻译成色值,而Chroma则有彩度、浓度、饱和度、色度几种译法,Hue除了色调之外也翻译成色相。
eviljuon 185楼:
看来还是DDS zhang_ml厉害http://img.dxy.cn/images/smiles/smile_big.gif
看看这个,昨天返工的两颗WOL-CERAM。11比21的颈部饱和度有些高,其实在口内问题并不是很大(湿环境下),而且很容易被视觉所适应。但人和人对色彩的感觉不一样,有些人对色彩反映很强,有些则很弱,问题就出在这。这样的牙返工都会很难。
*21是死髓牙内有金属桩核,所以牙龈颜色较深。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21985604.jpg
追新 186楼回复楼上:
依照张兄提供的颜色术语对照表,王兄修复体返工的原因是色度不匹配,但我认为除去这个原因之外,还存在缺乏牙齿美学需要满足的其他元素。后面的讨论会提到这些元素。
接下来王兄的解释似乎是牙医可以利用人的审美疲劳使患者适应修复体。
还有请教王兄湿环境下为什么问题不很大?
zhang_ml2006,187楼:
对于eviljuon兄弟这个返工的病例,我认为光凭借这一张照片很难分析准确的原因,有时候瓷牙与邻牙不匹配造成的返工不太好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描述,而仅仅是一点“不自然的感觉”,而这一点点感觉却是很多微小缺陷的累积效果。
我感觉这2个中切牙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颈部饱和度太高,而是明度和邻牙有明显差异,如果把eviljuon的照片变成灰度图像的话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
对于修复体与天然牙的匹配来看,颜色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且是比较容易量化和传递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纹理、光泽、透度、荧光、乳光等很多方面,而这几个方面恰恰是我们目前的医技沟通的盲点。比如,通过观察这个患者邻牙的切端可以看到一定的乳光效应,而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技师没有通过效果瓷来充分模拟邻牙,这也是造成修复体不匹配的原因之一。
这个病例还反映了InCeram、WolCeram这一类全瓷系统的内冠(或者叫核瓷)的透光度还是比较差的,容易出现修复体明度较大的问题,尤其是患者本身牙齿透度很高或者不能保证牙体预备量的病例。因此对于高标准的美容修复还说,这一类陶瓷材料的选择应该比较慎重,当然对于基牙有金属桩核的就没得选择了。
eviljuon 188楼:
老哥,亮度高的原因是照相时环闪和光圈调节的原因,在患者口内确实只是颈部饱和度高。
医生跟我说过几次,现在有时候照的像感觉不如做之前的。相机是佳能400D,60mm的微距加环闪,配置不错可能是照相时光圈调节的原因。再有,感觉如果使用微距闪光要比环闪的效果好。
追新 189楼~198楼:
69.munsell色彩空间。
色调、亮度和色度是各自独立变化的,颜色可以排列成三维空间。中性色所在的垂直轴称为中性轴。黑色在底部,白色在顶端,各种灰色分布于中间。色调围绕中性轴,显示出多个角度,色度与中性轴垂直,并且向外发散。见下图。
芒塞尔色彩空间。纵轴代表亮度,底部为黑色,顶端为白色,中间为灰色。色彩轮围绕的轴代表色调和色度,向外延伸时色调和色度均增大,垂直于纵轴。色调、色度和亮度可以有各种组合。
CIE L*A*B*刻度。纵轴或L刻度代表亮度,ab轴代表色调和色度。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24376962.jpg
70.CIE XYZ色彩系统
1931年,CIE(国际照明协会)开发了XYZ颜色系统,又称为"标准颜色系统”。颜色的红色组分沿着X轴(横轴)延伸,绿色组分沿着Y轴(纵轴)延伸。每种颜色均位于一个特定的点上,沿着相应的平面向左侧移动时,颜色的光谱纯度逐渐降低。这个系统中未考虑亮度因素。
71.CIE L*A*B*颜色系统
在以测定热量法测量颜色时,三维系统是根据距离区分颜色的。a轴从绿色(-a)延伸至红色(+a);b轴从蓝色(-b)延伸至黄色(+b)。亮度(L)从底部向顶端逐渐增加。见上图。
71.接下来我们再来定义彩色和非彩色。
非颜色是白色、黑色和介于黑白色之间的灰色。这些色彩没有色调和色度。
颜色就是我们感觉到存在有“颜色”的所有颜色。即白色、黑色或灰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72.在讨论牙齿美学前让我们以复习颜色科学简史的形式将颜色科学进行小结。
1666年,牛顿发现光谱色带,我们观察彩虹可以发现,在光束中没有紫红色(magenta)。牛顿将太阳光谱中的颜色位置连接成环状。因此,颜色环的创意来自于牛顿。牛顿在色环中(new‘s
Color
wheel)把光谱分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7中颜色。并在其著作《光学》中提出了光的粒子说。
1690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出版了《光论》一书,正式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圆满的解释了光速在光密介质中减小的原因,同时,解释了光进入冰洲石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他与牛顿俩人就光学本质的争论被后世科学史家认为是当时科学进步的双引擎。
1802年,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发展了惠更斯理论,提出了红、绿、兰(RGhttp://img.dxy.cn/images/smiles/smile_blackeye.gif三元色(three primary color)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眼睛具有红、绿
、兰3种不同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他提出的视觉学说(color vision)被称为young-Helmholtz
theory。
1810年,文学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也加入了颜色的研究队伍,由此可见当时这场辩论的热度。他改进了牛顿的理论,撰写了《颜色学》(theory of
colors)一书,提出了6等分均衡色环,并认为在光谱之外的紫红色应该出现在完整的色环上。同时还开发了一种三角形的色彩图表。
1810年,phillip otto
runge开发出了一种球形的3D颜色模型(color
sphere),这种模型基于色调(hue)和黑与白。他的理论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1860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维(james clerk
maxwell)进一步探索了3原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3种基色相加产生的色调,不能够覆盖整个感知色调的色域,而使用相减混色产生的色调却可以。他认识到彩色表面的色调和色度对眼睛的敏感度比亮度要低。
1861年maxwell根据3原色混色的理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maxwell的工作也被后人认为是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追新 199楼~215楼:
1905年,美国人芒塞儿(albert H.munsell)开发了第一个广泛被接受的颜色次序制(color order
system)称为munsell颜色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对颜色作出了精确的描述,munsell颜色空间描述的所有颜色集合体,称为munsell色立体(munsell color
solid)像一个扭曲的偏心球体。
1914年,奥斯特瓦德(wilhelm ostwald)提出了ostwald颜色系统,由于其在高亮度时精确描述困难,后来逐渐被munsell系统淘汰。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 CIE)定义了标准颜色系统,规定了所有的激励值应该为正值,并且都应该使用X和Y两个颜色坐标来表示所有可见的颜色。现在,我们熟悉的CIE色度图(CIE chromaticity diagram)就是运用xy平面表示的马蹄形曲线,它为大多数定量的颜色度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http://www.startdental.com/blog/UploadFiles/2008-7/5030653254.jpg
1983年,经过了一个世纪,3位美国生理学家dartnall,bowmaker和mollon才通过生理学实验证明了thomas
young的假说,在眼底中的确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锥形细胞。
73.Dr.vanini自然牙齿的颜色是怎样的呢?
在描述自然牙齿的颜色时,我们发现了两个另外的颜色属性。牙齿颜色除了色调、色度和亮度这3个属性之外,还具有乳光和荧光这两个属性。对于前3种属性的定义,与munsell所做的基本一致,但是,每种属性还需要进一步说明:
1)色调:
牙齿的基本颜色来源是牙本质,具有活性。健康的牙齿的色调范围在黄色至黄红色之间。
2)色度:
自然牙齿的色度主要也是牙本质决定的,但是,其也受牙釉质的半透明度和厚度的影响。牙釉质越薄,对色度的影响就越小。在牙颈部,牙釉质很薄,色度看起来就比较高。牙釉质越厚,色度被遮盖得就越多,牙齿呈现的色度就越减弱。
3)亮度:
自然牙齿的亮度主要是由牙釉质的质地和厚度决定的。牙釉质越厚,光学效果越好,亮度值就越高。如果牙本质很厚,非常不透明,就会降低牙釉质的亮度。
4)乳光:
在自然牙中,乳光是牙釉质产生的一种效果,是由牙釉质中各种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不同的耐熔物质和羟基磷灰石结晶对入射光的散射能力决定的。当长波穿过牙齿而短波被反射时,就会产生蓝色的光束。这种光的效果可以表现为从蓝色到灰色到白色的发光区。
5)荧光:
当机体吸收发光的能量然后散射成可见光谱时就会出现这种效果。在自然状态下,紫外光撞击牙本质与牙釉质的釉牙本质界的色素,形成从强白光到浅兰光的发散,就形成了荧光。
74.在讨论自然牙齿颜色生理学之前,我们必须搞清几个基础概念即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
半透明与不透明这两个参数很难解释清楚,更加的难以量化。
a,不透明:
物体内部充满密集的微粒物质时,大部分光线会被反射或吸收,这时物体表现为不透明。
b,透明:
物体的主要成分缺乏微粒物质时,大部分光线能够穿透物质,物体表现为透明。
c,半透明:
物体内部存在离散的微小颗粒时,部分光线穿透物体,部分光线被反射出来,这种物体表现为半透明。
75.Dr.vanini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牙医与技师之间讨论半透明的问题,在您的理论中半透明性是如何看待的?
根据定义,半透明的材料的内部必须含有微粒物质,这些微粒受到光线的撞击会反射或散射光线。自然牙齿中的这些粒子,很小且大小和形状均不规则,主要反射较短波长的光即蓝光。当光线撞击这些粒子时,这些粒子使牙齿看起来“闪光”或“生动”。其实,这就是乳光。
目前,半透明这个词汇已经成为美容修复牙科和牙医们的术语了,牙医在探索仿真修复体时,向技师要求越来越多的半透明。其实,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就会明白,牙医所寻求的不是半透明。而是更多的闪光和生动效果,也就是乳光。也有人将此称作生命感。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乳光”看作与“半透明”相对的词,但是,一旦领会了乳光这一点,当提到对一个美学修复体的要求时,就会更容易理解,困惑也就会明显减少了。
76.此前讨论的内容多是色彩学基础,接下来我们应该讨论一下光学和物理学。
a,介质(medium):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是前者的介质。某些波动运动如光波、声波等,借此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动运动的介质。
b,反射(refection):波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其传播方向突然改变而回到其来源的介质。这种现象称为反射。波被反射时,会遵从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于其入射角。也就是说,光线进入时反射的角度一定与光线进入的角度相等。
反射按介质的特点可以分为镜射(specular)和漫射(diffuse)。前者是在平滑的表面反射,反射时反射角会以统一方向进行;后者则是在不平滑的表面反射,各条光线的反射角方向会混乱。镜射时平滑的表面会出现清晰的影像,而漫射时则会出现较模糊的影像。但无论镜射或漫射,影像都与真实物体倒转。
c,折射(refraction):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或者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率不同的部分运行时,由于波速的差异,使光的运行方向改变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符合司乃尔定律(snell's
law).
此定律指出光从真空进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的正弦跟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等于这种介质的折射率n.这项定律以如下公式显示:sini/sinr=n.这条公式又被称为Snell公式。
d,折射率: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与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n=c/v.
e,色散现象: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现象。色散现象说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随光的频率而变化。当复色光在介质界面上折射时,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的不同而彼此分离。精确地解释色散现象需要量子力学知识。
f,散射(scattering):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部分光束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称作光的散射。
引起光散射的原因是由于介质中存在着其他物质的微粒,或者由于介质本身密度不均匀性即密度涨落。
一般根据光的散射的原因不同,将光的散射分为两类:
1,廷德尔散射:
颗粒浑浊介质(颗粒线度和光的波长差不多)的散射,散射光的强度和入射光的波长的关系不明显,散射光的波长和入射光的波长相同。
2,分子散射:
当光通过纯净介质时,由于构成该介质的分子密度涨落而被散射的现象。分子散射的光强度和入射光的波长有关,但散射光的波长仍和入射光相同。
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部分光偏离原方向传播发生散射现象,偏离原方向的光称为散射光,散射光一般为偏折光。散射光的波长不发生变化的有廷德尔散射、分子散射等;散射光波长发生改变的有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和康普顿散射等。
廷德尔散射由英国物理学家J.廷德尔首先研究,是由均匀介质中的悬浮粒子引起的散射,如空气中的烟、雾、尘埃,以及乳浊液、胶体等引起的散射均属于这一类。
介质中存在大量不均匀区域是产生光散射的原因,有光入射时,每个小区域成为散射中心,向各个方向发出同频率的次波,这些次波间无固定相位关系,它们在某方向上的非相干叠加形成了该方向的散射光。J.W.S.瑞利研究了线度比波长小的微粒所引起的散射,并于1871年提出了瑞利散射定律,根据瑞利定律可以完美地解释天空和大海的蓝色和夕阳的橙红色的原因。
对于线度比波长大的微粒,散射规律不再遵守瑞利定律,称为米氏散射,散射光强与微粒大小和形状有复杂关系。
衍射(diffraction):波在传播时
(1)若被一个大小接近于或小于波长的微粒阻挡,就会绕过这个微粒继续传播。
(2)若通过一个大小近于或小于波长的孔,则以孔为中心形成环形波向前传播。
衍射现象可以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最早发现衍射现象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格里马蒂,他在1665年观察光线通过圆孔后的强弱分布时发现,光的分布没有截然的边界,不能用当时通行的光的微粒说来解释。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78年发明惠更斯原理用波动说解释了衍射现象。1882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希霍夫运用积分定理建立了衍射理论。
77.牙本质在美学修复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上进行的讨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牙齿的生理学以及如何评价修复体的美学水平,我们观察到的牙齿颜色是光线与牙本质和牙釉质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牙本质的宏观和微观解剖结构导致牙本质呈现出较高的色调和较低的不透明颜色,这样牙本质就成为影响牙齿色调和色度的主要结构。科学文献指出,牙本质的主要色调是黄-红色,但是这个色调的量在76%至86%之间,其余的部分是黄色。用vita板的标准来看,牙齿的色调主要是在A的阈值范围内,小的部分为B色度。
牙本质小管具有不同的直径;牙本质小管的数量和其s状分布形成了牙本质密集与稀疏的矿化区。牙本质小管多种多样的微观解剖结构,与牙本质的宏观解剖结构一起,共同造成牙本质中存在折射指数不同的区域,因此,形成了对光线反射和折射不一致的效果。这样,造成了牙本质中存在不透明的程度和色度的饱和度不同的区域。使牙本质呈现出多色度效果。1996年Dr.Vanini研究了这种现象,把这种多色度效果定义为"色度条带“并加以应用。在宏观水平,可以认为色度条带包括三个主要区域:
颈部1/3;中部1/3;切缘1/3.
牙颈部区的色度饱和度最高,通过牙体中部向切缘过渡时,色度逐渐降低,切缘的色度饱和度最低。Dr.Vanini证明,即使在这三个主要条带区内,仍然是不透明度高,色度饱和度高的区域与色度饱和度低的区域相混合的,呈现真正的多色度效果。
牙本质有些区域的色度分布模式类似不同色度条带的分布,有些区域的不同色度是无规律的任意分布的。牙本质内的有机色素造成了牙本质的荧光效果,使牙齿出现白色或蓝色的闪光区。
荧光(Fluorescence):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光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入射光就被称为荧光。
荧光产生的微观机制: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其中的电子从基态S(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2。处于激发态S2的电子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释放其能量回到基态。如果电子S2经由非常快的内转换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稍低并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S2--S1,紧接着从S1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S0:S1--S0+能量,这里发出的光就是荧光。荧光态的寿命非常短。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立即”退激发的具体含义。
牙本质是具有荧光性的物质,从以上荧光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到,修复体的荧光性在美学修复的重要性,因为荧光性可以提高牙齿的明度。所以没有荧光性的修复材料不能称其为美学材料。
78.牙釉质的作用。
牙釉质内的无机成分有序地排列,形成牙釉质棱镜,牙釉质在牙本质表面的覆盖厚度各处不同,牙釉质内存在着有机蛋白色素,在光线射向牙釉质的时候,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过。牙釉质的半透明性和乳光赋予了牙齿的亮度,同其下面的牙本质的浓厚颜色和不透明一起,共同赋予了牙齿的闪光和生动的外观效果。牙釉质越厚,光线折射和反射得越多,牙齿的发光度就越高,牙齿就显得越白。
乳光(opalescence):是一种类型的二向色性(Dichroism),看上去象是在高胶态系统(Dispersed
systems)中存在着一些不透明性(Opacity)。此种物质在入射光方向观察呈现为微黄-红色,在
折射光方向观察呈现出蓝色,其特性为折射光与入射光正交,即成垂直。自然界中,蛋白石(opal)具有相同的现象,科学上依此命名为乳光。
乳光由于程度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是仅仅能够看到轻微的乳光状态;更多更大的微粒,会造成强烈的折射,看上去,这些微粒状态就像人造云。当然,强烈集中的折射会使得所有经过的光线均被折射,因而导致物质呈现不再透明。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晴朗蓝色的天空和夕阳落日时分的橙红色天空。另一个例子是在盛满清水的玻璃杯中加入几滴牛奶,牛奶杯会呈现出微蓝色,如果我们从光源的方向看,又会呈现出橙红色。瑞利折射理论可以非常完美的解释以上的现象。牙釉质是半透明的物质,乳光性是其光学特性,透明的材料无论怎样外染色也是无法模拟出牙釉质的乳光性和二向色性。
晕(halo):是由悬浮在介质中的微小透明介质,把光源的光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光学现象。晕通常呈现为环状或弧状。由于微小介质的类型,方位及光源的入射角等因素的复杂结合,会产生多种晕相,最常见的是22度晕,称为小晕(small
halo)即角半径为22度晕,其内缘为暗红色外缘为不明显的蓝色;当角半径为46度时的晕称为大晕(lange
halo)其色彩较黯淡,较少出现。通常的晕是各种晕的综合效果,称为复杂晕。自然牙齿围绕各个釉柱形成许多小棱镜当光照射牙釉质时会有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