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干绝热下沉与山谷风的“博弈”

(2019-01-22 20:42:59)
标签:

转载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和同学对于峡谷底部气温高的成因,存在认识误区。本文对这个问题给予梳理,以期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些帮助。

关键词:山谷 空气干绝热下沉  山谷风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部分第36题: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答案是: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因此地形是影响攀枝花冬季温度较高的主要因素,峡谷地形,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不易进入;气流下沉增温等导致气温较高。而有的同学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称冬季冷气流从山上下来,盘踞谷底,使谷地气温降低。很显然,这种认识不正确,为什么呢?到底空气干绝热下沉和山谷风(热力环流)这一对冤家是如何博弈的呢?

       一、原理分析

       1、空气干绝热下沉

       假定空气块在垂直运动中与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既无热量输入,也无热量输出,叫绝热过程。由于空气的导热率很小,垂直运动中经历各气层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运动气块与周围空气的热量交换作用极微弱,可看作空气作绝热运动,大气中的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作垂直的绝热运动时,气温会发生变化。如空气块下降时,外压力增大,对其作压缩功,转化为内能,使其温度上升。干空气在作绝热升降运动时,每升降低100米,气温降升0.6℃。

       2、山谷风的形成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空气降温较多;而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顶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山风。一般谷风强,山风弱。山顶昼夜有风,终年刮风。尤其在夏季,谷风、山风愈加明显。

        二、博弈结局

        从以上可以看出,空气干绝热下沉使地面升温,山谷风使地面降温,如果二者同时存在,负地面最终是升温还是降温?其博弈的结果又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

       1、底部升温

       如高大山脉的背风坡、幽深的谷底、大面积的盆地,寒冷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相对高度大,空气干绝热下沉外压力对其压缩做功转化为内能多,下沉速度较快(动力是强劲的风力与重力的合力),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少,热量损失小,增温幅度大;而山谷风中的冷气从山顶下来,下沉的相对高度也较大,动力势能转化为内能多,往往下沉速度较慢(动力只有重力),下沉过程中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多,温度也慢慢上升,但到谷底与原来的空气温度对比还是较低,表现就是使谷底降温了。但由于降温幅度较小,底部面积比较大,所以整体空气干绝热下沉为主题,表现为底部升温。

       2、底部降温

       如一些相对高度较小的背风坡、山谷,面积较小的盆地洼地,寒冷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相对高度较小,空气干绝热下沉外压力对其压缩做功转化为内能少,增温幅度小;而山谷风中的冷气从山顶下来,下沉的相对高度也较小,温度上升幅度也不大,到谷底与原来的空气温度对比较低,表现就是使谷底降温了。所以空气冷却下沉占主导,整体表现为底部降温。

       其实,在现实中空气干绝热下沉和山谷风中的冷气流下沉都不是绝热状态,即与周围空气有热量交换。一般而言,对于空气干绝热下沉,寒冷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相对高度大,动力势能转化为内能多,如果下沉速度快(动力是强劲的风力与重力的合力),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少,热量损失小,增温幅度大,就表现为增温。山谷风中的冷气流从山顶下来,下沉的相对高度又小,动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少,往往下沉速度较慢(动力只有重力),下沉过程中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多,增温辐度小,甚至没有增温,到谷底与原来的空气温度对比较低,表现就是使谷底降温了。

       三、实证分析

       农谚说,“雪打高山霜打洼”。这说的是地形对霜冻的影响,因为晴夜里山坡强烈辐射冷却,坡上密度较大的空气沿坡下沉,所以使地势最低的谷底气温也最低,例如奥地利龙兹附近一个小盆地中,1930年1月21日曾测得盆底的气温是零下28.8℃,可是相对高度仅80米的一侧山坡顶部气温却高达2.3℃!所以,当附近平地上没有霜冻时,凹洼地形中就可能有霜冻,平地上已有霜冻时,洼地中霜冻就更严重了。可是,如果洼地像四川盆地那么大,山坡短盆底大,纵横700里,冷空气汇流堆积作用大大减弱,四周又有高峻的山脉围绕,阻滞北方冷空气进入盆地,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四川盆地中不仅霜雪少见,而且还是我国同纬度上冬季最温暖的地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