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分成績的大衛素描
108x74cm
1963年
2修午門
27x19cm
1962年
3帶紅五星的畫夾
32x23cm 1962年
4釘馬掌30.5x23.5cm
1962年
5運車床
27x19.5cm
1963年
6修車
26x18.5cm
1963年
7搶修無軌車電纜
47x18.5cm 1963年
8軍用摩托
19.5x14cm
1963年
9看魚兒
17.5x12cm
1963年
10熟人
25x16cm
1963年
11喝水
34x22cm
1963年
12撣去身上的雪
27x19cm
1963年
13追蹤速寫
27x20cm
1963年
14老木匠
26x19cm
1963年
15同學馮喜臣
26x20cm 1963年

17同學王懷慶
26x26.5cm 1963年
16同學孫景波
35x25cm
1963年
18王懷慶,趙蘅,王耀忠和李世君
27.5X20cm
1963年
19妹妹和妹夫
28x15.5cm
1964年
20妹妹看書
29.3x29cm 1963年

21洗車
42x20cm
1964年

22
9月北電開學典禮
27x20cm
1964年

24陶瓷工
27x19.5cm
1965年

23
麥收間隙打撲克
26x19cm
1965年

25磨鐮刀
26.5x19cm
1965年

26揚麥子
27x16.5cm
1965年

27
在火車上
28x15.5cm
1966年
1968-1973
張家口勞動

1
煙抽的社員
30x24.2cm
1972年

3飼養員仲世寶
36x26cm
1972年

4永紅大隊鬥地主
23x17cm
1972年

5 泥坯造的屋子
38x26cm
1972年
(外光研究)






















爸爸
26.5x19cm 1978年



全家看黑白電視
33.5x25.8cm
1978年




小妹
27x21cm
1990年



兒子傅鶇一歲
217.5x20cm
1974

傅鶇和媽媽
1980年

傅鶇四歲
1978年

傅鶇七歲
23.5x18cm
1980年









哥哥和妹妹















































速写和素描
——我眼睛中的“九宫格”


怎样做到速写造型果断而又准确呢?我的秘诀是:眼睛里装有“九宫格”。且看这个理念的解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回到了我的启蒙期。
由金华师范学校向南不远是醋坊岭背,有个非常有名的水墨画店,店主是诸葛耀源,眉青目秀。金华八婺远近都请他画老人的遗像。他靠的就是九宫格:一张超小有许多细密方格的赛璐璐片蒙在照片上,用三腿放大镜观看。画纸上也有相同数量、长宽相等的方格。这样笔尖就被限制在方格里游走,不会走样。他也用油彩画毛主席像,独此一家,供各单位礼堂悬挂。他直接在标准印刷品和画布上画格子,大格子的面积是小格子的多少倍,画就放大了多少倍。格子分得越多,轮廓就越准确。

我摆地摊画像却有所变通,因为买不起放大镜,就先模仿照片在纸上画一只眼睛,再以眼睛为单位,用手指甲掐着铅笔头在照片从左向右水平量,从上到下垂直量,找到五官各个关键点之间有多少只眼睛。然后,在纸上也同比例定点,这样形就八九不离十了。渐渐地把这种联系,比较着看,也就是整体观察的方法转向看实物风景。很快就摸到了写生形准的脉。横线称水平线,直线称垂直线,90度交叉。
我们看景物,眼睛要习惯任意从某个点引出这两条无形的线,能即刻查出局部之间形的准确关系。也就是说,从眼睛射出罩住景物的网,把九宫格的赛璐璐片装在眼球上,即使歪着身子看,眼睛中的网也应是平直的。垂直感和水平感是基本的感知训练。
以假想的水平为依据,找出了双肩的斜度,
以假想的垂直线为依据,找出了身子的倾斜度。
在附中三年级,我已能把“九宫格”的网装到自己的眼睛里,这和卢沉老师教我用叶筋毛笔徒手白描不无关系,因为这种技巧有强制性,面对宣纸,只有看准了再下笔,不能重复。
上图是2009年美院60年素描展中我的两张速写,都是我在附中1962年以前的作品,不成熟,自己甚至都忘记了。那时,我用笔明显有双线并列,在直中找圆的特征,处理画面犹豫和被动。
册中的自藏作就不同了,准确、果断、熟练,没有速写概念程序化的通病,彰显速写原生态的魅力。其中许多也是留校的,我又想办法拿回,自觉是上品,留在身边,家有镇房之宝,心里踏实,也就幸运地编到画册中。
1961年冬天,在京郊顺义龙王头村写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