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分类: 补牙与根管治疗 |
自从40年前Buonocore引入用磷酸酸蚀牙釉质增强树脂和牙釉质及牙本质之间的粘接这一技术以来,齿科树脂同牙釉质和牙本质之间的粘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最早的齿科粘接剂只能将树脂粘接到牙釉质上,几乎无法粘接到牙本质上或封闭牙本质间隙。其后几代的齿科粘接剂极大地改善了对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和对牙本质间隙的封闭,同时也保持了对牙釉质的高强度粘接。随着齿科金属用量的下降和病人对审美要求的提高,齿科树脂类粘接剂及树脂直接和间接充填修复材料的使用会继续增加。由于当前几乎所有的修复治疗都需要用到齿科粘接剂进行治疗或加强治疗效果,因此具备可靠易用的粘接剂就非常重要。本文讨论最出色的新一代齿科粘接剂
iBond,其所有组分都在一个瓶子内,使用时一步操作即可完成,不需要进行混合。
齿科粘接剂的发展史
过去40年来齿科粘接系统不断地持续发展,其化学构成、机理、瓶装的数量、使用技术和效果都有变化。通常将齿科粘接剂归类为几代产品,尽管这样的归类将齿科粘接剂的复杂性归纳过于简单,但能让我们迅速了解每一代粘接剂的总体特点并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具体操作。
上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使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粘接剂不推荐用于对牙本质进行酸蚀,而是靠同玷污层产生粘接力。与玷污层之间的这一弱粘接(2MPa 到 6Mpa)仍然会使牙本质出现临床微渗漏而产生边缘染色。
上世纪 80 年代的第三代粘接系统引入了牙本质酸蚀和一个设计为可以渗透入牙本质小管的分离底漆来增强粘接强度。像Scotchbond 2这样的粘接剂增强了对牙本质的粘接力约 12MPa到15Mpa并且减少了牙本质边缘微渗漏的可能性。但时间长后边缘染色会导致临床充填的失败。
90年代初的第四代粘接剂使用的化学成分能穿透酸蚀的和软化的牙本质小管,形成胶原纤维和树脂的混合层。Fusayama和Nakabayash将其描述为树脂渗透入牙本质形成高强度粘接和牙本质小管封闭,而Kanca根据这一系统引入了“湿粘接”的理念,第四代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范围从几到25MPa左右,和早几代的产品相比极大地减少了边缘微渗漏。早期的粘接剂要求能够精确控制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酸蚀、牙本质表面水的量,且牙釉质和牙本质上要使用2个或更多的组分,要用到多个瓶子,步骤繁多,临床操作复杂,因此牙医开始寻求简化的粘接剂。
齿科粘接剂极大地提高了对牙本质的粘接和边缘密闭性同时保证了对牙釉质的高粘接度。9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五代粘接剂将底漆和粘接剂合为一体,同时也保持了高粘接强度,但是可控的酸蚀度、表面湿润度和树脂安放仍然对临床操作构成挑战。
在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出现的第六代齿科粘接剂将原先在牙本质制备和唾液隔离后涂敷在牙釉质和牙本质上的酸蚀底漆合成为一体,取消了单独的酸蚀步骤。底漆留在牙本上,粘接剂覆盖在上面。其后的第六代粘接剂改良型要求将酸性底漆和粘接剂混合后用到牙本质和牙釉质上去,这些粘接剂产生的术后敏感机率也比先前几代的产品少,但对牙本质和牙釉质的粘接力低于第四代和第五代产品。
目前的修复治疗几乎全都要使用齿科粘接剂进行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因此粘接剂的可靠易用就变得很重要了。
2002年后期出项了第七代粘接剂,将酸蚀剂、底漆和粘接剂合成在一个瓶内,不必再进行额外混合和/或放置步骤。技工室研究表明粘接度和颈缘封闭程度和第六代产品是一样的。表1对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代齿科粘接剂的分类和组分进行了比较。图1对各代粘接剂对牙本质的粘接力进行了比较。表2比较了各代粘接剂的组分数量和临床操作步骤。早期的粘接剂对牙釉质和牙本质上可控的酸蚀度、牙本质表面上水的保留量及在牙釉质和牙本质上涂敷2个以上的组分等要求操作非常精确。
iBond齿科粘接系统
iBond是第七代单瓶装齿科粘接剂,无需混合,一步操作完成酸蚀、粘接、脱敏、消毒和涂底漆这些步骤(图2,表3)。表4展示了每种成分的功能。
科学测试
牙医使用齿科粘接剂时要考虑的两个临床要点是对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高粘接强度和可靠的边缘密闭特性。粘接剂在研究室内是通过进行剪切力和拉伸力测试进行评估的。iBond的粘接强度和第五第六代产品相当,图3到5是几个实验室进行的粘接强度研究结果。由于多瓶装和多步骤的临床操作过于复杂,牙医开始寻求简化的粘接剂。边缘密闭性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照相或在树脂和牙本之间的染色渗透来观察,图6和7表明边缘缝隙和边缘对染色剂渗漏的阻滞。
临床使用
自酸蚀齿科粘接剂的临床操作步骤少于前几代的产品。但所有包括第七代产品在内的齿科粘接剂都要求仔细施用以确保最大程度的粘接和边缘封闭。建议使用iBond时进行以下步骤操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1.进行粘接步骤时,使牙本质与唾液隔离开。
2.用磨头完成最后制备。
3.清洗制备区,用水冲去碎屑,去除多余的水。
4.用小刷子浸没到iBond瓶内。
5.在牙釉和牙本上连续涂3层然后轻轻擦30秒。
6.用微风吹拂或真空抽吸方式去处丙酮和水溶剂。
7.用500mW/C2以上的齿科光固化机照射固化20秒。
8.放置树脂。
所有包括第七代产品在内的齿科粘接剂都要求仔细施用以确保最大程度的粘接和边缘封闭。
结论
iBond是第一个含有所有齿科粘接成分(酸蚀、粘接、脱敏)的单组分一步操作齿科粘接剂。经技术室测试后确认iBond的物理特性和其他自酸蚀粘接剂类似,可以在所有需要使用齿科
粘接剂的临床条件下使用。
公开
Loma Linda 大学齿科研究中心得到贺利氏古莎授权进行 iBond 的技工室研究。
本文由贺利氏古莎齿科提供,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 Buonocore MG. A simpl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adhesion of acrylic illing materials to enamel surfaces. J Dent Res. 1955; 34 : 849 - 853.
2.Vam Meerbeek B, Inoue S, Perdigao J, et al. In : Fundamentals of Operative Dentistry. 2nd ed. Carol Stream, Ill : Quintessence Publishing Co, Inc; 2001;194 - 214.
3.Fusayama T, et al. Non - pressure adhesion of a new adhesive restorative system. J Dent Res. 1979; 58 : 1364.
4.Nakabayashi N. Resin reinforced dentin due to infiltration of monomers into the dentin at the adhesive interface. J Jpn Dent Mat Devices. 1982; 1 : 78 - 81.
5.Kanca J Ill. Resin bonding to wet substrate. I. Bonding to dentin. Quintessence Int. 1992; 23 : 39 - 41.
6.Miller MB. Self - etching adhesives : solving the sensitivity conundrum. Pract Proced Aesther Dent. 2002; 14 : 406.
齿科粘接剂的发展史
过去40年来齿科粘接系统不断地持续发展,其化学构成、机理、瓶装的数量、使用技术和效果都有变化。通常将齿科粘接剂归类为几代产品,尽管这样的归类将齿科粘接剂的复杂性归纳过于简单,但能让我们迅速了解每一代粘接剂的总体特点并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具体操作。
上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使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粘接剂不推荐用于对牙本质进行酸蚀,而是靠同玷污层产生粘接力。与玷污层之间的这一弱粘接(2MPa 到 6Mpa)仍然会使牙本质出现临床微渗漏而产生边缘染色。
上世纪 80 年代的第三代粘接系统引入了牙本质酸蚀和一个设计为可以渗透入牙本质小管的分离底漆来增强粘接强度。像Scotchbond 2这样的粘接剂增强了对牙本质的粘接力约 12MPa到15Mpa并且减少了牙本质边缘微渗漏的可能性。但时间长后边缘染色会导致临床充填的失败。
90年代初的第四代粘接剂使用的化学成分能穿透酸蚀的和软化的牙本质小管,形成胶原纤维和树脂的混合层。Fusayama和Nakabayash将其描述为树脂渗透入牙本质形成高强度粘接和牙本质小管封闭,而Kanca根据这一系统引入了“湿粘接”的理念,第四代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范围从几到25MPa左右,和早几代的产品相比极大地减少了边缘微渗漏。早期的粘接剂要求能够精确控制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酸蚀、牙本质表面水的量,且牙釉质和牙本质上要使用2个或更多的组分,要用到多个瓶子,步骤繁多,临床操作复杂,因此牙医开始寻求简化的粘接剂。
齿科粘接剂极大地提高了对牙本质的粘接和边缘密闭性同时保证了对牙釉质的高粘接度。9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五代粘接剂将底漆和粘接剂合为一体,同时也保持了高粘接强度,但是可控的酸蚀度、表面湿润度和树脂安放仍然对临床操作构成挑战。
在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出现的第六代齿科粘接剂将原先在牙本质制备和唾液隔离后涂敷在牙釉质和牙本质上的酸蚀底漆合成为一体,取消了单独的酸蚀步骤。底漆留在牙本上,粘接剂覆盖在上面。其后的第六代粘接剂改良型要求将酸性底漆和粘接剂混合后用到牙本质和牙釉质上去,这些粘接剂产生的术后敏感机率也比先前几代的产品少,但对牙本质和牙釉质的粘接力低于第四代和第五代产品。
目前的修复治疗几乎全都要使用齿科粘接剂进行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因此粘接剂的可靠易用就变得很重要了。
2002年后期出项了第七代粘接剂,将酸蚀剂、底漆和粘接剂合成在一个瓶内,不必再进行额外混合和/或放置步骤。技工室研究表明粘接度和颈缘封闭程度和第六代产品是一样的。表1对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代齿科粘接剂的分类和组分进行了比较。图1对各代粘接剂对牙本质的粘接力进行了比较。表2比较了各代粘接剂的组分数量和临床操作步骤。早期的粘接剂对牙釉质和牙本质上可控的酸蚀度、牙本质表面上水的保留量及在牙釉质和牙本质上涂敷2个以上的组分等要求操作非常精确。
iBond齿科粘接系统
iBond是第七代单瓶装齿科粘接剂,无需混合,一步操作完成酸蚀、粘接、脱敏、消毒和涂底漆这些步骤(图2,表3)。表4展示了每种成分的功能。
科学测试
牙医使用齿科粘接剂时要考虑的两个临床要点是对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高粘接强度和可靠的边缘密闭特性。粘接剂在研究室内是通过进行剪切力和拉伸力测试进行评估的。iBond的粘接强度和第五第六代产品相当,图3到5是几个实验室进行的粘接强度研究结果。由于多瓶装和多步骤的临床操作过于复杂,牙医开始寻求简化的粘接剂。边缘密闭性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照相或在树脂和牙本之间的染色渗透来观察,图6和7表明边缘缝隙和边缘对染色剂渗漏的阻滞。
临床使用
自酸蚀齿科粘接剂的临床操作步骤少于前几代的产品。但所有包括第七代产品在内的齿科粘接剂都要求仔细施用以确保最大程度的粘接和边缘封闭。建议使用iBond时进行以下步骤操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1.进行粘接步骤时,使牙本质与唾液隔离开。
2.用磨头完成最后制备。
3.清洗制备区,用水冲去碎屑,去除多余的水。
4.用小刷子浸没到iBond瓶内。
5.在牙釉和牙本上连续涂3层然后轻轻擦30秒。
6.用微风吹拂或真空抽吸方式去处丙酮和水溶剂。
7.用500mW/C2以上的齿科光固化机照射固化20秒。
8.放置树脂。
所有包括第七代产品在内的齿科粘接剂都要求仔细施用以确保最大程度的粘接和边缘封闭。
结论
iBond是第一个含有所有齿科粘接成分(酸蚀、粘接、脱敏)的单组分一步操作齿科粘接剂。经技术室测试后确认iBond的物理特性和其他自酸蚀粘接剂类似,可以在所有需要使用齿科
粘接剂的临床条件下使用。
公开
Loma Linda 大学齿科研究中心得到贺利氏古莎授权进行 iBond 的技工室研究。
本文由贺利氏古莎齿科提供,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 Buonocore MG. A simpl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adhesion of acrylic illing materials to enamel surfaces. J Dent Res. 1955; 34 : 849 - 853.
2.Vam Meerbeek B, Inoue S, Perdigao J, et al. In : Fundamentals of Operative Dentistry. 2nd ed. Carol Stream, Ill : Quintessence Publishing Co, Inc; 2001;194 - 214.
3.Fusayama T, et al. Non - pressure adhesion of a new adhesive restorative system. J Dent Res. 1979; 58 : 1364.
4.Nakabayashi N. Resin reinforced dentin due to infiltration of monomers into the dentin at the adhesive interface. J Jpn Dent Mat Devices. 1982; 1 : 78 - 81.
5.Kanca J Ill. Resin bonding to wet substrate. I. Bonding to dentin. Quintessence Int. 1992; 23 : 39 - 41.
6.Miller MB. Self - etching adhesives : solving the sensitivity conundrum. Pract Proced Aesther Dent. 2002; 14 : 406.
前一篇:牙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