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牙齿美容瓷贴面烤瓷牙洗牙口腔溃疡 |
分类: 固定修复 |
烤瓷贴面是前牙美容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粘接是瓷贴
面修复成败的重要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影响瓷贴面修复粘接效果的诸多因素
及相应护理措施。
一、影响瓷贴面粘接的因素
1.粘接材料及偶联剂。粘接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其化学
性能、机械性能、外观性能、粘接性能、操作性能、储存稳定
性、生物学性能等因素。良好的粘接材料可使瓷贴面固定于
基牙上,在长期功能应力作用下不脱落并形成严密的边缘封
闭,防止发生微漏、继发龋。实践表明使用光固化及双重固
化粘接树脂结合相匹配的硅烷偶联剂可改善陶瓷表面与粘
接树脂的浸润性,增加机械嵌合力。
2.界面强度对粘接强度的影响。瓷贴面粘接中存在两
个界面:界面一,瓷贴面与粘接树脂。瓷贴面组织面粗糙有
微孔利于粘接,但瓷易与空气中气体和污物吸附结合,影响
此界面的粘接强度。因此,粘接前需处理瓷贴面组织面,以
期获得一个表面能高,反应活性强,粗糙度和孔度适宜的新
鲜表面。界面二,粘接树脂与牙齿。牙釉质与粘接剂之间若
能形成机械嵌合力、物理吸附力、化学结合力是最理想的粘
接形成。但是瓷贴面牙体预备时去除部分牙釉质的同时会
暴露一部分牙本质,酸蚀剂可刺激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渗出,
若单纯使用釉质粘接剂,不能达到良好的粘接效果,因此要
求使用具有亲水性或较强极性的牙本质粘接剂,以取代牙面
吸附的水层,并穿透复合层渗入牙本质小管以期获得此界面
稳定,达到良好的粘接效果。
3.粘接条件的影响。粘接条件改变,且伴随加大的负荷
是粘接失败的主要原因。Troedson等(1998)设计三种粘接
条件:①完全粘接;②中空式粘接;③边缘空缺粘接。经2D
-FEA分析获得以下结论:边缘粘接缺陷时边缘污染进水,
应力变化最为严重,长期受力易开胶;中空粘接设计,在粘接
缺损处也有应力提高;完全粘接设计在颈部边缘的剪切应力
值比树脂粘接剂最大开胶负荷要小20倍,可忽略。因此,为
保证长期疗效瓷贴面应采用全粘接法。
4.口腔环境。口腔环境存在的高湿度、湿度的变化、复
杂的应力、微生物和酶的影响及操作的困难等多种因素,均
不利于有效粘接的形成和长期稳定。因此,必须总结经验,
严格操作规范,才能顺利完成粘接达到良好远期效果。
二、相应护理措施
1.粘接剂选用。使用Vivadent公司的VariolinkⅡ双重
固化树脂粘接剂,粘接性能和理化性能良好。
2.界面处理。瓷贴面组织面、牙齿唇面需进行处理。瓷
贴面在技工室经粗糙处理、蒸汽脱脂,送至临床,由护士对其
进行酸蚀处理。用5%氢氟酸酸蚀瓷贴面组织面,(但要避
免酸蚀剂沾染到唇面影响瓷贴面光泽)1分钟,加压冲洗15
秒以上,吹干。涂抹Monobond-S硅烷偶联剂1分钟吹干,
涂抹光固化粘接剂Heliobond,三用枪吹匀,此时对瓷贴面就
完成了物理-化学双重处理。牙齿唇面使用30%的磷酸,
酸蚀1分钟,冲洗吹干,涂抹牙本质粘接剂:一液Syntac
Primer 15秒,吹干;二液Syntac Adhesive 10秒,吹干;光固化
粘接剂Heliobond,吹匀。牙釉质的酸蚀,牙釉质、牙本质粘
接剂的联合应用,使得粘接效果更为可靠。
3.采用完全粘接法。护士取适量粘接剂于纸板上。用
塑料调刀调和,时间为10秒,调拌时间过长会产生气泡,影
响粘接剂的物理性能。将调拌好的粘接剂均匀涂抹在瓷贴
面组织面上,避免中间空缺或留有气泡,将瓷贴面垂直放在
牙面上,准确就位。此操作在室温下,4~4.5分钟内完成。
4.改善操作时的口腔环境。隔湿是粘接过程中的重要
护理措施,排龈可起到良好的隔湿效果。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操作过程。粘接过程步骤多,试剂多,小器械多,
护士操作时应按照“三查七对”的原则,核对患者姓名、牙位、
粘接剂比例,在进行各液体处理时准确记时,用不同颜色和
符号标记小刷子、调板孔和各种试剂,避免混淆。
2.细心调配试色剂,获取最佳视效。护士在粘接前选不
同型号试色剂,按医嘱比例混合,放在患者口内试戴,经医生
和患者认可后,确定最终粘接剂的型号、调拌比例,并记录在
病历上。正式粘接时,严格此比例调配。
3.适时的口腔清理。瓷贴面准确就位,使大块多余的粘
接剂初步凝固,医生用洁治器可轻易除去。同方法在近中、
远中各照射一次,使瓷贴面初步固定。拉出排龈线同时带出
边缘多余的粘接剂,彻底清除粘接剂的残渣,在龈端、近中、
远中各部位再照射40秒,完成固化步骤。
4.粘接过程注意必要的防护工作。试色剂具有一定刺
激性,应缩短试色过程,并彻底冲洗牙齿表面以减轻患者的
酸痛感。酸蚀瓷贴面的氢氟酸是一种强酸,使用中避免接触
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皮肤、衣物,使用后放入中和用粉剂,再
冲洗。光照过程中应嘱患者紧闭双眼,医护人员配戴深色
护,避免可见光线对眼睛的损害。
5.护理宣教:粘接前护士嘱患者术中不可说话、吞咽,以
免唾液污染粘接面。瓷贴面修复后嘱患者坚持餐后清洁牙
齿,定期复查,不可啃咬坚硬食物。
面修复成败的重要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影响瓷贴面修复粘接效果的诸多因素
及相应护理措施。
一、影响瓷贴面粘接的因素
1.粘接材料及偶联剂。粘接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其化学
性能、机械性能、外观性能、粘接性能、操作性能、储存稳定
性、生物学性能等因素。良好的粘接材料可使瓷贴面固定于
基牙上,在长期功能应力作用下不脱落并形成严密的边缘封
闭,防止发生微漏、继发龋。实践表明使用光固化及双重固
化粘接树脂结合相匹配的硅烷偶联剂可改善陶瓷表面与粘
接树脂的浸润性,增加机械嵌合力。
2.界面强度对粘接强度的影响。瓷贴面粘接中存在两
个界面:界面一,瓷贴面与粘接树脂。瓷贴面组织面粗糙有
微孔利于粘接,但瓷易与空气中气体和污物吸附结合,影响
此界面的粘接强度。因此,粘接前需处理瓷贴面组织面,以
期获得一个表面能高,反应活性强,粗糙度和孔度适宜的新
鲜表面。界面二,粘接树脂与牙齿。牙釉质与粘接剂之间若
能形成机械嵌合力、物理吸附力、化学结合力是最理想的粘
接形成。但是瓷贴面牙体预备时去除部分牙釉质的同时会
暴露一部分牙本质,酸蚀剂可刺激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渗出,
若单纯使用釉质粘接剂,不能达到良好的粘接效果,因此要
求使用具有亲水性或较强极性的牙本质粘接剂,以取代牙面
吸附的水层,并穿透复合层渗入牙本质小管以期获得此界面
稳定,达到良好的粘接效果。
3.粘接条件的影响。粘接条件改变,且伴随加大的负荷
是粘接失败的主要原因。Troedson等(1998)设计三种粘接
条件:①完全粘接;②中空式粘接;③边缘空缺粘接。经2D
-FEA分析获得以下结论:边缘粘接缺陷时边缘污染进水,
应力变化最为严重,长期受力易开胶;中空粘接设计,在粘接
缺损处也有应力提高;完全粘接设计在颈部边缘的剪切应力
值比树脂粘接剂最大开胶负荷要小20倍,可忽略。因此,为
保证长期疗效瓷贴面应采用全粘接法。
4.口腔环境。口腔环境存在的高湿度、湿度的变化、复
杂的应力、微生物和酶的影响及操作的困难等多种因素,均
不利于有效粘接的形成和长期稳定。因此,必须总结经验,
严格操作规范,才能顺利完成粘接达到良好远期效果。
二、相应护理措施
1.粘接剂选用。使用Vivadent公司的VariolinkⅡ双重
固化树脂粘接剂,粘接性能和理化性能良好。
2.界面处理。瓷贴面组织面、牙齿唇面需进行处理。瓷
贴面在技工室经粗糙处理、蒸汽脱脂,送至临床,由护士对其
进行酸蚀处理。用5%氢氟酸酸蚀瓷贴面组织面,(但要避
免酸蚀剂沾染到唇面影响瓷贴面光泽)1分钟,加压冲洗15
秒以上,吹干。涂抹Monobond-S硅烷偶联剂1分钟吹干,
涂抹光固化粘接剂Heliobond,三用枪吹匀,此时对瓷贴面就
完成了物理-化学双重处理。牙齿唇面使用30%的磷酸,
酸蚀1分钟,冲洗吹干,涂抹牙本质粘接剂:一液Syntac
Primer 15秒,吹干;二液Syntac Adhesive 10秒,吹干;光固化
粘接剂Heliobond,吹匀。牙釉质的酸蚀,牙釉质、牙本质粘
接剂的联合应用,使得粘接效果更为可靠。
3.采用完全粘接法。护士取适量粘接剂于纸板上。用
塑料调刀调和,时间为10秒,调拌时间过长会产生气泡,影
响粘接剂的物理性能。将调拌好的粘接剂均匀涂抹在瓷贴
面组织面上,避免中间空缺或留有气泡,将瓷贴面垂直放在
牙面上,准确就位。此操作在室温下,4~4.5分钟内完成。
4.改善操作时的口腔环境。隔湿是粘接过程中的重要
护理措施,排龈可起到良好的隔湿效果。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操作过程。粘接过程步骤多,试剂多,小器械多,
护士操作时应按照“三查七对”的原则,核对患者姓名、牙位、
粘接剂比例,在进行各液体处理时准确记时,用不同颜色和
符号标记小刷子、调板孔和各种试剂,避免混淆。
2.细心调配试色剂,获取最佳视效。护士在粘接前选不
同型号试色剂,按医嘱比例混合,放在患者口内试戴,经医生
和患者认可后,确定最终粘接剂的型号、调拌比例,并记录在
病历上。正式粘接时,严格此比例调配。
3.适时的口腔清理。瓷贴面准确就位,使大块多余的粘
接剂初步凝固,医生用洁治器可轻易除去。同方法在近中、
远中各照射一次,使瓷贴面初步固定。拉出排龈线同时带出
边缘多余的粘接剂,彻底清除粘接剂的残渣,在龈端、近中、
远中各部位再照射40秒,完成固化步骤。
4.粘接过程注意必要的防护工作。试色剂具有一定刺
激性,应缩短试色过程,并彻底冲洗牙齿表面以减轻患者的
酸痛感。酸蚀瓷贴面的氢氟酸是一种强酸,使用中避免接触
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皮肤、衣物,使用后放入中和用粉剂,再
冲洗。光照过程中应嘱患者紧闭双眼,医护人员配戴深色
护,避免可见光线对眼睛的损害。
5.护理宣教:粘接前护士嘱患者术中不可说话、吞咽,以
免唾液污染粘接面。瓷贴面修复后嘱患者坚持餐后清洁牙
齿,定期复查,不可啃咬坚硬食物。
后一篇:牙科瓷修复体边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