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2018-09-12 08:19:11)
标签:

转载

作者:西安市临潼区雨金中学  张银鹰

一、教材依据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11月第4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Ⅱ》,第三章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探究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城市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归纳总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交通运输的概念、分类和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分析交通运输与聚落布局、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      方法与途径:

1)选取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2)看视频、读图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的关系。

3)调查当地商业网点布局状况,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情感与评价: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评价家乡聚落规划,调查商业网点布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教学手段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布局、城镇分布、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布局、城镇分布、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及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收集:深入解读教材、教案、教学手册等教学资料,下载视频①、视频②、视频③和相关地理图片等。

2、课件制作: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图文并茂,视频清晰新颖,环节完整。

 3、准备活动:指导学生调查家乡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布局、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在课前编写并布置、批阅导学案,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在课堂上及时的点拨、引导、反馈。落实学生的分组(共分6个小组)、展示、探究和点评任务。

七、教学过程

首先反馈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知识点并写上提示语,将预习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在课堂上归纳整理、补充完善。

(一)、预习自测(第一组完成)

结合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回答问题:

1.受自然、经济等条件的影响,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2.读下面立方体---三维坐标图,回答: 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运速、运量和运费因素,沿箭头方向表示量的递增变化,则表示航空运输和海运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④和⑤       D.①和④

http://s2/mw690/003ydS2Wzy6I7t5yjip21&690
老师点拨:如何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答案:1A2D,遵循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四大指标(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和一般原则,交通运输应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二)、课堂探究

观看视频①中央电视台:《十二五规划:“三个圈”“两张网”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及其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第二组展示,第一组点评)

读教材76页“图3-30我国100万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由第二组在黑板展示答案,组内可补充说明。

1.      分析一下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的关系。

答:图中大多数大城市是铁路枢纽,除铁路外,还有高速公路、航空线、内河航线等其他运输方式同外界联系。

2. 探讨一下,为什么上海会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商业中心?

答:上海位于黄金水道--长江的入海口,水运便利,又有京沪、沪杭铁路相连,加上京沪高铁、高速公路及密集的航空线路,发达的交通和频繁的商贸活动使其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

3.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物质交换等联系非常频繁,促进了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探究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空间布局(第三组展示,第六组点评)

读教材图3-31“华北居民”和图3-32“江南水乡”,对比南北方聚落布局的特点,填写下表,比较南北聚落形态及形成原因。

地区

聚落形态

形成原因

北方

多呈团块式,形状比较规则。

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聚落主要分布在陆路干道附近。

南方

多呈带状,多临河、湖分布。

 

河网密度较大,地形破碎。聚落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用水方便,交通便利。

探究三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第四组展示,第一组点评)

观看视频②《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视频③《大运河专辑:春风又绿杨柳岸(江苏省扬州市)》,对比了解铁路和水运布局的变化对于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通过探究讨论,由第四组完成下列题目:

1. 参考课本图3-30,为什么人们把石家庄、郑州、哈尔滨、怀化和株洲等城市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答:石家庄市兴起于铁路(清末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在此交汇),现在是京广、石太-石德、朔黄铁路的交汇中心。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和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此交汇。哈尔滨是滨州-滨绥线和哈大线的交汇点,加上松花江的航运,已成为黑龙江乃至东北的交通中心。怀化是枝柳铁路和湘黔铁路的交汇点,交通优势明显。株洲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是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开通后而形成的城市,故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用课件展示“扬州的变迁”图片:

2.从扬州、济宁、聊城等运河城市的兴衰,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南方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的形成和发展皆得益于便利的水运条件,运河沿岸的扬州、济宁也不例外。由于运河的淤塞和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等运河城市的发展受阻。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建成,古城扬州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看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将引起城市的兴衰,交通运输条件始终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探究四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第五组展示,第六组点评)

读教材P81和图3-37,3-38分析,平原和山区两个商业网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密度为什么不同?

答: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之处。由于河谷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人口相对分布集中,所以山区商业网点主要沿河流或山谷的道路分布,商业网点数量较少,较分散。平原地区交通便利,线路比较密集,人流物流汇集,所以商业网点分布于主要道路两侧和街角路口处,商业网点集中数量多,比较密集。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补充完善知识要点,学科代表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同时对探究和点评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鼓励和表扬。老师展示课件中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

附板书设计如下:

http://s15/mw690/003ydS2Wzy6I7t5AtP01e&690

   (四)、固学检测:

读某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http://s16/mw690/003ydS2Wzy6I7t5DKR9cf&690


(1)图中城市由新城区和旧城区组成,在形成初期城市发展是___________分布。

(2)旧城区的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较早__________,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说明了什么道理?

思路点拨:本题以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1)题,城市形成的初期,河运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城市发展趋势是沿河分布。第(2)题,早期城市多沿河流分布,特别是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发展应该较早。第(3)题,新城区主要沿铁路线布局,铁路的出现使城市沿铁路不断向外延伸。因此说明该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与聚落布局、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及内在联系,深入探究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影响。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老师提供的案例、视频和相关照片等情境导入,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展示点评、质疑补充,老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归纳总结。学生初步形成了搜集、判断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增强了交流合作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注:本文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