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分类: 牙齿美容 |
比色是口腔修复科制作修复体时一个重要步骤,但比色时往往忽视客观因素,这样也影响了比色的效果,如光源的种类、诊室的墙壁及医生比色的视角等,都会影响比色和选色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的说说容易忽视的一些客观因素。
1、最适合比色的环境是中性色环境,中性色也就是由白色和黑色混合的各种灰色环境。
2、比色时医生的视线应与患者的牙齿平齐。
3、比色的速度要快,不超过5秒,长时间会使锥体细胞紧张导致对彩度和明度的感觉降低。
4、每次颜色评估时,凝视中性色或蓝色一段时间,以提高眼睛对牙齿色彩的敏感性。
5、眯眼可减少光线进入眼睛,而使分别明度的杆细胞活跃。
6、忽略比色板上牙齿的颈部,以免分散注意力。有条件可将比色板牙齿颈部的位置磨掉。
7、在不同的光源下比色,确定同色在不同光源下的相同性。
8、注意牙齿在牙列中彩度的变化,如尖牙的彩度要比中切牙高。
9、尝试使用三倍放大镜比色。
10、最终确定颜色时,尝试与患者同方向观察颜色(从镜子中观看)
11、避免在疲劳的情况下为患者比色。
(补充)比色的最佳色温是5500开尔文(多云的天气)。
以上就是比色中极易被忽视的一些客观因素,至于主观因素,那就要看我们的医生的辩色能力、对色彩理论的了解、审美的修养及经验的累积了,这里写的再多也只是九牛一毛。
昨天,跟一个哥们对加工的修复体做了个统计,主要是想看看这么长时间,哪方面出的问题比较多。总的来说边缘是最好,形态在提供诊断蜡牙以及参考模型的前提下也不错,最差的就是颜色,这个问题很严重。那么颜色的出现差异责任在谁,医生还是技工?首先说明一下,推卸责任就是最愚蠢的行为,其次不管是技工还是临床医生根本就没有对色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问题本身是在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看待比色中出现的一些差异。
比色时的视觉适应与色彩适应:这是指人的眼睛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复杂变化的能力。当一个人走进暗室时,开始是看不见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恢复视觉,这就叫做暗适应现象。反过来,从暗处走到亮处,在最处也是看不清物体,经过几秒以后视觉恢复,这就叫做明适应现象。这主要是视网膜对光的刺激由强到弱和由弱到强的敏感度变化的结果。人对暗适应需2~3分钟,而明适应只需几秒。。假如你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刚开始外界的景物会带有镜片的颜色,但过了一段时间后,镜片的颜色会逐渐消失,外界景物会恢复到近似自然的颜色,而一旦摘下眼镜,景物颜色会突然失真,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这就是色彩的适应。如果长时间注视某一种颜色,你的彩度识别会明显减弱。
了解色彩生理与心理作用:人对色彩可以分为直觉和思维反映两个阶段,直觉是指几乎不需要任何思考而感觉到的,而思维是经过思考后判断出的色彩,前者是生理性的,而后者是心理性的。这些包括:生理的张缩感(波的长短)、距离感(进退)、冷暖感及心理作用中的年龄、色彩经历、情绪、环境和个人修养等。
比色板: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比色板有:Shofu比色板,VitaVMK95比色板,Vita
3D-Master比色板和Ivoclor比色板等。但比色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颜色范围过窄,一般只有16-26种,而天然牙颜色大约有800多种。
②比色板的颜色在颜色空间内的一些区域聚集,而在另一些区域却空缺,缺乏亮度较高及饱和度较大的红黄色调比色片。
③进口的比色板与中国人牙色范围符合程度低。
④不同品牌的瓷粉与比色板不匹配。
以上就是我这两天从各类文献查到对与比色差异有关的一些内容。这里强调一下,医技之间具有建设性的信息传递并非仅仅告诉一个颜色,尤其是在比色困难时和临近牙颜色较特殊时,不仅需要指出基本颜色,而且还要选择体瓷、切端及所在的位置,图表应显示比色特性的图案。如:切端半透明图案、钙化区图案、花纹区和高彩度区等。总之,医技间沟通的信息清晰而准确,才能使修复体达到美学效果。
http://blog.kq88.com/UploadFiles/2007-8/821782961.jpg
前一篇:浅谈Procera瓷牙
后一篇:如何做好“四手操作”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