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经王美芳的工笔重彩作品

标签:
美院附中同学圈资料库 |
分类: 美院附中老师同学作品 |
赵国经王美芳的工笔重彩很有特色,给我第一感觉是干净、利索、清雅、素静。色调靓丽,不艳俗,很耐看,尤其是墨灰,猛地看去纯淡墨,它们在色调中特别舒服,似乎是略略掺入一点点补色才能达到这等效果。他俩喜欢淡紫色与青绿灰对比的补色色调,其他色都是配角,在这个调性中作了多种变奏。这种色调都是内敛的,幽深静寂的,是俩人的心理需求与心理表达。
当下多数工笔画画面对比弱,淡淡的虚虚的,形色覆盖全画面。而赵王俩人的作品深浅对比强烈,作品中留下不少空白,在空白处一笔不画,却不觉得空无缺憾!感觉应该留白,不能添加。它承袭了中国画知白守黑的优良传统。
在书法中一直讲究“知白守黑”。篆刻家讲“分朱布白”,书法家则有“分间布白”之说。笪重光《书筏》上谓:“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蒋和《书法正宗》说:“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邓石如则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由上述可知,传统书法绘画对“知白守黑”极为重视,运用是极其精湛与讲究的。
“知白守黑”用现代话说:不要以为笔到处在造型,留白处也在造型;笔到处需要经心,笔不到处也需经心,留白要比着墨还要难。可惜西画“入侵”中国后对留白的重视与研究大大削弱了,关注度在急剧减退。不少院校的国画系素描主导造型,形色画满画面,挤压了留白的空间。口头上提倡继承传统,其实优良传统只剩“空壳”了。
赵王二人的作品一方面注重留白,同时在人物及其他造型中又极为丰富,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繁处极繁,简处极简,干净、利索的画风由此产生。这个画风又印证了俩人不喜欢商业炒作,喜欢安安静静画画;社交极简,内心丰富的性格。
一辈子画画,画到最后就是表达自我,换句话说画家的终极目标是将自己的情感特质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中。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形式在哪里?是什么?画家可以在自己的笔下寻找。要关注作画过程中的偶得,不要被具体形象局限,一旦遇到喜欢的涂抹笔触,就要恣肆放纵,将感觉放大,用理性帮助使其成为自己独特稳定的审美取向。
赵国经王美芳俩人在色调与繁简方面的塑造都已展现出自己的情感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
大概是学院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俩的禀性特色尚未改造人物造型。这个问题极其普遍,苏联式的素描教学使不少中国画的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历史正等待着先行一步的画家出现。

晨露
赵国经 王美芳
简历
赵国经
王美芳
二人合作近三十年,作品多次入选全军、全国美展并获奖,其主要作品有:
<<新书下连>>入选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
<<专心>>
入选第五届全军美展
<<新来的水手>>
入选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
<<高原的愿望>>
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天津美协收藏。
<<蒙山腊月>>
<<再添来亨>>
<<王贵与李香香>>
<<做嫁衣>>
<<正月>>
<<太阳.
雪山和我>>入选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
<<乡间小路>>
入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五十周年”全国美展
<<红楼梦人物----王熙凤>>入选天津市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作品展
获一等奖
<<隔辈人>>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兴尽晚归舟
误入藕花深处>>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八月>>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铜奖,赴日、韩展。入选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3年
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
2004年
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参加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中日美术交流展。
2006年
赴法国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巴黎.中国美术周”美术作品展
个人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
<<中国美术年鉴>>等典籍, 出版有<<赵国经. 王美芳作品选>>
<<王美芳. 赵国经精品选>>. <<工笔人物技法>>.
<<工笔仕女画技法>>. <<工笔仕女画精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