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画家修养的核心(1)/聂昌硕
| 分类: 聂昌硕艺苑拾遗 |
审美是画家修养的核心(1)/聂昌硕
审美似乎只是画家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其实作品的笔墨技巧问题,深刻感人问题、个性风格问题都归结为自身的审美趣味;画家的全部修养都应该汇聚成审美修养;画作中任何一项改变或提升,都源于审美取向的改变。审美不变,旧的审美习惯会不自觉地拖后腿,将变革拉回原地,努力会功亏一篑。
高深的文艺修养没有落实到绘画审美中,他们是诗人、学者,不是画家,对绘画创作无用!视觉审美不同于诗歌文学审美,也不同于听觉审美,它是视觉独特的感觉能力。换个说法,画家的各种学养都需要不断与画联系起来思考,为画服务,才会提高审美水平、提高作品的格调,成为画外的有用功。
眼高手低是艺术家的常态;手高眼低是工匠。眼高,即审美提升了,不满足现状,技巧、笔墨才可能随之提升,作品才可能提升至新的艺术高度。白石先生说的结壳是审美提高了,手下功夫达不到,这种结壳有解。最怕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结壳不自知,成为牢固无解之壳了。手眼一般高的状态难以维持,人总是求変的,想要进步不去提高审美,只能在技巧方面下功夫,没有审美高度的技巧必定会充斥着匠气俗气。
想要提高审美水平需要弄清审美的心理机制。弄清心理机制,可以知道美的根源,知道审美图式、审美通感及学养对审美的影响。清楚这些原理能够有意识地提高感觉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审美是一种习惯,审视作品瞬间做出判断,接受还是抛弃!它没有公式依据,没有规则可循,是一种非理性的感觉。美的标准是什么?它藏在心中。
人的审美标准源于生物本能与生存环境的熏陶,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审美图式。其中基因,即感觉天赋起主导作用,天赋高的人对新颖美会主动适应,天赋差的就迟钝,导师诱导也未见得有效果。
人由动物进化而成,始终冠以高等动物从未有人否定过,却也少见从动物性研究人。动物性性选择通过集体潜意识世代相传,是人的本能,也是人审美的基础图式。一切复杂高级的审美图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早年环境熏陶对人的审美情趣影响巨大,环境艺术氛围浓郁,就会新建一些图式;环境差的,审美图式基本上与性选择差不多。与性选择差不多的审美图式,我们称它为标准美图式或基础图式。
人的审美标准会有变化,处于动态稳定状态中。早年形成的基本图式根深蒂固,不容易大变,但图式会不断丰富,随素养的提高在基础图式上长出众多枝杈,众多新图式。这些新图式是应对社会、自然、艺术多姿多彩的现状的。新图式与人的阅历有关,对艺术名作的见识有多少,能够欣赏多少,决定审美能力的高低!
审美的基础图式几乎不需要学习,是动物本能,附加在识别功能中。人具有识别本能,识别男女的同时会判断是否健壮,是否美丽?这是物种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此后随着人类进化,或因图腾文化的需要,或因性炫耀的竞争需要,原始人开始妆扮自身,开始创造美,由此建立起属于人类最初的审美图式。
人的基础图式从属于生存与繁衍本能,在封建与宗教的双重压迫下被人为抑制,很少见到对性魅力的公开讨论。
年轻美女是生命繁衍的载体,由此美女是标准美的主要内容。看看美术史,美女作品很多,自文艺复兴后裸体大量出现在绘画中,成为性解放的标志之一。服装遮掩了世上最美的人体,人们观赏人体的欲望被“文明”所阻挡,伦理道德观只给画家留出了一点空间,于是画家对女裸体的欲望高涨,近五百年了,从未消退。民众也通过这个缝隙满足“窥视”欲望,不论文化程度高低,不论男女老小,看到真实描绘女性躯体作品,都会驻足观赏。人的本能支撑着性感标准美。性选择在现代仍有效,今后永远有效!
生育期的女性最美,身材匀称、乳房高跷、没有赘肉,皮肤水灵娇嫩,无妆也诱人。从希腊雕塑到现代中国人体油画,只要准确再现对象几乎是一个模子翻制的。如今有了摄影,女裸体作品性魅力似乎更强烈,这是写真油画的悲哀,同时又是具象艺术不会消亡的人性需求。
马约尔的雕塑多数是少妇,妇女健康壮实,生个十个八个孩子没问题。他的作品表达了人类潜意识中对繁育后代的期望。女人生育高峰过后,这些特征开始衰退,绝经之后,美的特征锐减。看看中外裸女艺术品,除了罗丹的老妓女之外,几乎没有艺术家塑造过裸体老妇人的。描绘男性的绘画、雕塑,反而是中老年人居多,男性的生育期长,(对人类的进化程度的衡量标准,高龄男性的生育能力是标准之一。)他们的性魅力持久。
荷尔蒙是什么?是生命力,它支撑着标准美。女性也关注标准美,她们以美为资本,相互竞争以获得更多性伴侣。生育期过了,不能生育了,生物性不需要诱惑异性了,美便急速衰竭,突显了生物为了繁衍质量的本能需求!这很残酷,却是现实。
动植物也是发情求偶期最美:孔雀开屏,植物开花,都是为了吸引异性,是求偶繁衍的需要。人类欣赏孔雀开屏,欣赏鲜花盛开,是性选择的延伸。审美对象随人类活动的展开逐步扩展至设计制造服装、日用品、房屋、院落、桥梁、街巷……而审美图式的根仍是性选择,是性选择中的比例,均衡等诸要素产生的节律変异与延伸。
与生相反的是死,与美相反是丑。人的美仅仅是躯体外那一层水润皮肤,皮肤被割裂立即会引发恐惧。濒死、衰老、残疾的人都可怕,曾经是倾城倾国的美人在衰竭枯槁时也会面目全非。尤其是尸骸和残肢极为恐怖,世界公共媒体从不公布战争、地震等大灾实况,忌讳尸骸场景对观众心里会产生恶劣影响。战争与大灾亲历者都会有战争恐惧后遗症,人喜生惧死,爱美恶丑是生物本能,无人能够抗拒的。
美是生命力,对美丑的鉴别都有生理因素在支撑。画家深刻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接受艺术作品的大限。在时尚的驱使下人类史中有过多次冲破大限的“潮流”,比如西欧妇女的束腰,东亚的长颈,中国的小脚等,他们都风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还是被人类否定了。如今美术界面临西方当代艺术的冲击,中国艺术家需理性判断,感性取舍才好!
换个角度说:作为标准美审美图式是统一的,艺术家按照同样的图式已经塑造了成千上万个名作,很难再创新了。只有创造出与标准美不同的个性符号才有价值。于是十九世纪初艺术家们开始了挑战标准美的创造。
(下一篇继续讨论)
前一篇:★他在富有与纵情的声色中遁入空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