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著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意外发现了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从3月17日起,这位年逾90岁的老学者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我每天中午12:45坚持观看,他那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首先开讲的是《三国演义》,18日讲《水浒传》,19日讲《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今天讲《西游记》。
北京青年报事先作了报导,说:
周汝昌认为,《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后来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于它以独特的对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阐述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以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丰富生动的人物典型成就了长篇历史演义的最高峰。但是,即使是这样一座文学“高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不喜欢《三国演义》的一个原因是它太靠近正史官书。《三国演义》是民间积累的故事,罗贯中后来把它整理、编整、调理、润色,但他还不放心,就找来一部《资治通鉴》,一一核实,有不对的,他改了,没提到的细节,他删了。他往正史那儿靠,人民群众的艺术趣味,减了。”
《水浒传》的问题则在于写人太粗线条。周汝昌说:“我认为它有偏见,落草于绿林,拿枪动斧、武艺出众就没有细腻的感情?错了,这样的人可能内心活动更丰富,我个人认为在这一方面《水浒传》特别缺乏。比如写坏女人,写潘巧云,写潘金莲,这里边没有内心活动———潘金莲就是潘金莲,就是个不贞节的坏女人。这部古典小说的缺点就在这儿。”
而取经故事的《西游记》与宝黛爱情的《红楼梦》则有多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不仅如此,两部书的主角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孙悟空怎么出世的?石头里蹦出来的。贾宝玉是什么化的?女娲炼石,投胎下世,转化为人。不仅如此,书里面写贾宝玉的处境、家庭、生活、条件、享受,也不是在说现象,也不是在说故事,实际上《红楼梦》和《西游记》相通的地方,是在说一个历程……《红楼梦》、《西游记》它们相通之处不是现象,而是内涵、精神、道德,以及对人生社会的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