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相关医疗法规的逐步完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新理念——“以患者为中
心”体现的日益突出。过去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粗犷模式正逐步被精细、完善的预防保健体系所取代。自主择院、自主择医、医疗过程知情、医疗收费透明等无不体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这无疑对医生的素质和服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今的医生不仅要为患者治病而且必须适应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就诊模式和医疗服务理念,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真正让“消费者”满意。如不能正确地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意图,妥善地处理医患摩擦,果断地进行医疗决策,就会导致“消费者”不满,从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有的甚至发生严重的医疗纠纷。所以在现有条件下需要加强接诊技能的培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培养接诊技能
1、交流沟通能力
医护之间、医技之间、以及医患之间,各方面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整个医疗活动不可或缺。其中医患之间的交流对医疗服务质量尤为重要。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而且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及家庭环境因素。经过认真的交流沟通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与患者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相互合作关系,才能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
观察的艺术:作为医生一定要眼见为实。通过详细的检查而得出客观实际的诊断结果。在检查过程中,医生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全心投入;绝不敷衍了事、一切想当然或人云亦云。
听的艺术:有效的倾听是必须积极的。倾听要掌握几个细节(1)同化:在倾听时可点头,或用语言,如“恩”“噢”,表示已明白患者的意图,可以继续表达。(2)复述:重复患者使用过的一些词汇和细节,表示你的关注和强调其中的重要细节。(3)澄清:对患者说过的话如表示疑问或困惑,要及时提出,如“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间”“怎么处理”等等,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并帮助患者弄清细节,掌握问题的特殊性。(4)确认:仔细倾听后,一般要问一下患者,“你感觉说清楚了没有?还有别的什么吗?”这样才可以使医患之间的交流完全透彻。
共情艺术:共情在临床心理学中也叫同理心或共感,它是连接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表现为态度和非语言的交流,如关注、点头、微笑或悲伤。一个共情能力敏锐的人,它不仅能及时准确地揣摩到别人的感受,还能准确及时地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共情又是一种洞察力。学会共情要掌握以下技术要领(1)转换角色:把自己假设成患者或是其亲属,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用诚心去体会患者的感受,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2)投入的倾听:运用倾听艺术与其交流。(3)及时反馈: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动作适时作出回应。
2、语言表达能力
患者就医时经常心存顾虑,也十分敏感,医护人员不经意的话语有可能造成患者的极大反感,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现在往往很多医疗纠纷源于医护人员说话语气生硬、语言冰冷、不耐烦、武断甚至嘲弄、蔑视等。因此作为医生,注意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使很必要的。
语言表达艺术:
(1)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用词。一般讲话语气要平缓、温和,语调适中。用词要准确到位,不可随意脱口而出。
(2)注意说话的方式、技巧。避免语言生硬,照搬书本,满口专业术语,或用“这你不懂”、“讲一天你也不明白”、“别问那么多”、“你只能这样”之类的词语回应患者,越是如此,患者对医生越不信任。患者非专业人士,所做医疗决策应力图用最简洁易懂的通俗话语传达给患者,如该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优缺点等,并提出其他可能的方案供患者选择。
(3)注意仪态。治疗过程中要严肃认真,举止得体。实施治疗方案时,要全神贯注,杜绝边工作边聊天,或打手机之类。接诊患者其间不要随意离开,让患者长时间等待,如确实有重要事宜,应先向患者致歉,“我去几分钟就来,您先休息一下”。
3、调控能力。
首先是医生自身情绪的控制。平稳的情绪是诊治患者的重要前提,在医患交往中,如果医生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患者的就诊信心,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顺利地完成治疗,并可保证治疗质量。
其次,医生应当积极主动调节患者情绪。患者悲观时要给予鼓励,患者盲目乐观时或期望过分强烈时,要适宜地纠正患者思维,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现况。
4、现代社会适应能力。
医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品质的培养。这种情感、品质在与患者交流中能产生恰当的共鸣。一个患者对医生是否满意,不仅在于他们能判断医生所给的诊断和治疗处置的优劣、医生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还在于医生是否认真、耐心;是否抱着同情心并尽了最大努力。因此,同情心和耐心是医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情感品质。富有同情心的医生会得到患者的信任,患者只愿与真诚的医生进行交流和配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